从“热”论治Ig A肾病
2021-11-29陈顺合郑晓静屈凯
陈顺合,郑晓静,屈凯
(1.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21;2.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3)
Ig A 肾病(Ig A nephropathy,Ig AN)为一病理诊断概念,是我国青年人群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45%~50%[1],占终末期肾病病因的8.22%[2]。以持续性镜下血尿伴蛋白尿最为常见[1]。中医古籍无Ig AN的概念,因其以镜下红细胞为主要表现,红细胞数目少时表现为镜下血尿,红细胞增多则可为肉眼可见的尿血,故可归属于中医的“尿血”病,属于“血证”的范畴,血证通常有“热”“虚”“瘀”三大病因,亦有认为Ig AN为“伏邪”致病[3-4]。笔者认为Ig AN的致病因素以“热”邪为主,早期根据发病的特点不同有兼风热及湿热之别,后期可表现为气阴两虚或者阴虚内热等不同,但热邪在Ig AN的病程中贯穿始终,清热法当为其治疗的主要方法。本文从中医热邪的致病特点阐发Ig AN的证候论治,具体内容如下。
1 Ig AN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为“象”思维医学,主要从外候推测疾病的病因病机,如《灵枢·本藏》云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丹溪心法》云:“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该有诸内者形诸外。”通过分析IgAN的外候特点,可以得知Ig AN的致病“非虚”“非瘀”“非伏邪”,而以“热”邪为其主要致病因素,热邪可为外感热邪、或外邪从阳化热、或药物纯阳生热、或五志过极而化火。
1.1 Ig AN发病人群常处于非易“虚”,非易“瘀”阶段
据统计,Ig A肾病的发病年龄集中在18~45岁,占IgAN总人群的77.32%,男女比例为1.21∶1,好发于体力劳动者,占Ig AN总人群的81.63%[5]。故可看出Ig AN以青壮年体力劳动者为主,且男性多于女性,而此阶段的人体处于机体机能最强壮、正气最旺盛的阶段,人体为“肾气盛,筋骨隆盛,肌肉满壮,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及“营卫调和”的时期,此时人体处于非易“虚”、非易“瘀”的阶段。
1.2 Ig AN临床表现与火热邪气致病的特点相符合
Ig AN多在感染后出现肉眼血尿,或病情加重尤其在扁桃体炎后更易出现。据统计Ig A肾病患者中64%伴有慢性炎症[6],在咽炎发作的同时出现肉眼血尿,47.8%存在扁桃体肿大[1]。患者在炎症发作的时候,特别是急性扁桃体炎发作时,临床多具有红、肿、热、痛的表现,与火热邪气伤人具有“火性炎上、火易动血及火易致疮痈”的特点相符合。
1.3 Ig AN的临床特征与“伏邪”不符
Ig AN可有47.9%的患者无临床症状[1],而以尿检异常为仅有的临床表现,故部分学者将其归属为“伏邪”[3-4]致病。当代《中医大辞典》明确指出:伏邪即“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7]伏邪是伏而未发之疾,患者无症状不代表患者无病,Ig AN多为慢性迁延进展性疾病,且Ig AN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的时间相比于其他疾病更短、患者的年龄更小[2],故伏邪理论指导Ig AN治疗显然与Ig AN缓慢进展的临床特征不相符合。
1.4 Ig AN之热邪可为外感热邪或情志过极而化火
Ig AN的热邪可为外感热邪,也可为情志过极而化火。Ig AN患者患病后多伴有情志不遂,致肝气郁结,情志过极化火,火热邪气从内而生,正如刘完素所言“若五志过度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
1.5 Ig AN之热邪可为药物纯阳生热或外邪从阳化热
在Ig AN的治疗过程中,有51.88%的患者使用了糖皮质激素,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患者易出现面赤、痤疮、兴奋心慌、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的化热之象,中医认为糖皮质激素为辛甘纯阳大热之品[8],为“纯阳壮火”之品,久服可使人体处于阳热亢盛之态。此外,人体感受外邪后,同气相求,可使外邪从热化。
2 Ig AN的清热治疗法
2.1 急性发作期
Ig AN患者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可出现明显的病情加重,此时患者多表现为发热,咽痛咽干,喉核肿大,甚至喉核脓点,舌红苔黄,脉滑,出现尿中红细胞及蛋白明显增多,甚至出现肉眼血尿。中医认为肺、咽喉与肾脏密切相关,肺肾为母子之脏,《灵枢·本输篇》:“少阴属肾,肾上连肺”,且足少阴肾的经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故感受外邪后,邪气化热入里,热邪从咽喉循经而伤及肾络,故见尿血,热邪扰动精室故见蛋白尿。治疗以清热疏风为主,佐以凉血宁络之品,常使用银翘散或桑菊饮以清热疏风利咽,加用凉血之品,如小蓟、生地黄、白茅根之类,此治法为国内大多数学者所认可[9-11]。湿热邪气在Ig AN急性发作期占次要地位[12-13],由于湿性趋下,故多表现为下焦湿热的肠道湿热或者膀胱湿热之证。《金匮要略》 :“热在下焦则尿血”,下焦湿热蕴结,灼伤血络,血溢脉外则尿血。临床可见身热不扬,困倦乏力,胸痞脘闷,腹胀便溏,口苦纳呆,尿混浊或灼热短赤,舌苔黄腻,脉滑等证。临床常用四妙散、小蓟饮子等清利湿热之方。国内的肾病大家将Ig AN中医治疗的前2个证型定为风热型及湿热型,也间接说明Ig AN以热邪为主要致病邪气[14-15]。
2.2 慢性迁延期
此期患者可无任何症状,而以尿检异常为主要表现,但查体多发现患者有咽峡红,喉核肿大,咽后壁滤泡增生的体征。咽喉为肺胃之门户,热邪稽留于咽喉,而热邪致病具有红肿的特点,故患者多见喉核肿大,咽红充血;热邪长期稽留于太阴、少阴,热邪不去,血尿难消,故见血尿缠绵难愈。治疗应太阴、少阴同治,治应以疏风清泻里热,宁络止血为法,方选升降散。升降散本为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之利,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僵蚕、蝉蜕均入太阴肺经,僵蚕驱风清热,解咽喉肿胀,蝉蜕具有清热透表、祛风搜络的作用,二者合用可祛肾络中之风热邪气。太阴肺与少阴肾本为母子之脏,僵蚕、蝉蜕二者可母子同治。姜黄善行气活血解郁,使药物入血份。大黄苦寒降泄,使里热下趋而解。二者合用可解少阴血分之热。全方可条畅人体气机,使气血通畅,清升浊降,里热透表而解。国医大师李士懋认为升降散是治郁热之总方[16]。临证使用大黄不必拘泥大便秘或溏,大便秘者使用生大黄后下,大便溏者用酒大黄同煎。由于Ig AN为血证,故在升降散的基础上多加用紫草、茜草以凉血化瘀止血,止血而不留瘀。同时常加用小蓟、白茅根清肾络之血热,并引诸药入肾络。由于热邪易耗气伤津,热邪久稽,致气阴亏虚,阴虚内热,故在慢性迁延期应注意顾护阴液,可选用生地黄、玄参等甘寒之品以滋阴清热。慢性迁延期以清泻里热,宁络止血,佐以滋阴清热为法。作者单位使用此方为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取得良好效果[17]。
3 典型病例
患者晏某,女,37岁,患者因“发现尿检异常5 a,加重伴发热2 d”于2014-05-14初诊。患者5年前体检时发现尿潜血(2+),蛋白(2+),随后住院治疗,查24 h尿蛋白定量为2 042 mg,行肾穿刺活检术为Ig AN(Lee氏II级),给予口服“强的松”等相关治疗后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逐渐下降至最低200 mg,“强的松”逐渐减停。2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院咽痛,伴有发热,测体温最高38.9℃,尿液呈深茶色,故来就诊。症见:发热咽痛,无畏寒,略感口干,小便呈茶红色,大便不畅,精神可,不思饮食,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滑。查见体温38.2℃,双侧扁桃体II°肿大,右侧扁桃体可见一白色脓点。查尿常规:潜血(3+),蛋白(2+)。尿红细胞满视野,变形率52%,尿蛋白定量2 500 mg。西医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Ig AN Lee氏II级),给予静脉滴注青霉素治疗。中医诊断为发热及尿血,辨为外感风热,热邪伤络,治疗以疏风清热,宁络止血为法,方以银翘散化裁:金银花12 g,连翘12 g,竹叶6 g,荆芥9 g,牛蒡子12 g,薄荷6 g,白茅根30 g,生地黄15 g,大青叶12 g。经3 d治疗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继服上方4剂后复查尿常规:潜血(2+),蛋白(+)。尿红细胞10~15/HP,变形率86%,尿蛋白定量600 mg。患者随后未诉不适,查患者咽红充血,双侧扁桃体仍II°肿大,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滑。查尿常规:潜血(2+),蛋白(+)。辨为热邪内蕴,肺热下移肾络,太阴少阳两感,治疗以清解太阴、少阴热邪为则,以疏风清泻里热,宁络止血为法,方以升降散化裁:僵蚕12 g,蝉蜕10 g,姜黄12 g,酒大黄6 g,生地黄15 g,白茅根30 g,紫草12 g,茜草15 g。患者尿检逐渐好转,坚持治疗半年后尿检转阴。随诊至今,患者持续尿检阴性,发生3次上呼吸道感染未再见肾炎发作。
按语:患者素体禀赋可,无他疾,正值壮年,体检时发现尿蛋白及潜血阳性,并使用阳热之强的松治疗。感受风热邪气后,风热束于肺系,故见发热咽痛;热邪伤津,故见口干;热邪化毒,故见扁桃体肿大化脓;热邪循咽,沿肾之别络,下伤肾络,入于血分,故见尿血。治疗以疏风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清热凉血为法,处方以银翘散为主疏风清热解毒,并加用生地黄、白茅根以凉血止血。治疗后患者风热外邪已解,但仍遗留扁桃体肿大,尿蛋白及潜血阳性,热邪留于太阴、少阴,故治疗以清解太阴、少阴之热邪为则,以疏风清泻里热,宁络止血为法,方用升降散以疏风利咽,调畅上下气机,清解郁热。由于尿血属于热入血分所致,故加用生地黄、白茅根、紫草及茜草以清热凉血止血。本案针对疾病急性期及慢性迁延期不同病机采用不同的治法,紧扣病机,病情得愈。
4 小结
Ig AN的中医病因主要为热邪,并非瘀、虚、伏邪为主要致病因素。火热邪气可为外感风热邪气,或其他邪气入里化热,或五志化火,或糖皮质激素助热,火热邪气伤及肾络,肾络受损,热迫精微外泄,而见血尿及蛋白尿。病程中可兼夹湿邪,病久亦可出现脏腑受损,气血阴阳亏虚的变证,但以热邪贯穿始终。故治疗时亦以清热法贯彻始终,急性期兼风热邪气时以银翘散解表化热为法,慢性迁延期以清泻里热,宁络止血,佐以滋阴清热为法,以升降散加紫草、茜草、小蓟、白茅根为主方,经反复临床使用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