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止痒机理研究述评
2021-11-29魏伊朱晓燕
魏伊,朱晓燕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2.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瘙痒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是皮肤病的常见自觉症状之一。相较于其他疾病,痒证虽然不致命,但是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皆对痒证的发生和治疗提出了一些看法,中医的火针疗法在治疗痒证方面有其自身独特优势,治疗有效率很高。以下就火针止痒机理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的说明总结。
1 痒证发生的中医学与现代医学认识
1.1 痒证发生的中医学认识
痒证,亦可称为痒病,我国古代文献有许多关于它的记载。《尔雅》认为,“痒,病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著名的病机十九条提到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黄帝八十一难经》有“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诸病源候论》记载 :“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这些文献的记载,为后世医家阐述痒的发生机制奠定了基础。
中医关于痛症的机理解释,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点,“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所谓“热盛则疮痛,热微则疮痒”“痛为痒之渐”,可见痒和痛的关系极为密切,许多学者认为痒的机理也可归纳为“不通则痒”与“不荣则痒”。
龚丽萍[1]等人认为瘙痒性皮肤病大多因风、湿、热、虫、瘀等邪气在体内瘀积日久,不得宣发,阻遏机体正常气行血运,加之外邪浸淫,壅遏肌表,内外合邪,导致肌表气血不和,肌肤失于濡养,从而发为瘙痒。《黄帝八十一难经》有“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由此开始,“虚”被认为是造成痒的主因之一,“因虚致痒”被很多医家认可。归纳起来,不管是风、湿、热、虫、瘀致痒还是因虚致痒,皆是通过影响人体气血,造成气血的不通或者不荣,从而产生瘙痒。
1.2 痒证发生的现代医学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瘙痒是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皮肤上存在痒觉感受器,在人体内外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下,产生胺类、蛋白酶、神经肽等致痒因子,痒觉感受器与致痒因子特异性结合,导致特异C纤维传递冲动,通过脊髓丘脑束传递到大脑皮层的相应感觉区,从而产生痒觉[2]。
2 火针的来源、功效、优势病种及作用机制
2.1 火针的来源
火针的使用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便对其有相关记载,将其称为“大针”“燔针”,将火针刺法称为“焠刺”;《伤寒论》称其为“温针”“烧针”。火针疗法是指将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针具经火上烤红后,迅速刺入患处及有关腧穴,从而达到一定的治病效果的中医疗法。
2.2 火针的功效
火针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痤疮、带状疱疹等皮肤科疾病;肩周炎、关节炎等骨科疾病;中风后遗症、三叉神经痛等神经科疾病。总结火针治疗疾病的功效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温经活血;②消癥散结;③升阳举陷;④健脾益气;⑤疏经通络;⑥清热解毒;⑦祛风止痒;⑧除麻止痉;⑨祛瘀止痛。笔者主要介绍的是其止痒的功效。
2.3 火针的优势病种
火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经过研究者们长时间的研究与观察以及大数据分析,发现其对皮肤科疾病、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及骨科疾病中的一些病种均有很好的疗效。
2.3.1 皮肤科疾病
程杨等[3]单用火针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患者114例,直接针刺湿疹皮损处,并与治疗湿疹的传统西药搽剂卤米松乳膏相比较,得出结论,火针治疗对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的止痒效果、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均优于卤米松治疗。郑军文[4]采用火针配合外用中药制剂三黄散治疗带状疱疹30例,以散刺法点刺带状疱疹皮损处,再针刺带状疱疹两端,有效率为93.33%,高于传统西药治疗。轩俊丽等[5]采用火针治疗痤疮574例,取穴主要为阿是穴和华佗夹脊穴,总有效率为90.68%。
2.3.2 内科疾病
柴增辉[6]运用火针治疗西医有效率低的慢性结肠炎60例,取穴主要以脾胃经有关穴位为主,火针治疗有效率为85.0%。赵丽[7]采用火针治疗痰瘀阻络型经行头痛35例,经前治疗,经后停止,针刺率谷(双)、头维(双)、百会、阿是穴,有效率为85.7%。此外,火针对于治疗急性肾绞痛和慢性腹泻也有很好的疗效。
2.3.3 妇科疾病
高映辉等[8]采用火针留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病40例,将火针快速刺入乳房压痛点、增生条束状硬结中心及周围5~10针,留针15 min后出针,1周治疗1次,4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其治愈率为 65.0% ,优于口服药物“乳癖消”的对照组。李桂萍[9]采用毫针、火针配合治疗痛经27例,主要取穴为中极、水道(双)、秩边(双);配穴:气海、关元、命门、肾俞、次髎、归来、太冲、三阴交、地机、中封等,其总有效率为92.6%。付晓红等[10]采用浮针配合火针点刺来治疗外阴营养不良42例,浮针取两侧三阴交,火针快速点刺皮肤发白处,有效率为85.7%,优于以丙酸睾丸酮加鱼肝油膏药外用的对照组。
2.3.4 骨科疾病
董春江[11]用火针疗法治疗增生性膝骨关节炎256例,取穴主要为内膝眼、外膝眼、血海及阿是穴;针刺深度为0.2~0.5寸,每周针刺一次,3次为一疗程,总有效率为100%。赵明华[12]研究火针疗法对颈型颈椎患者颈痛的疗效,取穴为风池、颈百劳、肩井、阿是穴,结果火针疗法治疗颈椎病的总体疗效优于普通针剌治疗。沈甜等[13]用火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以患病关节局部阿是穴为主,配合夹脊穴,先刺小关节部位,再刺大关节部位,后刺夹脊穴,采用火针治疗的疗效高于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疗效。
2.4 火针的中医作用机制
刘百生等认为火针的作用机制包括借火助阳、开门祛邪、以热引热、开络止血、借火化物等五个方面。借火助阳为火针治病之本,其借助火焰烧灼之阳热之气,以针刺入皮肤肌理,鼓舞和补充身体正气,从而发挥治病功效。开门祛邪乃火针最直接的作用机制,使用火针之后,局部会在一定时间内留下针眼,使郁闭于体内的痰湿、瘀血、脓毒等邪气有路可出,从而祛除病因,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以热引热是良性的双面调节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借火助阳”,以火针之热鼓舞体内阳气驱邪,另一方面表现在以火针之热内引火热毒邪外出,在临床上适用于热证。开络止血主要适用于经络方面的疾病,以火针温通之力疏通经络或刺络放血、灼络止血,达到治病的效果。借火化物与中医烙法相似,临床疗效显著。以火针之高温,烧灼浅表的包块、息肉等赘生物,使之脱落或者随热而化,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3 火针止痒的机理认识
3.1 火针止痒的传统医学机理
3.1.1 祛风以止痒
《黄帝内经》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风邪不仅可以单独致痒,更可挟其他邪气,合而致痒。因此风邪被认为是致痒的主要病因,巢元方认为“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此由游风在于皮肤,逢寒则身体疼痛,遇热则瘙痒。”风邪客于皮肤之间,阻塞腠理,导致内外气血不流通,不通则作痒;风邪游溢于皮肤表面,遇热邪等其他邪气,相互搏结,阻塞腠理而致痒。火针作用于局部皮肤,开泄腠理,祛风止痒。
3.1.2 泄郁热以止痒
《黄帝内经》曰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血脉,主火热,气血运行于周身,为心之所主,若心之君火太过,郁于体内,无处可发,则灼烧气血,熏蒸皮肤,热盛则痛,热微则痒,内热外达于肌表,发为瘙痒。中医内治有“火郁发之”的治法,外治之理乃内治之理,因此火针作用于肌肤,开泄腠理,宣达郁热,既开门祛邪,给邪以出路,又以热引热,借助自身温度引热外出、温补阳气以驱邪止痒。
3.1.3 补虚以止痒
“虚”一般情况下为间接致痒,气血津液亏虚,人体正气亦虚,虚则抗邪无力,外邪入侵,可发为瘙痒。《灵枢·刺节真邪篇》提到 :“虚邪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朱丹溪曾曰 :“身上虚痒,血不荣于腠理”,认为血虚风燥而致痒,因此,“虚”亦被众多医家认为是痒的主要病因之一。火针通过“借火助阳”,即借用外部火焰烧灼的温度,刺入皮肤之间,以针体之热鼓舞并补充身体阳气,奋起抗邪,邪去正安而痒止。
3.1.4 杀虫以止痒
虫在致痒病因中占据很大地位,《诸病源候论·疥候》记载 :“湿疮者,小疮皮薄,常有汁出,并皆为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水内瘸虫”,由此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虫能引起肌肤瘙痒。这里的虫主要指各种毒虫或者寄生虫,其致痒机理为被毒虫叮咬或与毒虫接触后被毒毛、毒刺及其毒液所刺激,肌肤发生现代医学所讲的过敏反应。火针通过高温烧灼,起到杀虫止痒的效果。
3.1.5 温经通络以止痒
瘀血致痒是有一系列过程的,现代医家黄莺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识到,难治性瘙痒,责之于多虚多瘀[15]。虚则行气无力,瘀则阻滞经络,二者皆使气血运行不通畅,进而导致患处肌肤无气血津液濡养,生风化燥而为瘙痒。《景岳全书》认为,“凡大结大滞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借火力不能速也”,经络内的气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火针具有温通之效,既可“借火助阳”以补虚通经,又可借自身温热之性活血祛瘀通经,恢复气血的运行,使失于濡养的肌肤血脉重新流通而止痒。
3.2 火针止痒的现代医学认识
3.2.1 抑制瘙痒介质以止痒
瘙痒的产生是多个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瘙痒介质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瘙痒介质包括胺类、蛋白酶、生长因子、神经肽、细胞素等。现代研究证明,火针可以抑制这些瘙痒介质的生成,从而达到止痒的效果。
火针疗法可抑制或杀灭患处病原菌。黄蜀等[16]认为,结节囊肿性痤疮是由于患者对毛囊的挤压,使细菌等微生物扩散渗透至面皮肤深层组织,组织增生、修复后形成结节,微生物通过代谢释放蛋白酶等瘙痒介质,造成局部疼痛、瘙痒等,火针可直达病灶,高温灭菌破坏蛋白酶类瘙痒介质,并改变毛囊内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有很好的止痛止痒的效果。火针疗法可促进患处血管再生及改善血流供应状态。经火针治疗后的红外热像图表明,患处局部温度升高0.239 7℃,由此可知患处的血液循环改善[17];张丽蕊等[18]通过小鼠实验认识到,在火针的治疗下,能够诱导新生血管形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患处含量增加,表明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患处血供改善可加快瘙痒介质的吸收和增强病变组织的修复能力。火针疗法可降低白细胞介素-1及IgE含量。韩润露等[19]认为火针可以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关节肿胀度,降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这种瘙痒介质的含量。于雯等[20]通过现代研究表明,火针可以降低哮喘患者血清IgE水平,降低人体对过敏原的敏感性并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达到抗过敏和止痒的作用。
3.2.2 调节免疫以止痒
张晓霞等[21]认为火针灼伤患处,会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包括血液中抗体的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的改变、促进白细胞的渗出并增强其吞噬功能,从而帮助炎症介质的消退;火针焠刺可借其高温破坏局部病变组织,激发机体对坏死组织的吸收,从而达到消炎止痒的功效。
4 结语
瘙痒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症状,其总的病机无外乎“不通则痒”与“不荣则痒”,病因与风、湿、热、虫、瘀在局部郁积及体虚有关。火针有祛风止痒、温阳散寒、除麻止痉、消癥散结、清热解毒等功效,其止痒的效果已得到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的证实。从中医方面讲,火针祛风、泄郁热、补虚、杀虫、温经通络以止痒;从西医方面讲,火针通过抑制瘙痒介质和调节免疫来发挥止痒的功效。现代研究证实,火针副作用小、治疗疾病有确切疗效、操作简单、费用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此外,火针是否适用于所有类型瘙痒性皮肤病尚待证明,火针西医止痒机理是否涉及到对致痒的其他环节,如神经传导过程的影响也待研究。最后,火针的使用,如火针加热的温度、火针烧灼皮肤的程度等,尚未有一个确切的标准,若要使火针的应用更科学,被临床更多患者接受,还需更多相关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