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现实进路
2021-11-29郭小虎李雪娇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郭小虎 李雪娇(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一、问题的提出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解答青少年“成长的困惑”和耕耘学生“思想田野”的关键课程,其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与认知规律,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2]。这些重要论述为推进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现实路径,就需要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内涵进行深入剖析,梳理其历史沿革,分析当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根据习近平“3.18”重要讲话内容和学者的研究,所谓思政课一体化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在不同学段科学合理地安排思想政治教育模块、主题、关键内容,统筹推进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师资队伍一体化、考试评价等有效衔接和有机结合,从而使不同学段思政课呈现出横向相互贯通、纵向上有效衔接的有机整体。
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历史沿革
我国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缘起于1979年5月教育部政治理论教育司发布的《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该文件的出台旨在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重复问题,力求促进不同学段间思政课的衔接,这被视为我国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开端;1985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提出改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指导性意见,被视为我国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方面的初步探索;1994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遵循整体性规划、加强彼此之间的衔接一体化思想,首次明确提出德育一体化思想;2005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大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具体要求,思政课程内容要分层实施、循序渐进和整体推进;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同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战略高度明确了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大意义,并对其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在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由战略构想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迅速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不少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上海、北京、天津、辽宁等省市的实践正有条不紊推进。“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3]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但思政课建设特别是一体化建设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当前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相对独立,缺乏有效沟通
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的交流合作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最基本的前提。从目前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思政课开设情况来看,由于缺乏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广阔的一体化交流平台,加之各个学段相互独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多方合作交流的意识不强,就算存在一定形式的合作,但合作方式也较为单一,合作的内容还有待深化。不同学段教师缺乏深入研究彼此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强烈意愿,不愿花大力气去探究不同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导致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各自为政,相互分离。一些教师不能从全局高度思考各个学段教材与知识体系究竟如何衔接和贯通问题,这大大削弱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效果。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和体系缺乏有效整合,衔接性不强
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设计理应本着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系统推进的原则,而现实情况是彼此之间常常出现断层、交叉重复,导致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内容不能有效衔接。以初高中政治教材衔接为例,初中政治教材侧重从道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进行教育与渗透,思维层次较低,而高中政治教材却转向基于生活经验,强调以丰富的抽象的学科知识传授为主,拓展性强,思维层次较深[4]。这种设计就容易导致高学段要么简单重复,要么完全游离低学段教学内容之外,缺乏衔接性,难以体现“螺旋式上升”的基本要求。
(三)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亟待提升,队伍一体化建设不强
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是支撑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因此,各个学校思政教师配备,不仅要从量上要做到充足,更要在质上做到过关。按照当前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配备相关规定,需要按照1∶350 师生比配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但是现实情况是一些高校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配齐符合要求的师资。另外,在许多中小学生和家长眼里,思政课不属于主科,所以常常受到轻视。一些小学的思政课教师对待思政课不重视,教学过程常常是草草了事;中学阶段的思政课则很容易被数理化等主课所挤占;大学阶段的思政课虽然是公共必修课,但是学生缺乏内生动力,一些教师专业性也不强,导致教学效果常常大打折扣;一些高校甚至存在上热下冷的状况。此外,由于社会对思政类人才需求急剧增加,思政课专业教师短期内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一些学校由于师资配备不足导致老师工作量过大,损害了教师的身体健康;甚至出现一些学校为了使思政课教师尽快达到教育部规定的配备要求,忽视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盲目引进或者转岗,严重削弱了思政课教学质量,影响思政课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四)不同学段评价标准缺乏整合,评价体系一体化建设不强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在当前教育体制下,不同学段在评价机制上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缺乏衔接。例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研成果和各类“帽子”作为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关键指标。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旨在扭转不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毋庸置疑,评价体系根本扭转仍需要较长时间。目前中小学升学率依旧是评价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性指标,以分数为主要评价依据的评价标准仍将大行其道,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评价一体化建设。
四、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现实进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关键课程,大中小学思政课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认真剖析当前不同学段各自为政、衔接性不强等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以实现精准施策。
(一)加强沟通协调实现思政课教学、研修一体化
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要加强师资之间的相互交流,加强不同学段教师之间的协作沟通,让每一位教师拥有全局视野,参与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实践,不仅清楚自己所讲授内容,也明了其他学段的讲授课程和具体内容。要建立相关沟通交流机制,鼓励同一学段师资之间以及各学段师资之间的交流沟通协作,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增进了解,提升教学水平。建立纵向跨学段制度化备课机制,建立跨学段教师备课共同体,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搭建交流平台,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同课异构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增进互信,充分发挥不同学段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协同效应。
(二)合理规划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实现教材和课程内容一体化
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体发展规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思政课始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分段设置课程标准和要求。小学阶段以培养学生知事、懂事、讲文明,进而逐步学会自我约束、养成健康人格为目标;初中阶段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法律认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目标;高中阶段立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带领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古”与“今”,掌握社会发展趋势,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学阶段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学会理性思考,使大学生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为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思政课在教材和课程内容上实现一体化。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在专家的统一指导下,统筹设计大中小学各个阶段教材,整合教材体系,使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呈阶梯式层层递进。
(三)统筹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程,需要一支高素质、配备充足的师资队伍,这是现阶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这要求我们从战略高度审视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的培养失衡、配备不足、互动缺位等问题。首先,按照习近平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要求,提升思政课教师“政治的高度”“知识的广度”“驾驭不同学段思政课时空的跨度”“自律的风度”、与学生形成“共振的频度”[5]。其次,充分发挥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能动性,抓住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一体化这一关键环节,统筹配备思政课资源,打造一支覆盖全学段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实施不同学段动态进阶制度,确保大中小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数量充足。通过对当前全国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进行精准调研,核定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编制,实施定岗定编。在一些师资条件较好的院校稳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招生规模。此外,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有关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经费配备、薪酬待遇等规定,不断加大思政课教师岗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再次,针对思政课教师师资短缺问题,发挥大思政理念,探索以转聘、借调的方式将具有鲜明时代元素和思政资源的优秀人士补充思政课教师队伍。
(四)完善不同学段思政课教育评价机制,实现评价一体化
首先,要切实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坚决破除“五唯”倾向,严把政治观、师德观和业务观,积极探索与思政课教学和科研相匹配的评价体系,确定思政课教学和与之相关的科研成果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落实思政课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单设类别、单独评审,为他们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撑腰,解决后顾之忧。其次,不断加大对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不断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鼓励将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再次,探索不同学段思政课评价标准,致力于构建一个能够涵盖大中小各学段思政课质量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最后,更多聚焦社会影响,积极吸收和引入社会及第三方评价。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把家长满不满意,社会认不认同作为评价的重要一环。
总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谓是一场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再造的深度教学革命,关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关键工程。为此,需要在大中小学课程教学一体化、课程内容一体化、师资建设队伍一体化、评价机制一体化等维度加强建设,让不同学段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引领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