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卧月掬聆千古霜

2021-11-28沈兵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名著阅读

沈兵

摘 要: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让学生阅读名著作品,笔者尝试通过以聆听故事激发阅读兴趣,以班级争论探讨阅读细节,以学术观点引导阅读深入等逐步让孩子把名著读起来、读下去,最终让学生们更好地遇见名著的美。

关键词:名著阅读;故事激趣;细节讨论;学术观点

在如今信息过载的时代,随着各种数码终端(手机、平板等)的普及,碎片化阅读已然成为一种常态,加之在获取信息方式上多样化,对于富有个性的新一代青少年,图片等类似媒体似乎比起文字更受欢迎。越来越少的学生愿意静下心来品读富有底蕴的文字。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文本阅读质量不尽人意。为了切实践行语文学习的本质,提高学生阅读质量,从国家到地方,从社会到学校等多层面都在呼吁学生多读书。在义务教育阶段,现在全国陆续使用部编教材,最重要的变化便是让语文课回到读书,让孩子多读书、会读书、读整本的书。另外在近几年中高考命题中也加大了对阅读量和名著阅读的考察分量。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推荐名著阅读,也有一些必要指导,抑或恰当点拨。但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的严格控制,又无法监控学生在家进行有效阅读,更多的时候即便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完成度实在是差强人意。

笔者尝试通过聆听故事激发阅读兴趣,以班级争论探讨阅读细节,以学术观点引导阅读深入等逐步让孩子把名著读起来、读进去。践行叶圣陶先生国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从而真正让学生们更好地遇见名著的美。

一、以聆听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对于厚厚一本名著,時下大多数学生是望而却步的。学生无法提起兴趣,即便生硬地布置阅读任务,恐怕收效也是甚微。笔者经过多种方式的尝试,发现“听故事”似乎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对于听故事,大多数学生是欣于接受的。正如麦基所说,“我们对故事的嗜好反映了人类对捕捉人生模式的深层需求。”让学生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接触经典文学名著,潜移默化中触发对名著作品的兴趣,接受文学的熏陶。

一个优秀的故事讲演,通过前铺后续一波三折演绎情节的逻辑,运用生动逼真的细节刻画塑造人物的性格。学生能够因此入迷,展开丰富的想象,甚至代入情景。国外有研究表明故事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并且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听故事本身就是对大脑的刺激,在聆听故事的情境下,人类大脑的活动状况与实际经历时的活动状态相似。从某种意义上讲,听故事的过程是对人类大脑的全面体操。

利用现在手机APP,各类“讲故事”“故事会”软件种类繁多,都可以听一听,选一选,其中不乏讲述语言精雕细琢,语气惟妙惟肖,生动活泼,音质优美……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每每在作业间隙,或者卧床睡前,听听以名著改编的故事。以一种轻松状态接近名著,在娓娓生动的讲述中,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唤醒学生可贵的好奇心。在熟悉故事的同时,形成初步的思维认识。而且还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的启发和知识。有些故事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成长。此外还可以帮助学生潜移默化中学习语言,增强记忆力,丰富和发展想象力。

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便会对故事中某个人物某个情节有兴趣,便自然会寻找书本翻翻看看。这其中不乏有学生因此执迷整本书阅读。笔者的一名学生,在听了故事《温酒斩华雄》之后,心想关羽一战成就大名,他本来也就只是一个小小的骑兵,一个小小的马弓手,却做到了十八路诸侯没有能够做到的事。那么接下来,他和刘备、张飞一起将会经历什么?又如何面对三国时期第一位勇将吕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对人物的命运越发关心,已经等不及故事APP的每日更新,自己早就一头扎进原著《三国演义》里了。同时,笔者做过调查,学生在听不懂、有疑问的地方也会有意识去翻阅原著,弄清故事原委。

二、以班级争论探讨阅读细节

一段时间内,班级同学在听过某个故事,或者看过某个章节之后,集中就一个话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因为讨论的需要,学生会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自己听到的故事内容,自己补充阅读文本的内容),使说出的语言更加准确、更全面。

一方面可以逐步提升学生对原著文本的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等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在班级讨论中,思维集聚碰撞,不断擦出智慧火花,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如此在班级讨论过程中,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更主要的是十分显性地检测出学生对名著文本内容细节的知晓程度。

比如对于大家都听了“温酒斩华雄”故事后,笔者在班级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故事中,战场上震天杀喊、人仰马翻……仿佛身临其境或亲眼所见。讲述者将战斗中关羽凛冽的精神气魄和逼人的威慑力量描述得惟妙惟肖,似乎已经看到关羽手起刀落,华雄人头落地。但是原著《三国演义》中作者并不直接描写关羽的武艺如何高强,只是着意渲染华雄如何勇不可当;不是直接去描写交战中的刀光剑影,而是着意来渲染会场的气氛和人们的情绪。把战场放在会场后面来写,从会场的角度去写战场,实写会场,虚写战场。两相对比,哪样的表现更为精妙?学生听罢问题,没有细看文本的同学自然惊诧作者如此写法,必然会去自行翻阅原著,细读该段章节。定会感慨作者在这极为有限的篇幅里,既写了战斗场景,又表现出各路诸侯的复杂矛盾冲突,既体现了战争的政治性和作品的思想性,又凸显了中心人物形象的高妙创作手法。

还有,大家听的故事可能会和原著有所出入,有时会有学生发现,有时就需要老师辨别,这时作为老师就要敏锐发觉,把它作为班级话题讨论的一个切入点。曾经就出现过这样一个例子:在《水浒传》中,关于林冲与鲁智深结拜为兄弟,与在东岳庙上香的妻子被高衙内调戏又被林冲将其喝止两个情节的先后问题,网络故事讲述中与原著出现不一致,矛盾的出现必然引导学生去原著文本中寻求确切的说法。此种情况,在影视作品中也常常会与原著不一致,凡此种种,便都可以作为学生查证、翻阅原著的一个极好契机。学生不单对于作品有了更为真切的把握,而且在求学求知的过程中培养了实事求是的求证态度。

三、以学术观点引导阅读深入

有了一定的文本阅读积累,也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才是学生阅读的“浅尝”阶段,不可“辄止”,须趁热打铁深入探究文本,进一步与文本对话。在名著阅读过程中,笔者发现借助专家学者独到的思维视角的引导和文学观点的接触,能够初步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审美心态和高雅纯正的艺术趣味,帮助学生培植文学阅读的专业视角,锤炼学生从文本的阅读欣赏大于文本审美意蕴的领悟、解读的能力,甚至能适当促进学习能力强者努力向文学专业学习的初步深化与过渡。

比如在《西游记》推荐阅读活动中,组织学生收看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韩田鹿教授主讲的《大话西游》,对书中隐藏的暗故事进行种种梳理。对唐僧进行全新解读,揭秘其中隐藏的各种惊人秘密,品味其中深厚的文化意蕴,引人深思。

就唐僧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便可以借鉴韩教授的思考角度,引导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真实的玄奘与《西游记》里唐僧的异同去探寻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众所周知,唐僧这一形象的原型便是历史中的玄奘,玄奘这段传奇的经历经过后人的不断演绎,越来越具有神话色彩,最终形成了《西游记》。史书记载玄奘十三岁便出家,二十岁就已经成为大唐知名高僧,因为翻译的问题,他已经注意到印度的梵文经典译本内容出现了偏差,以至于大家在理解上产生歧义,于是便不畏艰险西行天竺求取真经。这样一个大刚毅,大勇猛的人,在现在很多影视作品中,玄奘法师的化身——《西游记》中的唐僧,甚至看上去很窝囊,很胆怯,在取经路上,每每遇到穷山恶水,鬼怪妖魔,唐僧的第一反应便是手足瘫软。但实际上他在西行四人当中,舍身求法,是意志最为坚强,最为勇猛的人,因为他不仅没有徒弟们上天入地的本领,除了一具对于妖魔极具诱惑力的肉身之外,恐怕就剩下一颗坚定不移的心。“男妖喜欢他的肉,女妖垂涎他的肉体,但是他却义无反顾地一路西行。如果說一路走来女妖们对他的诱惑力还不够的话,那么在女儿国,尘世间一个男人的终极追求——爱情、金钱、权力他唾手可得,但他依然选择了自己所坚持的路,如此可以说,他是《西游记》中最勇猛无畏,最具定力的人。”韩教授说:“《西游记》不管怎样翻版、如何演绎,本质永远不变,我们可以从唐僧身上得到的最大启示,就是让自己百炼成钢。”从韩教授的观点出发,引导学生看到唐僧身上责任和信仰的力量。他告诉我们,也许我们身上有着种种的缺点与不足,但是只要我们目标明确,肩负责任,坚守一种信仰,就一定能够指引着我们完成自己或许多未料想到的成就。

也许他日,窗外月光铺洒成霜,案前学生捧书凝视,足以慰藉。

参考文献:

[1]岳上铧.从学生阅读现状看文本解读课程开设的必要性.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1)

[2]陈若洋.信念的力量.青年文学.2016(29)

[3]王姝.叶圣陶语文教育观与高等语文教育.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猜你喜欢

名著阅读
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与分析
如何让学生爱上大部头名著阅读
关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思考
培养农村学生阅读名著能力浅探
影视、学生与名著的桥梁
导读名著,彰显魅力
如何引导小学生名著阅读浅说
高考背景下的名著阅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