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读名著,彰显魅力

2016-03-24谭荃心

关键词:名著导读名著阅读阅读方法

谭荃心

【摘要】 阅读名著对于青少年的成长非常重要。但现实环境不利于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教师的导读显得非常重要。名著导读课上需要做到的是,激发学生兴趣,精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导读,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感悟名著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让名著在学生心中重现魅力。

【关键词】 名著阅读 名著导读 兴趣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2-085-020

阅读名著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下称《课标》):“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是,在现实中,看着动漫长大的一代,与名著的距离那么远,如果没有人给他们阅读指导,他们是不可能激发对名著阅读的兴趣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如果一个人看不出呈现在他的面前的问题,看不出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么他对事物的知觉就还处在无组织、未分化的状态。所以,即便我们的教材(这里指的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每一册后都列出这个学期要读的名著,我们教师非常认真地布置学生去阅读,但收效甚微。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导读”显然是非常的重要的。这里的“导读”指的是在学生没有接触或没有深入接触到名著之前,对其进行阅读上的指导,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把握作品内容,体会作品的精髓。《课标》中要求“加强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这也是我们深圳市龙岗区初中语文要设计“名著导读”这一新课型的初衷。

下面我以《昆虫记》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名著导读的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众所周知的,关键是如何引起其兴趣。名著中所描写的生活体验大多与学生的现实体验相差太远,让他们产生阅读的困难,甚至对经典望而生畏。所以,我们必须将名著传递的生命体验与学生的生命体验对接,并且丰富其生命体验。这样,名著在他们看来,不再是高深莫测,而就在现实生活中亲切可感的。为此,我为《昆虫记》的导读课设计“情境导入”,通过播放“夏夜的虫鸣”,并以“猜猜,都有哪些声响?”导入,学生浮躁而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通过静心聆听虫鸣,自然而然就进入“昆虫世界”中。紧接着,我说:“有一个人,他能听懂昆虫的心声,并且把他观察到的昆虫的习性、生活等写成了书,这就是《昆虫记》。”这样,学生既进入了情境,又初步对《昆虫记》这本名著有所了解。

二、让学生知道,名著读什么,该怎么读

名著读什么。我认为是读人物,讲了哪些事,人物有什么特点。在《昆虫记》中,就是读昆虫,即通过写了哪些昆虫,写出其什么特点。

不过,这样的问题似乎适合应用在篇幅相对较短的著作中。名著一般都是鸿篇巨作,即便《昆虫记》(精选版)也有二十多种昆虫,所以,一定要精选代表性的文段。这样,才能在我们的有限课堂上,达到窥斑见豹的效果。在精选《昆虫记》的文段时,我注意到作者法布尔总是带着一种欣赏的角度,细致去观察,他笔下的昆虫往往让人感觉趣味无穷。又因为他在撰写《昆虫记》时,既体现对科学真理的执著追求,又体现出浓浓的人文情怀。所以他的作品不仅带有趣味性,还带有科学性和文学性。而法布尔却能把它们和谐地统一在《昆虫记》这部著作里,使作品显现出独特的魅力。为了让学生把握《昆虫记》这三个特点,我特意找了“圣甲虫搬运粪球”,“蝉和蚂蚁”,“螳螂捕食”这三个片段,让学生分别感受《昆虫记》趣味性、科学性、文学性的特点。

精选的篇目找到了。接下来还要让学生掌握该怎么读。学生如果在阅读中,光停留在表面的信息,或满足感性言说却没有心得思考发现——即思维的提升,他一定会产生厌倦感。为此,我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方式,一步一步让学生感受《昆虫记》的独特魅力。我通过播放“圣甲虫搬运粪球”的视频,让学生对其观察到的圣甲虫进行描绘。学生观看到圣甲虫笨拙又执着的情态,个个忍俊不禁,在描绘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动作,然后我趁机出示法布尔的描写,让学生进行对照,从而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观察力非凡,能把不起眼的昆虫描写得饶有趣味。通过“蝉和蚂蚁”的故事与《伊索寓言》中的“蝉和蚂蚁”故事的对比,突出《昆虫记》作为科普著作,是作者以求实的精神再现了神奇的昆虫世界。我再通过“螳螂捕食”这个片段,让学生对其中精彩的描写作点评,把赏析的主动权交与学生。学生在勾划精彩的句子、精妙的词语中,感受到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通过我的相机点拨,学生感悟到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也体会出他对螳螂善于运用“心理战术”捕捉比自己个头大的猎物的惊叹——这充分显示出作者的高超的文学性。

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孤立地给学生讲阅读的方法,而是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渗透了能力的训练,比如对故事的概述能力,对精彩片段的赏析品读能力等。相信他们通过这节课的导读,会在自己的课外阅读中进行运用。

三、感悟名著“名”在哪里

这其实是教师进行“名著导读”教学的前提。我们不仅仅要了解该名著的内容、特点、地位,还必须熟读名著,理解名著的精华,甚至对名著有一种膜拜、敬畏之心。那句话说得好,教师要有一缸水,才能给学生一瓢。如果教师自己也是静不下心来好好地读读名著,只是照本宣科,就不可能让学生有所触动,受到良好的阅读影响,教师带给学生的不应是干巴巴的教参上的文字,而是触动灵魂后的肺腑之言。

我在上《昆虫记》导读这一课之前,用了一个星期左右,把全书通读了一遍,不放过当中一个文字的解释,对于作者的生平、言论,也都一一了解。我为作者法布尔细致的观察、精彩的描写拍案叫绝,为法布尔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对渺小生命的关爱精神所折服。我觉得,导读中不仅要欣赏当中的精彩片段,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精神。

在介绍作者这一部分,我特意对他作为“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观察研究昆虫的科学家”这点,作了补充:“你们撕裂动物而我研究活体;你们把它变成悲惨而可怜的物体,而我使它变得可爱;你们在拷问室和解剖室工作,而我在蓝天下观察,倾听知了歌唱;你们用细胞和原形质做化学实验,而我在昆虫高尚的行为中研究它们的本能;你们窥探死亡,我观察生命。”(《昆虫记》)让学生充分体会他与当时的科学家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具有一种人文情怀。法布尔的生平比较曲折坎坷,我把他的生平编成了整齐、押韵而精练的几句,特意突出其执著的精神:

自幼家境贫寒,

长大自学成才,

甘与昆虫为伴,

著有巨作十卷,

已是誉满全球,

年过古稀,

初心不改,

依旧独恋——“荒石园”。

在学生深情朗读完以后,我忍不住补充:老师翻阅《昆虫记》,了解到法布尔的生平的时候,脑海里想起了BEYOND乐队的《海阔天空》:“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从未放弃过心中的理想……”法布尔一生困窘,受过讥讽与偏见,但他把自己看作是一只昆虫,昆虫为了自身或种群的生存,顽强地与自然界进行斗争,而法布尔为他的科学研究和文学事业孜孜拼搏,直到迟暮之年,他的作品才为世人瞩目,为他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一席话,学生无不为法布尔的伟大所动容,相信他们在课后阅读《昆虫记》时,不仅仅是追逐昆虫的故事情节,感受当中的神奇,而能体会文字背后有作者的细致的观察、执著的追求、拳拳的关爱,从而更能体会作者的人文精神。

名著导读作为一种新的课型,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空间,比如,针对不同题材的名著,课型在具体设计如何变化。又如是否可以在上课前设计这样的环节,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你想在书中了解到什么?”等等。总而言之,让名著在学生心中重现魅力,归根到底需要的是老师提高自我的素养,对名著用心体味,更对学生作为独立自由的灵魂的关爱。

[ 参 考 文 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董蓓菲.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法布尔.昆虫记[M].陈筱卿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名著导读名著阅读阅读方法
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方式探寻
关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浅析高中“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思考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培养农村学生阅读名著能力浅探
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浅谈名著导读与写作指导
种下一粒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