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保温对腹部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凝血功能及保温效果的影响
2021-11-28张丽娟王晶晶
张丽娟 王晶晶 闫 莉
江苏省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手术室,江苏淮安 223001
体温是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人体体温通常恒定在37℃。研究显示,腹部手术全麻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达65.0%,术后低体温发生率达33.3%[1]。低体温的发生与手术环境、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因素相关[2]。腹腔镜手术创伤小,但是术中需要建立CO2气腹及使用大量冲洗液冲洗腹腔等,易造成患者低体温,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3-4]。复合保温干预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通过对影响术中体温变化因素的循证分析,采取一系列保温干预,可有效预防手术患者低体温等并发症的发生[5-6]。本研究探讨复合保温干预在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 月至12 月江苏省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78 例。纳入标准:采取腹腔镜手术。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②伴凝血功能障碍。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保温干预,控制手术室室温22~24℃,湿度40%~60%;为患者身体裸露部分盖上毛毯;指导其放松心情,勿过度紧张;术中监测患者体温变化并及时采取升温措施。
实验组采取复合保温措施:①手术开始前30 min,护理人员提前设置好手术室温湿度,将恒温40℃电热毯覆于患者身上,保证温暖及舒适度。②在手术床上铺放循环水毯,温度设置为37~40℃。③将消毒剂加热至40℃后进行皮肤消毒,快速操作,减少皮肤暴露时间。④使用液体加温器保持输注药液温度35~37℃,术中使用腹腔冲洗液加热至37℃后使用。⑤患者麻醉后,将气管导管连接湿热交换器。⑥建立CO2时,使用全自动气腹机,将CO2加热至人体体温。⑦保温措施持续至术后24 h,再酌情调整,手术结束前30 min 将病房内温度调整至≥26℃,如患者体温<36℃则实施人工复温。
1.3 观察指标
①保温效果:将肛温探头插入患者肛门,另一端连接生命体征监护仪,持续监测患者手术前后肛温,比较两组患者术前,麻醉用药后,手术30、60、120 min,手术结束时不同时点肛温变化。②应激反应:麻醉前、手术60 min、手术结束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肾上腺激素(adrenaline,AD)、去甲肾上腺激素(norepinephrine,NE),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CRP 使用迈瑞BS600 全自动生化仪,试剂使用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配套试剂。③凝血功能:麻醉前、手术60 min、手术结束时,采用德国BE 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 boplastin time,APTI)、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试剂来源于武汉塞力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④不良反应:统计两组寒颤、躁动、低体温、苏醒延迟等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 20.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期间不同时点体温变化
整体分析显示,两组体温在不同时间、组间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前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30、60、120 min,手术结束时,两组体温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麻醉用药后、手术30、60、120 min,手术结束时,实验组体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期间不同时点体温变化(℃,)
表2 两组手术期间不同时点体温变化(℃,)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 <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bP <0.05
2.2 两组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整体分析显示,两组CRP、AD、NE 含量在不同时间、组间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麻醉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60 min、手术结束时,两组CRP、AD、NE 含量高于麻醉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60 min、手术结束时,实验组CRP、AD、NE 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 <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bP <0.05。CRP:C 反应蛋白;AD:肾上腺激素;NE:去甲肾上腺激素
2.3 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整体分析显示,两组PT、APTT、FBG 含量在不同时间、组间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麻醉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60 min、手术结束时,两组PT、APTT、FBG含量高于麻醉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60 min、手术结束时,实验组PT、APTT、FBG 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表4 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 <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bP <0.05。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BG:纤维蛋白原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可出现一系列创伤性应激反应,并引发多种并发症[7-8]。适度低温可降低细胞氧耗,提高机体耐受缺氧能力[9-10],但术中低温会加重患者应激反应而危害机体[11]。低温可减慢血液循环,增加心血管并发症[12-13]。故在手术期间预防患者术中低体温、减少应激反应极其重要。
造成腹部手术患者低温现象的主要因素有:手术室低温环境、输液输血及皮肤热量的散失等[14-15]。基于以上因素,护理人员提前设置好手术室温度,减少温差刺激;循环水毯可提高保暖效果;将消毒剂、冲洗液、药液、血液加温至37℃,避免了皮肤热量的散失;将建立气腹的CO2加温,避免低温刺激带来心率、血压波动[16]。张作晶等[17]指出,复合保温可有效预防胃癌根治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本研究中,麻醉用药后,手术30、60、120 min,手术结束时,实验组体温高于对照组;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也支持上述文献观点。
应激反应是人体面对创伤、疼痛等刺激所引发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过度应激反应会引发机体交感神经兴奋[18-19]。术中予以保温措施能降低患者血浆皮质醇及血糖水平,减轻创伤性应激反应[20]。本研究发现,手术60 min、手术结束时两组CRP、AD、NE 含量均高于麻醉前,提示手术创伤是导致应激反应的重要因素。实验组手术60 min、手术结束时CRP、AD、NE 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复合保温护理措施能减轻腹部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这与保温护理能维持腹部手术患者体温稳定,减轻术中交感神经兴奋所致不良反应有关。
低温能使外周血管收缩、增加机体的循环阻力、血液黏滞度及交感神经张力增高[21]。低体温可降低机体血小板功能,血小板减少症、血管内凝血等是低体温潜在风险,增加腹部手术患者术中失血量[22]。腹部手术气腹可引起CO2低温,增加血液黏度。复合保温护理在维持患者术中体温稳定的同时,可维持凝血功能的相对稳定[23-24]。本研究中,手术60 min、手术结束时,实验组PT、APTT、FBG 低于对照组,与赵冬梅等[25]报道相似。
综上所述,复合保温干预应用于腹部手术患者中,能有效拮抗手术创伤所致应激反应,维持凝血功能相对稳定,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减少低体温及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