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留日学生对国内教育的影响

2021-11-28

时代人物 2021年31期
关键词:师范师资留学生

李 岩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山西临汾 041004)

清末留学热潮下的留日学生

清末留日学生地域分布的广泛性。自19世纪末期,清政府将留学日本作为国策后,前往日本留学的学生逐年增加,留日学生的来源地也十分的广泛,较以往留学生而言,留日学生的籍贯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还到达了内陆和偏远地区。

早期留学美国的人大多在沿海地区,地域分布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留日学生就打破了这种狭隘的分布格局。从1904年《东方杂志》的报道可以了解到当时留日学生的籍贯是:“旗籍27人,奉天1人,直隶77人,山西1人,陕西1人,河南7人,山东40人,湖南130人,湖北126人,江苏175人,浙江142人,安徽55人,江西人,福建42人,广西8人,四川57人,广东108人,贵州17人,云南27人。”留日学生来自我国十八个省份,虽然东南沿海省份所占人数仍较多,但是所占比例下降至40%(仍以广东,江苏、浙江三省份为例),其中内陆和偏远地区的留日学生数量也在增加。

清末留日学生年龄的差异性。在留日浪潮的推动下,清末留日学生中队伍中,不只有青壮年,少年,老年都在其中,所以在留日学生的队伍里年龄悬殊较大,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找到。关于这类报道或故事在当时也是广为流传的,《东方杂志》中就有这样的记录:“(广东)顺德李君昂新,年已八十有二,向学之志,至老弗衰,尚欲前赴东瀛考求工业,禀由学务处批准嘉奖。”这位广东人李昂新,年龄已经高达82岁,仍前往日本留学,可见当时留日学生的年龄并不能阻碍去赴日求学的决心。1903年前往日本留学的石醉六也在自述中写道:“当时前往日本的同伴一共有三十多人,年纪最大的是杨昌济,年龄接近四十岁,年纪最小的是梁焕廷,年龄不到十二岁。”在这仅仅三十五名留日学生中,年龄就有近三十岁之差,当年赴日学习的总人数约一千人,而留日学生人数最高时达八千多,当时留日学生年龄的差异性可想而知。

在清末留日学生队伍中,年龄的差异性大也是当时留日队伍的鲜明特征,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留日学生接受教育能力的差异性。

清末留日学生选择专业的多样性。清末留日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较以往的中国留学生更为丰富,在之前洋务运动的提倡下,中国留学生大多学习数理学科和军事技术学科。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留日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呈多样性,当时留日学生选择的科目不像之前留美学生,局限于理科和军事技术学科,学习法律学科、语言学科、政治学科、师范学科的人数在逐渐增加,虽然在1900年6月份截止时,各学校留日学生人数总数为80人,其中学习军事学科的48人,占总人数的60%,但在同年九月份即将入学的人中,学习政治科的人数达到了78人,约占9月即将入学总人数的76%,可以看出学习专业的趋势朝文科发展。1904年,驻日公使杨枢在奏折中写道:在日本学校学习的共有一千三百多人,其中学习文科的大概有一千一百人,而学习武科的有两百多人。从奏折中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留日学生所选择专业的多样性。

清末留日学生对国内教育的影响

加强了国内师资。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实施新政,在教育方面大力提倡办学堂,对师资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张之洞等人提出:“即速派人到外国学师范教授管理方法,分别学速成师范课若干人、学完全师范科若干人。”留日学生学师范者与日俱增。在毕业后,应国之需,进行师范事业,补充师资力量,成为中国近代教育主要的师资来源之一 。大量留日学生的回归,使得师资紧缺的矛盾的到了有效缓和。当时《东方杂志》报道说:“两广地区派赴日本学习速成师范的留日学生,归国后,被各地纷纷指名延请”。在1907年朝廷还提出官费留日学生归国以后,应当五年的教员,期限不满,无法从事其他的事情的要求。所以当时除了在日本就读师范专业的留学生,回国后从事于教育行业,还有很多在留学时没有学师范的留日学生也充当了教员。

留日学生不仅担任教职,还翻译日版及西方先进教育书籍、鼓励地方有志者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等,其中有些并未直接从事教育,但他们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国教育的进程,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推进国内教育理念。留日学生在日本学习期间,更加意识到教育在国家面临激烈的时代竞争中的重要性。提出了:“非广兴教育,不以图生存;非研究教育实在,不足以收教育效果。”在回国后,他们为了“开民智”,推行新式教育,于是翻译和出版西方书籍,并将自己从中学到的思想理念囊括在内,对人们起到鞭策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世界,推动了国民教育思想的确立。

留日学生将国民推动教育思想的发展当做自己应尽的义务,他们翻译了大批内容丰富、宗旨鲜明、种类各异的日本书籍杂志,作为传播国民思想的有效途径,帮助人民树立起国民意识,在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国民教育思想的确立有利于人们摆脱传统封建教育的牢笼,使人们认识到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为追求自己的受教育权而做出努力,国民教育思想也成为了清末流行的教育思潮之一。

留学教育得到发展。清末留日学生在自身接受留学教育的同时,也不断地推动国内留学教育的发展。不论是在留学期间还是在毕业回国后,他们都在为促进更多的国内人士接受留学教育而奋斗,在他们的努力下,国内人士对留学教育了解更为深入,同时更愿意出国留学,一批又一批的人踏上了留学的道路,留学队伍也迅速壮大。

为了国内人士更加全面的了解到留学过程中的事项,留日学生也撰写了许多的参考书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留学指南书籍主要有:1901年,章宗祥著的《日本留学指南》和1906年启智书社著译的《留学生鉴》。有利于国人对日本留学的相关事宜进行提前了解,在留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论是撰写留学参考书籍,还是亲自带领国内人士出国留学,留日学生对当时国内的留学运动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帮助国内人士更加直接地了解到留学生活的基本情况,有利于国内留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注释

[1]杨真珍。《清末留日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D]。西南大学,2007,第14页。

[2]田正平著。《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第79-80页。

[3]沈殿成主编。《中国人留学日本百年史1896-1996》[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第112页。

[4]田正平著。《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第83页。

[5]杨真珍。《清末留日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D]。西南大学,2007,第31-34页。

[6]董军成。《清末留日教育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8,第25-26页。

[7]王桂等编。《中日教育关系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556页。

[8](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147页。

猜你喜欢

师范师资留学生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