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析

2021-11-28戴丽平

时代人物 2021年31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育人

戴丽平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福州 350122)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起来。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不仅仅是解决学生经济上的困难,更要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扶贫还要扶志、扶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探索可行、有效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根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每年发布的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19年)》:2019年全国累计资助学生人次达10590.79万,比2018年增加789.31万人次,增长幅度达8.05%;累计资助金额2126亿元人民币,比2018年增加了83.05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为4.07%。资助力度的不断增加,彰显了国家保障每位学生得到平等教育的机会、推进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的决心和毅力。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拥党爱国、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而资助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资助育人成效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成效。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高校和社会的资助帮扶下,能够把自己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和科研中,最终顺利毕业进入社会。在校期间得到的资助帮扶会让学生对国家,对学校,对整个社会心怀感恩,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爱国主义精神。待他们学有所成之后,就能秉承着这份爱国主义精神,把这份感恩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报效祖国。资助育人工作也能够让学生形成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人穷志不短,扶贫更扶志。由于经济困难情况的客观存在,这些学生在潜意识里有更强的拼搏精神,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资助政策中有很多激励制度,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设置就是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金,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品德、学习、实践各方面的考核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取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肯定。学生在这种激励制度中良性循环,逐渐形成自强不息的品格。资助育人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激励学生开拓创新,高校资助政策中为经济困难学生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岗位锻炼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经验。工作岗位的挑战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他们不断开拓创新。资助育人工作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自强不息精神、激发开拓创新精神,与当下“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不谋而合,有力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

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不断地发展和进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逐渐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不严谨。现阶段,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各项资助政策落实的基础和前提。这项认定工作的难度比较大,以福建省高校为例,学生通过登录福建助学APP,进行家庭经济情况信息采集,APP进行量化评估。学生在申请中,如具有“比对信息”或相关部门有提供名单(盖章),就无需学生提供相关证明(件);否则学生必须提供相关证明(件),相关证明(件)需复印或在“福建助学APP”拍照上传,以留存备查。APP的使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便利,但仍然需要学生提供相关证明(件)。这就产生了学生提供的相关证明(件)可信度问题,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存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没有清晰的标准可以界定贫困的程度;各地区负责出具证明材料的工作人员素质也有所差别,有可能出现学生材料造假的情况。学生在APP上申请之后,民主评议小组对被评议人的表现情况、消费情况进行评议。每年度的困难生认定工作都在10月左右开展,一年级新生刚刚进入校园,民主评议小组对新生的考察时间不足,很难对新生的表现情况、消费情况进行客观的评议,即使是二年级及以上的申请者,评议小组都不可避免会掺杂一些其他主观因素,因此,民主评议小组的评议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高校资助专职工作人员配置不足。目前,几乎各高校都设置有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但多数资助中心专职人员配备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要求的师生比1:2500的比例。学生资助工作任务量大,资助工作又集中在每年秋季开学的头两个月,人力不足的情况势必影响到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导致出现材料审核不严,资助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另外,资助工作一般都是由学生辅导员承担,学生辅导员日常事务繁杂,资助工作只是他们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加上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培训,辅导员对政策未能进行深度分析和掌握,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短板显而易见。

资助与育人未能有效结合。随着资助工作的公开透明化,高校更加注重各类资助学金的测算、评议、发放以及检查环节的工作落实情况。因此,一旦各类资助学金发放至学生手中,顺利通过相关检查工作之后,便产生完成全部资助育人工作的错觉。资助和育人相脱节,暴露出了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不足。首先,政府和高校不断加大物质层面的资助力度,初心是为了这些学生不会因为经济问题影响学业,但是,长期的无偿资助使部分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了依赖心理,不费力气便能享受资助带来的物质福利,通过自身努力换取经济收入的主观能动性逐渐消亡。其次,在困难生认定和各类资助评选过程中,经济越困难,获得资助越丰厚的基本原则让部分学生开始尽其所能地比谁穷。经济困难身份认定之后,又理所当然产生应得资助的心理,学生缺乏感恩意识,更缺乏回馈社会的行为。再次,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来自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和农村,经济方面的差距给这些学生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自卑和更加强烈的自尊心,学校在经济方面给予了帮助,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没有跟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使得育人成效大打折扣。最后,高校资助育人未能融入学生第二课堂,仅靠辅导员进行资助政策的宣传和讲解,缺乏资助育人主题相关的学生活动,其实,经济困难学生当中不乏学习、工作能力突出的佼佼者,这些榜样先锋式的学生没有得到充分宣传,未能发挥朋辈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

用大数据信息实现贫困生认定精准化。资助育人工作的前提是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新形势下,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需改变靠看材料、开证明的传统工作模式,大数据思维应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中。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各地经济水平不一致,经济发达地区的家庭收入与贫困落后地区的家庭收入没有可比性。因此,在开展认定工作之前,如果能实现高校资助系统与扶贫部门、民政部门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低保户、孤儿、残疾学生、烈士子女等数据库连接,进行名单比对,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应通过掌握学生校园一卡通和食堂消费大数据信息,分析研判学生实际在校消费水平,为认定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将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入资助育人工作。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偏远落后的地区,通过高考,虽然和其他地区的学生进入同一所高校同一个专业,但是大学之前教育上硬件和软件的不足也导致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相对较弱。英语会写不会说、普通话不标准、甚至不会使用计算机基本办公学习软件,高中之前,学生只需埋头苦读即可,来到大学之后,更需要学生主动展示自己,这些基本技能上的差距,会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从而造成自卑,胆怯甚至消极的心理状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把工作做在前头,在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初入大学之际及时介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重点帮助这部分学生树立勇敢、向上、自信的良好心理品格,提升抗压抗挫能力。持续性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况,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绿色通道,及时为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把第二课堂作为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主阵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中心宗旨。我们发现,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资助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认为资助是“理所应当”的,无感恩之情;毕业之后恶意拖欠助学贷款,无诚信之义。因此,在第二课堂中开展感恩、诚信教育活动,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知恩图报,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首先,高校可以借助像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举办的“助学·筑梦·铸人”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撰写征文、拍摄微电影、绘制宣传画、创作歌曲等多样化的方式传播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资助氛围。其次,2019年8月16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正式成立学生资助志愿者组织——中国学生资助志愿者服务联盟,高校应当利用好这一平台,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带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资助政策宣传、社会服务等志愿活动,在志愿活动中培育学生的感恩之心。最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资助育人的最终目标是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进入社会。高校除了设置勤工助学岗位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争取实习实践机会。有组织有目的地为他们提供岗前培训,切实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努力才能真正让自己摆脱贫困。

学生资助工作事关民生大计,是党和政府为实现教育优先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大举措。高校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应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人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困难中遇见团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辽宁大连:10年资助4207名农民工上大学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选择困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