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1-11-28王茂伟

时代人物 2021年31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弘扬思政

王茂伟

(仰恩大学党委办公室 福建泉州 362014)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中讲话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要求时代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1]“担当、奋斗、奉献、创新”成为了五四精神在新时代青年中的新体现。精神与时代是同行的,五四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在不同时期和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

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取向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中讲话指出:“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毛泽东同志说:“全国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起,和他们变成一体,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有了这支大军,才能攻破敌人的坚固阵地,才能攻破敌人的最后堡垒”[2]。《在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是邓小平于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发表的,在发言中邓小平指出:“青年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中国青年正在同全国人民一道为把我国建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3]1998年5月4日《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是江泽民在庆祝北大建校百年大会上强调了五四精神,也对青年大学生提了几点希望,全国的青年和学生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4]青年是振兴中华的生力军,是我们民族复兴的希望;1999年5月4日,胡锦涛在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发扬伟大的五四精神,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建功立业。”“要坚定理想,服务人民”“要深入群众,投身实践”“要勤奋学习,勇于创造”“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5]

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弘扬五四精神,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被高度凝练,无论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就是爱国精神。[6]1919五四运动,其初衷就是为了反对帝国列强瓜分中国,在如今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应对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对中国在意识形态中的挑战等,维护国家独立,捍卫国家利益,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等,仍需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力支撑,所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永不过时。[7]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在广大青年群体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弘扬五四爱国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弘扬五四精神,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四精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教育内容。五四运动提倡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追求真理的思想,触发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觉醒,也是命运的历史转折。新时代下,青年是建设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下,赋予了每位时代青年与祖国同奋斗与时代同进步的历史机遇与使命。在新时代下,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依然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工作精神,弘扬五四精神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都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发扬五四精神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正面的作用。

弘扬五四精神,切合时代教育需求。五四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他们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很注重对青年的教育,根据笔者对闽南三所高校1750份《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了解》问卷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历史和精神的认识并不系统也不全面。例如:问卷中,“五四运动的历史原因和五四精神的产生”,有35.3%的学生表示不清楚,44.5%的学生有一点了解,只有20.2%的学生表示能够大概了解五四运动的脉络及五四精神的产生。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这一问卷问题中,有76.6%的学生认为需要弘扬五四精神,在课堂中,在实践中学习五四运动相关知识学习;在“五四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果转换意义”这一问题中,81.2%的学生认为能够帮助,但要改革创新去讲好五四故事。所以说,弘扬五四精神,是时代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新的教育内容。

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五四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课堂应该发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作用,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课这门关键性课程,更应该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和灵活创新的形式,深刻理解五四“爱国、科学、民主、进步”的爱国精神,结合学校文化内涵、学科教学特色和红色精神,将五四教育融入到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中,凸显“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讲好五四精神,讲好五四故事。

五四精神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课是“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就发挥着“主阵地”作用,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相融合,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党团教育,班级组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开展,也是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班主任就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指导和组织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所以端正辅导员和班主任爱国主义精神的政治定位和角色就是把好日常思政教育的第一关。可以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教育日活动、小团体主题讨论沙龙、校园网文推广、组织实践等,结合学生实际,创新优化,多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在充分透彻理解“五四精神”下,坚持党的领导,怀着“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思想,坚定不移的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四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五四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素材,也有助于五四精神文化的传承。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将五四精神融入校园物质建设中,将五四精神渗透到学生容易活动的场所,其次是可以在校园长廊、校园地标设置有关五四精神建筑或标语。二是通过文化渲染和人文关怀等形式营造五四精神,充分发掘校园文化,梳理校园精神,深刻理解校园历史,结合校训,校风,学风等,进行五四精神教育。三是充分发挥学校新闻宣传阵地,可采用“线上线下”立体推进模式,同时传播,线上可以运用学校、团委、二级学院官微、校园网页,开设专题栏目,线下可以开展知识竞赛、五四话剧、五四合唱等文化作品并广泛推广,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融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社会实践是锤炼大学生意志品质的试金石,也是五四精神更为简单的实践方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依赖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9]实践育人是高校“三全育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育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和细致化,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或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对五四精神丰富内涵,深入思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如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队伍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到红色阵地开展调研,开展公益志愿活动弘扬五四爱国精神。要拓宽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做到“知行合一”的要旨。

中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继承人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五四精神是顺应人才成长规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五四运动虽已成为历史,但在当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五四精神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在今后的时间里,高校应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日常思政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融入五四精神,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进步、专业扎实的高素质人才,让广大青年主动争当传承、发扬 “五四精神”的模范。五四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内容。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青年。习近平总书记说,广大青年要“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10]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弘扬思政
弘扬爱国精神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弘扬《国风·秦韵》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