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2021-11-28谭晓霞

时代人物 2021年31期
关键词:生产力文明生态

谭晓霞

(湘潭大学 湖南湘潭 41110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而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生态思想分析到,我们应该从实践出发,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在列宁的生态文明思想中,人类必须按照自然界的一定规律改造自然,以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生态思想都揭示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人类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上,党中央曾明确指出;“草、湖、田、林、水、山是完整的生命体系”,这不仅传承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列宁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从我国国情出发,是中国生态文明构建的新的发展方向。

来源于中国国传统生态文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从传承下来的记载先贤哲学理论的中国历史典籍来看,可以发现这些古籍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例如,中国儒家思想提倡“仁爱”,就是说我们要爱人,从而推进到我们要爱万物,强调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习近平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天人合一”,老子这个观点注重对“人”和“天”的和谐统一,强调发展社会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自然与人的交互关系。

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理论。1972年,由联合国组织的人类环境研讨会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改革开放开始阶段,我们经济十分落后,人民吃不饱穿不暖,为了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只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而现阶段,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党中央深刻反思和总结了我国之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出要牢固践行和树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形成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新建设格局,这是实现经济转型关键所在,也是实现自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现实条件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物质生产生活中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的实际能力称之为生产力,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又稳的发展,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和提高生产力。生产力通常划分为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改革开放之前,对劳动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认识不够全面,为了满足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存利益,我们过分相信自身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忽视了自然生产力的力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社会阶段的基本矛盾也在改变,我们对生产力的认识开始更加全面。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开始解放,随着科学发展水平的提高、大规模的应用机器进行大生产和工人工作效率的提高,生产力水平也不断提高,经济越来越好,国家日渐强盛。

解决政治稳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现阶段,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引起人们的关注,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不利于政治稳定。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问题的加剧,将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当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会转换为我国的社会矛,会对中国的政治思想形成、国家治理方略的调整、政治决策判断会产生影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价值旨归。从人类的实际利益出发解决生态问题就是解决影响人类福祉的基本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人类为求存和谋发展的同时,必须按照大自然的客观规行事办事,人类不能改变客观规律,只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规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兼顾当代人的发展诉求的同时,不能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必须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科学的绿色发展观。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要实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的辩证统一。绿水青山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生态家园;金山银山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且缺一不可。

思维方式对人的行为动作具有导向性作用,“绿色发展论”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的生态行为和价值取向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同时“绿色发展论”改变了人们发展方式,使生产领域贯彻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论”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注重低碳环保。这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惠民的生态民本观。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发展需要而提出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离不开人民大众的共同努力,生态治理的成果也毋庸置疑是属于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需要充分团结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治理具有决定作用。在具体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对全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增强人民的环保意识,坚持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人民不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主体,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主体作用。

系统的生态治理。系统的生态治理思维贯穿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中国不同地区生态状况不同,生态治理要因地制宜。面对偏远且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以保护自然资源为首位,实现异地搬迁。对于一些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把握好生态生产力,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发展第三产业,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矛盾,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在解决生态问题时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仅把生态治理作为维护本国人民利益的重要举措,更要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来考虑经济问题,坚持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建设物质丰富和环境优美的美丽家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特征

创新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现状,同时吸收了多种的生态保护理念中的合理成分,提出了符合当下的许多新论点、新思想、新观点。

首先,习近平对人类文明观进行了创新。习近平通关吸收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有关生态与文明兴衰的内容,在考察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史后,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其次,习近平对经济发展观进行了创新。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绿色发展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作出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提出著名的“两山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对生态价值观的创新,体现了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发展的关系,从而可以创造更多财富。

人民性。中国共产党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打造“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核心都是“人”的发展,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该论断以为人民创造优质生活环境为目标,将老百姓的幸福感作为评判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标准,揭示了民生与生态的关系,只有真正具备了以人为本的实践立场,才能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态向往。

实践性。任何新思想新理论的产生,其目的终究是为了指导实践,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习近平基于“实践”的角度,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问题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在现实中解决问题。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了丰富的实践思维,一直倡导脚踏实地、行动至上的工作作风,同时在总结生态治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符合我国情的生态文明思想。

系统性。根据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习近平强调,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各要素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使用系统性的思维,才能避免顾此失彼,做到全面推进。习近平在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前提下,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整体性理念。主张从整体的层面上实践的去“人化自然”。为全球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参考,也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与之相结合,形成了适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面对新时代新产生的生态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我国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既说明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也说明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这一思想从更深度的层面解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观念的吸收和借鉴,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解。

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精准地分析了我国目前生态问题的关键点,并且从多个角度和维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总而言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系统地阐释了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南。

助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国梦”既是国家梦,也是民族梦,目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要关头,也是实现民族梦和国家梦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提出了“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的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此外,在制度上,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提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大环境监察力度,加快构建生态文明法制体系,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的生产方式都存在过度消费、刺激消费的现象,这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活动两者的良好关系产生了不利影响。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有关国民福祉和牵动民族未来的伟大事业。现阶段,生态问题和自然环境恶化显然成为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表现,因此,该思想确定了自然环境在国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将良好自然环境作为国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生态环境构建同民族复兴、小康社会的建成以及中国梦的实现等目标相合。

猜你喜欢

生产力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