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手术室四肢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2021-11-28刘颖
刘 颖
(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手术室 , 辽宁 沈阳 110031 )
四肢骨折在全身骨折中较为多见,包括上、下肢1处或多处骨折,对患者行为能力、日常生活影响显著,病情偏重的情况下,临床多主张给予手术复位,以快速重建、恢复患肢功能[1]。手术室护理工作影响患者预后,得到普遍重视,此前学者发现,常规护理模式下,患者依从性无法保证,且疼痛问题和心理波动明显。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上述问题,提升护理效果[2]。目前相关研究总体偏少,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指导价值不足。我院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例时间为2017年1月-2019年10月。总例数54例。病情特点四肢骨折。分组方法为随机分组。分组例数为观察组27例、对照组27例。观察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22-62岁,平均(40.3±3.7)岁。对照组男14例,女13例,年龄21-63岁,平均(40.6±3.4)岁。2组对比(P>0.05)。
2 方法:2组均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跟踪患者病情,了解体征指标和波动情况,给予抗感染和镇痛护理,以各类基础措施为主。观察组保留常规护理措施,同步给予心理护理干预:(1)术前干预。术前心理护理强调疏导价值,针对患者群体特点给予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语言疏导,另以患者个体特点为着眼点进行点对点疏导。告知观察组所有患者骨科手术技术的成熟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恐惧、担忧情绪得到控制。部分患者年龄偏大,担忧预后不佳,可告知患者“骨折区域血管丰富,血运态势良好,预后可保证”,保证术前心理干预的针对性。(2)术中干预。术中干预重视结合手术进程实时开展,以患者个体化需求为干预基础。如部分患者因交通事故出现骨折,机体合并多处外伤,术中存在止血困难的风险。可告知患者“外伤已经清创完成,伤患情况并不严重”,使患者心理趋于平复,避免血压波动导致手术中止血困难。与患者进行交流,由患者决定是否选取家属陪护。部分患者情绪波动问题明显,也可主动鼓励家属参与手术室护理。术中由家属和护理人员共同陪护患者进行手术,通过具有人性化特点的心理干预,降低患者心理层面的不适感,控制应激反应。结合患者诉求,对手术室内环境进行改造,适当更换窗帘、提供软垫等,提升患者心理舒适度。(3)术后干预。术后干预强调推动患者康复、改善预后。仍保持柔性语言、微笑服务的运用,如在手术苏醒期内,可告知患者“手术很成功、骨骼组织已经复位”、“您的骨密度较大,新生组织健康情况可得到保证”等,保持积极信息的传递,提升患者治疗信心。保持手术室内外噪声得到控制,避免苏醒期躁动。向患者提供音乐,根据患者需求,给予轻音乐、数字化资源、耳塞等,使患者的注意力得到分散,避免集中于疼痛、疾病方面。加强对患者的鼓励,患者完成手术后,即可鼓励其进行床周活动。此外,患者接受手术2、3天后,可鼓励进行室内运动,不断保持护理的人性化,使患者负性情绪得到控制,保持依从性。
3 观察指标:对比2组护理依从性、疼痛评分(NRS)、焦虑评分(SAS)、抑郁评分(SDS)。
5 结果
5.1 2组护理依从性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为96.30%,对照组为74.07%。2组差异显著(P<0.05,x2=10.117)
5.2 2组疼痛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对比: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为(2.8±0.5)分、焦虑评分为(29.9±2.8)分、抑郁评分为(27.5±2.6)分,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为(3.7±0.4)分、焦虑评分为(38.4±4.6)分、抑郁评分为(37.1±3.8)分,2组差异显著(P<0.05,t=4.066、15.805、16.082)。
讨 论
1 四肢骨折:骨折可见于任何年龄、性别群体,属骨科常见疾病。现有研究表明,暴力因素直接、间接作用是导致患者四肢骨折的基本原因,部分原发疾病、不良习惯也可增加四肢骨折的发病率,如骨质疏松症、休息不足、激素水平异常等[3]。在此前学者的研究中,暴力因素所致骨折,约占患者总数的60%-75%,如交通事故和高空坠落、钝器打击等[4]。骨质疏松所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群,患者骨骼组织中的有机物大量流失,导致骨骼钙化,较健康人而言,骨骼组织硬脆,外力破坏可导致骨骼组织表层裂缝甚至完全断裂[5]。此外,有研究证明,过量摄入碳酸饮料、酸类饮食,也会增加四肢骨折问题,碳酸饮料、酸类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大量抢夺钙元素,导致骨折组织钙元素流失,减慢骨骼细胞的分裂增殖速度,加大骨骼组织损伤的可能,也会恶化既有病情,延缓骨骼损伤的愈合速度。
2 四肢骨折的手术室护理:四肢骨骼组织的血运情况不尽相同,病情偏重的情况下,各地均主张给予手术治疗,以快速纠正解剖学意义上的骨骼组织位置异常,完成复位后、逐步推动组织功能恢复。此前学者分析发现,常规护理模式下,手术室四肢骨折手术患者的依从性多不高于80%,可出现苏醒期躁动、术中变更体位等情况,影响手术效果,同时,患者出于对病情的担忧,可见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不利于预后[5]。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其护理依从性可达到90%以上,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较常规护理下降超过20%[7],疼痛感也较轻微,我院研究结果与此相似(见结果)。
从特点上看,常规护理以基础性措施提供服务、了解患者病情和体征,缺乏针对性,对患者心理层面的关注不足[8]。心理护理干预是循证护理的体现,强调以人性化的措施和理念,优化护理工作的覆盖面,更契合手术特点。我院将手术室四肢骨折手术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即术前阶段,重视消除患者负性情绪,使其能够有效依从手术;第2阶段即术中阶段,重视给予实时心理护理,保持陪护,减少患者心理层面的应激反应;第3阶段即术后苏醒期,重视保持心理疏导延续性,减少依从性下降、苏醒期躁动的可能,同时向住院期实现顺延,优化了护理工作的整体性。
综上所述,手术室四肢骨折手术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可提升护理质量,表现为护理依从性、心理态势的改善,疼痛感也得到降低,后续临床工作中可予以积极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