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句式“有点(儿)+AP”所含“意外”义探微

2021-11-28吴长安

关键词:轻量褒义消极

王 震,吴长安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一、引言

“有点(儿)+形容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而且也作为一个重难点存在于汉语教学之中。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常常告知汉语学习者“有点(儿)+形容词”这一结构通常指的是不好的事情。对此我们有一些疑惑:“有点+形容词”是否只能表达消极语义?“有点(儿)+褒义形容词”中的形容词是否只能为褒义?中性的和贬义的是否也可以?“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表示“意外”义有无特定条件限制?“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表示“意外”义的成因是什么?“有点(儿)+褒义形容词”在表“意外”义的同时,还有程度轻的含义吗?

其实,很久之前就有人发现“有点(儿)+褒义形容词”是可以使用的。马真(1989)指出褒义形容词不能进入“有点儿+形容词”的格式,但可以进入“有点儿+形容词+了”的格式,表示变化幅度小。[1]程美珍(1989)指出,在教学中不宜过分强调用于“不如意的事情”。[2]她认为“有点儿”能够用在多种场合,既可以用于不如意的事情,也可以用于称心的事情,还可以用于很难认定是不如意的还是称心的事情。近些年也有一些学者对“有点(儿)+形容词”结构插入褒义词进行了研究。范晓蕾(2018)认为“有点儿+积极义AP/VP”可表示两种语境:第一类语境是“相异于另一状态”的隐含义,第二类语境是AP/VP指反预期状态,所指事态在难以实现的条件下存在,可称为“反预期语境”。[3]邹妍妍(2014)指出“有点+褒义形容词+了”表示事物出现了由“-AP”向“AP”性质的转换。[4]乔冠颖(2017)认为“有点(儿)+褒义词”在语义上可分为三种情况:反常、意外的情况;表达一种非正式的、亲昵的语体色彩;暗含一种打趣、调侃的意味。[5]

应该说,这些看法都很有见地。通过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这种格式是存在的,且在语义上并不都表示消极。相对的,“有点+积极义AP/VP”可表示一种反预期状态。但是目前还没有文章对这种反预期状态进行详细说明,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讨。

“有点(儿)”表示程度轻,且在感情色彩上通常表现为消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对“有点儿”的解释如下:副词。表示程度不高;稍微(多用于不如意的事情)。[6]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解释说:有点(儿)+形/动,形容词多半是消极意义的或贬义的。[7](以下把这种常规用法简称为“轻量”义)例如:

例1:王政委仍然冷冷他说:“我已经改变‘撤回去’的主张了!”鹿兆鹏瞅着这个严厉得有点冷漠的王政委揶揄他说:“求毛总是不合股儿!”(陈忠实《白鹿原》)

例2:她的手放在了我的头发上。那是非常乱非常乱、极少梳理的头发,也许还有点脏。(张炜《你在高原》)

以上的例子,是“有点(儿)+AP”这一结构的消极用法,也是教学者在汉语教学中强调的用法。这里的“AP”是消极的,语义表现为广义上的“不如意”。

二、“有点(儿)+AP”的“意外”义及语用预设

近年来,“有点(儿)+褒义AP”的用法屡见不鲜。但是,这种结构经常被年轻人使用,偏口语化,在文学作品或报刊等正规文本中极少出现。于是笔者通过BCC语料库、微博、虎扑等年轻人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体、论坛以及综艺节目中20-35岁之间的年轻人的交流情况,记录了如下一些句子(若无特殊说明以下的语料均出自于以上所列的媒介):

例3:冯若航这个造型看习惯了还觉得有点好看。

例4:这个23号新秀有点强啊。

例5:利马的夕阳有点美啊。

例6:他一进屋就开始下暴雨,不得不说有点幸运呢。

例7:这凳子看起来硬邦邦的,坐起来有点舒服啊。

例8:东北食堂这么冷,食堂里还有点儿暖和啊。

这种用法往往表达一种“反常或意外的情况”,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使用,如果没有一定的语境,有的句子单独拿出来在语感上是很不舒服的。比如例8,是一定要有具体语境出现的。东北的冬天很冷,但是室内暖气开得很足,所以很暖和。但是如果是一个没来过东北的南方人,他不知道东北室内和室外是两个温度,于是从寒冷的室外走进食堂后,便会脱口而出:“哎?食堂有点暖和啊。”这需要一定的语境。

乔冠颖(2017)指出,这种“意外”义是只有褒义词进入“有点(儿)+AP”结构才能产生的。[5]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并不是只有褒义词才能进入这种表“意外”义的结构,中性形容词也是可以的。所谓中性形容词,就是词语本身不带褒贬色彩义的形容词,像“快、慢、简单、难、大、小、多、少、高、低”是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客观描述。例如“快”这个词,当说“飞机飞得挺快啊”时,似乎是褒义词;而当说“你的语速太快了,什么都听不清。”的时候似乎又变成了贬义词。在本文中,笔者将这种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判断出褒贬义的形容词称为中性形容词。

下面是一些中性形容词进入“有点(儿)+AP”表“意外”义的句子:

例9:今天这个外卖送的有点快啊。比规定时间还早了半个小时。

例10:今年的考研题有点简单啊,前几年的可比这个难多了。

例11:最近你有点瘦啊,身材都快赶上那个明星了。

例12:这小子个子有点儿高啊,远看没感觉出来啊!

有的时候,“有点(儿)+贬义形容词”甚至也能表达微弱的“意外”义。例如:

例13:他一直挺热情的啊,今天怎么有点儿冷漠啊。

例14:被称作“最强大脑”的他今天竟有点儿迷糊。

例15:你发没发现那个“三好学生”最近有点儿颓废?

要注意的是,此处表示消极含义与“意外”义并不冲突,二者可以共存。“有点(儿)+贬义形容词”的用法表“意外”义绝不是最近一些年才出现的语法现象,例13至例15的说法一直都是成立的,并不是新兴的用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有点(儿)+贬义/中性/褒义形容词”都能表示“意外”义。只有“有点(儿)+AP”存在某种语用预设时,才能表达“意外”义。

(一)心理预期预设

“有点(儿)+AP”表“意外”义的第一种语用预设是说话的人对某个事件有一个心理预期,我们将这种预设称为“心理预期预设”。

说话人的表达内容是:这个事件未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或已然达到并超出了自己的心理预期。

以下是一些符合“心理预期预设”的例子(括号中为预设内容):

1.未达到心理预期(说话者本身对某件事有正向期待,此处用贬义形容词)

例16:这个狂欢会的气氛有点儿压抑。(狂欢会的气氛应该很活跃)

例17:这个菜看起来不错啊,怎么吃起来有点难吃。(看起来不错应该好吃)

例18:这个大咖的讲座讲得有点儿荒唐。(大咖讲座应该专业一些)

2.已然达到并超出心理预期(说话人心里有某件事的最低标准,此处用褒义形容词或中性形容词)

例19:利马的夕阳有点美啊。(没见过利马的夕阳,觉得可能一般)

例20:这个23号新秀有点强啊。(新秀按常理来讲不应该这么厉害)

例21:这小子个子有点儿高啊!(在视频里看着没这么高)

以此类推,无论形容词的感情色彩如何,只要有这样一种“心理预期”存在,就可以表达这种意外的含义。

(二)常态预设

“有点(儿)+AP”表“意外”义的第二种语用预设是某人、某地的常态是和“有点(儿)+AP”中的AP相反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预设中还有一个预设,就是说话者对这个人或地点已经具有相对较为成熟的认知。我们将这种预设称为“常态预设”。

说话人的表达内容是:这个人、这个地点现在的状态与其常态相反。这种表达是为了凸显当前状态与常态不同。

以下是一些符合“常态预设”的例子:

例22:他今天有点兴奋啊。(他平常是一个很内向的人)

例23:他今天怎么有点儿冷淡啊。(他平时挺热情的)

例24:繁华的北京今晚有点儿荒凉。(北京一直都很繁华)

例25:老师昨天对我有点儿温柔。(老师平时是个严厉的人)

在这里我们设置的两种预设是有一定区别的,并非是只对人、处所、事件进行区分而产生的两种预设。“心理预期预设”中的说话者对表达内容中事件的认知程度相对较稚嫩,如例19,产生“意外”义是因为平时没见过利马的夕阳,故对利马的夕阳认知程度较浅。①此处的预设是哪一种,取决于指称语的不同。如果把这句话改成:“今天的夕阳有点美啊!”预设就变成了“平时的夕阳不美”,那么此处的预设就应该属于“常态预设”。再如例17,产生“意外”义是因为第一次吃这个菜,所以对这道菜认知较浅。而含有常态预设的句子则不同,说话者对表达内容中的人或地点的认知程度较为成熟。如例24,产生“意外”义的原因一定是对北京这个地方已经熟得不能再熟了,而今晚北京的人很少,说话者感觉有点儿荒凉,故此例是说话者对北京认知程度较高的体现。

不只是形容词性成分,有的名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满足预设时,也能表达意外义。但这些成分表“意外”义有一定限制。“有点(儿)+NP”表示“意外”义时,这些名词性成分的实际意义往往都是由名词的常用含义转喻而来,此时“有点(儿)”要重读。要注意的是,此时的“意外”义多数为褒义表评价,即对事物或人表示肯定、赞扬。

例26: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老人发现这个年轻人脑子里的确有点儿东西。(老人以为年轻人很稚嫩,没有那么厉害)

例27:别看他平时闷不做声,遇到这么大的事儿还真有点儿担当。(平时的他是个不管事儿的人,没什么“担当”)

例28:这个工科生满篇文言文,肚子里有点儿墨水儿啊。(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工科生文言文不会很好)

例29:亨利伯伯一看见斯佳丽就喜欢上她了。他说,这是因为他看得出来尽管她装出一副糊涂相,但她还是有点儿头脑的。(斯佳丽平时看起来很糊涂)

例30:这小子有点天赋,估计都能考上清华。(这小子很聪明让我们很惊讶)

以上是“有点(儿)+NP”所产生的“意外”义的句子。

不只是名词性成分,有些动词性成分满足预设也能进入“有点(儿)X”的结构表示“意外”义,试看以下几个例子:

例31:我可能有点儿喜欢上他了。(我不应该喜欢他啊/我平时讨厌他)

例32:我有点儿怜悯那个杀人犯。(杀人犯不应该被怜悯)

例33:

A:你讨厌他吗?

B:不,我反而有点儿羡慕他。(按常理讲,“我”应该讨厌他,此处“反而”为表意外的标记)

例34:看来我有点儿低估他了。(这个人比我想得要厉害)

例35:你最近怎么有点儿嫌弃他啊。(你以前挺喜欢他的)

但要注意,只有与心理情感有关的动词性成分才能进入“有点(儿)X”表达“意外”义,这类成分往往有非常强烈的主观色彩,如“喜欢、嫌弃、怜悯、同情、低估、高估”等。

通过上面大量的预料列举可以发现,“意外”义这种用法并不占少数,甚至不拘泥于词性和感情色彩。我们认为,这种用法目前已经开始由类推走向泛化,只要有上述两种预设的任何一个存在,就必然表达这种“意外”义。

三、“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表“意外”义的成因

“有点(儿)+褒义形容词”是近些年才走向泛化的用法。“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表“意外”义的成因是极为复杂的。结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有以下四点原因,其中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是语言结构本身的“逻辑共享”;而外因是由中性形容词过渡而来。

(一)内因

“有点(儿)+AP”表“意外”义时具有共同的语用预设。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只要“心理预期预设”和“常态预设”的任何一个出现,就可以表达“意外”义。这是其结构表达“意外”义的本质原因。这点我们在上文已经谈到,在这里不再赘述。

(二)外因:由中性形容词过渡而来

李昕认为(2018),“有点(儿)+AP/VP”最早出现于明朝。[8]如:

马元曰:“腹中有点痛疼。”郑伦答曰:“想必吃了生人心,故此腹中作痛……”(明·《封神演义(中)》)

由此,“有点(儿)+贬义形容词”的用法一定更早一些。在明清文学作品中,我们找不到“有点(儿)+褒义形容词”的用法,也就是说早期的“有点(儿)+AP”多用于消极含义的形容词上。中性形容词位于褒义形容词和贬义形容词中间,起到过渡作用。中性形容词的贬义语义“承前”,褒义语义“启后”。试看以下两例:

例36:他的车开得有点快。(这样开不安全,应该慢点开)

例37:今天外卖送得有点快啊。(平时外卖很慢)

例36中的“快”表达广义上的消极含义,例37中的“快”表达褒义的“意外”义。也就是说在例37中,句意中的“有点”已经演化为褒义,不再是表达消极含义。这种用法可以类推。例如:“他这个人头脑有点简单/今天的考试题有点儿简单”“你怎么最近有点瘦啊,是不是身体不太好/你最近有点瘦啊,变得比以前好看了”“光有点儿强得刺眼睛/这个小学生有点强啊”,等等。一旦出现类推现象,人们就会争相使用,甚至本身不符合这一语言结构的用法也开始“甚嚣尘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即:有点(儿)+褒义形容词。

那么,为什么“有点(儿)+贬义形容词”的“意外”义不易被我们感知呢?这是因为,人们在认知上对消极的事物往往比美好的事物更敏感、记忆更为深刻。李福印(2005)说:“体验性假说认为人的身体的、认知的和社会的体验是形成概念系统及语言系统的基础。”[9]这种认知反映在了语义上。换句话说,在交际中消极语义更为凸显。在“有点(儿)+AP”这一结构中,出现贬义词就凸显贬义词本身,而出现褒义词凸显“意外”义。也就是说“有点(儿)+贬义形容词”在有预设时,本身其实存在着微弱的“意外”义,只是因为其“消极含义”的属性更为凸显,所以我们感受不到这层“意外”义的存在。再者,“有点(儿)+贬义形容词”是惯常的用法,“有点(儿)+褒义形容词”如今处在语法化的历史进程中。二者的用法频率是极其不对称的。所以当人们说出“有点儿”这个词时,人们潜意识中的想法是说话者接下来要表达“消极含义”,而当人们表达出“积极含义”时,这种意外感便油然而生了。

四、“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表意外义时是否带有“轻量”义

现在我们知道“有点(儿)+AP”表示意外义的内因是源于具有共同的语用预设,那么“有点(儿)+褒义形容词”在表“意外”义时,轻量义还存不存在呢?

立场表达指的是在社会互动中对某人、某物、某事表示赞美、批评、同意、反对、亲近、疏远等带有明显态度(包括中立)的社会行为。[10]“有点(儿)+褒义形容词”所表达的意义是某人对某人、某物、某事带有褒义色彩的赞美。如“她今天有点好看”是对人的赞美;“这板凳坐着有点儿舒服啊,跟沙发没啥区别”是对物的赞美;“他一进屋就开始下暴雨,不得不说有点幸运呢。”是对某事的赞美。而且我们发现,在用此结构表示意外义的句子中,多数是要加或可以加上语气词“啊”的。语气词是表示说话人主观立场的一类词,金智妍(2011)认为,吕叔湘等人认为的“啊”在陈述句末有“提醒”对方的作用,实质上是“表明出乎听说双方或大家的预料之外的新的认识”,它的本质是“惊讶”。[11]惊讶正是在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情感与态度。“有点(儿)+褒义形容词”的立场很明显是赞美,既不是消极态度也不是中立态度。依照礼貌原则,此处若表示程度轻,则违反了得体准则。因为得体准则要求尽可能地多使他人获益。当人们表达“这幅画儿画得有点儿好看”的时候,是出于对这幅画儿的赞美,如果认为这幅画儿画得有缺点或美中不足时,人们多用“这幅画画得有点儿缺陷”“这幅画儿有点儿小瑕疵”“这幅画儿有点儿不尽如人意”之类的表达。

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看,“意外”义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首先,在说话前需要同时客观存在“预设”和“客观事实”两个对比项,这里的预设要体现说话者对于目标的认知程度。当“预设”和“客观事实”发生一定的冲突时,说话人对于目标会产生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是自我认知与目标状态综合作用的结果。浮现语法观表明,语法不是事先就存在的,而是一些经常性的用法在语言的动态使用过程中通过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产生或浮现出来的。[12]我们认为,“意外”义不是先天存在于语言之中的,而是在交际中在线生成的,是人际互动的结果。从“意外”义的动态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没有“轻量”义的出现。也就是说,在“意外”义浮现的过程中,并没有留下“轻量”义的痕迹。从根源上说,“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表意外义时还带有“轻量”义是说不通的。所以,无论是从立场表达的角度,还是从浮现语法观来看,“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表“意外”义时都是没有“轻量”义的。

五、“有点(儿)+AP”的对比意味

形容词单独做谓语的对比意味不是很强。而“有点(儿)+AP”这一结构本身是对对比意味的增强。比如“有点热”,这句话省略了一个指称语,也就是说“有点热”本身表达的,一定是“今天有点热”或“外面有点热”之类的意思,一定是和其他某一个时间、空间等做了对比。说“今天有点热”的时候,一定有预设,即“昨天没这么热”;说“外面有点冷”的时候,预设就是“里面没这么冷”。这种对比意味是由性质形容词本身的性质所赋予的。因为性质形容词在语义上本就具有相对性,加上“有点(儿)”以后,这种对比意味显著增强。我们也可以说,只有“预设”与“表达内容”之间构成了对比意味,才可以表示“意外”义。

试看下面例子:

A:你今天有点好看!

B:哈哈,我平时不好看吗?

这个例子虽是开玩笑,但是生动地诠释了“预设”与“表达”之间的对比意味。即便是贬义形容词也有这种对比意味。如:

A:他今天有点冷漠。

B:他哪天不冷漠?

但是,要注意的是,对比意味的增强只是和形容词单独做谓语相比,并不是说“有点(儿)+贬义形容词”这个结构表示语气加强,相反,这个结构表示的是语气上的委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的结论。“有点(儿)+AP”可表示“意外”义,在表示“意外”义时,不拘泥于词性的变化。这一结构表示“意外”义的内因是存在“心理预期预设”或“常态预设”中的一种;这一结构表“意外”义的外因是由中性形容词过渡而来。并且我们通过立场表达和合作原则证明这一结构在语用上已无“轻量”义,通过浮现语法观证明了此结构在源头上也不具有“轻量”义。最后我们还发现,这一结构的预设与表达内容之间的对比意味非常强。最后我们想说,既然“有点(儿)+褒义AP”表意外义时没有“轻量”义,那么“有点(儿)+贬义AP”有没有轻量义呢?如果有,那为什么在意义上和褒义词不对称呢?如果没有,那为什么要用“有点儿”呢?此类问题还有待考察。

猜你喜欢

轻量褒义消极
消极的后果
VICTOR轻量设计: 一支超轻球拍可以有多轻?
英语委婉语定义的局限与演变
我对轻量型并继竿的看法
让自己发光
“点”的觉醒
外出的最“重量”武器是最“轻量”化妆包
说句好话挺难
说句好话挺难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