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视域下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路径研究

2021-11-28黄江胜程秀仙

关键词:职业化跨学科辅导员

黄江胜,程秀仙

(安徽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斗争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多元文化价值观和鲜明的自我价值认同感,都需要高校辅导员提供更加专业化、精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2014标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2017规定》)等文件的颁布和实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从单一学科视角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层出不穷。[1]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以下简称“2016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这需要高校和学者思考如何跨学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跨学科的研究是通过不同学科间交叉与合作,达到互补甚至互斥,激发出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发现,形成新的理论和方法。[3]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队伍,如何跨学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代赋予辅导员的新挑战。在跨学科视域下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将开启辅导员职业化的跨学科发展新时代。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困境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学科淡漠

高校辅导员来自不同的学科种类,学科跨度大,仅靠短期培训很难达到《2017规定》的辅导员职业化要求。辅导员工作没有专业学科,只要求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高,能将学生管理好,导致辅导员职业化的学科认知、学科归属和学科意识不清晰,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这种对辅导员职业化学科认识的淡漠对做好辅导员专业定位,提升专业能力,发挥“三观”育人功能提出挑战。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既不利于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完善。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窘境

《2017规定》强调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很多高校就将辅导员作为党政管理人员,未能明确界定辅导员的工作领域。

党政管理人员的身份使辅导员承担了更多的非学生工作的管理事务,也使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走入了窘境。辅导员失去了学科支撑的教师身份,其职业化的发展空间将被划归到行政、后勤和教辅等空间,只有通过转岗或者晋升挤占其他党政管理人员的发展路径。这样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前景不利于党政管理人员的发展,也不利于辅导员职业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更不利于辅导员个人的心态、情感和精神境界提升,何谈实现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发展。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跨学科性要求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时代要求

《2014标准》规定,高校辅导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等九方面的职业功能。[4]辅导员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要解决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思想、疑惑和情感等问题,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辅导员要进行初级、中级和高级的职业等级晋升,开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吸引力,增强职业稳定性和职业获得感。最终,构建高校辅导员成长的职业化体系,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化道路。

在多元化价值观并存、多种文化交融和冲击,以及多样化思潮激荡的影响下,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时代问题,他们需要专业化、科学化和时代化的个性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顺应时代发展,满足时代需求,才能前瞻性、能动性和精准性地解决大学生思想中的时代问题,使学生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和开拓者。

大学生思想中的时代问题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综合性,靠单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可能限制问题的解决。高校辅导员需要考虑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社会环境和问题特性等多方面因素,整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借鉴跨学科的视域,以新的理论和方法理解和解决大学生心中的时代问题。充分认识时代问题的跨学科性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辅导员工作开展和实施的迫切要求,同样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学科要求

《2014标准》规定,辅导员职业专业知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4]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专业学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共中央早在1987年就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5]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一步加强专业化建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新时代辅导员职业化的专业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以来,研究者们在跨学科研究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本质、要素、规律、理论和方法,同时充分借鉴传播学、教育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等多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经过交叉融合后,形成整合性较强的一门跨学科学科。跨学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内在的学科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科性,正是由这一学科的自身性质及其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思想问题和社会问题所要求、所决定的。”[6]这更加鲜明指出了作为辅导员职业化的专业指导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发展。

辅导员要与时俱进地利用各学科发展的有益成果和新兴的理论与方法,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互交叉和整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传播学等新兴分支学科。从而实现各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同向同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融合性、协同性和应用性,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工作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做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高校辅导员工作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高校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和载体。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门队伍和骨干力量,要发挥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的独特作用,以各种方式在大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和实现辅导员职业功能的育人效果。

《2014标准》规定,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3]每个职业功能的综合性都很强,辅导员需要掌握专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展跨学科的整合,寻找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新方法。如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需要辅导员整合专业知识和就业职业法律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辅导员整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教育学,学业指导需要辅导员整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辅导员整合计算机科学、互联网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等。因此,辅导员职业化工作的跨学科性是辅导员职业化跨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跨学科成长路径

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双重身份,跨学科地发展辅导员职业化,从而很好地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建立辅导员职业化的跨学科岗位选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7]《2017规定》提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工作的要求是……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等九方面工作”。[8]辅导员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巧和经验来开展工作,应该分布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后勤和教辅等众多的岗位,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应该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多元化辅导员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专(兼)职师生比不低于1∶100,可以达到全员育人的效果。另外,高校要将辅导员职业与工作岗位区别对待,可以理解为辅导员在专业学科、党政管理和教辅等岗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实现辅导员职业化的跨学科发展。

《2017规定》提出,“高校可以从优秀专任教师、管理人员、研究生中选聘一定数量兼职辅导员”。[8]这说明在不同岗位的教职工都可以从事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可以在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职业可以全面开展课程思政、科研思政、实践思政、文化思政、网络思政、心理思政、管理思政、服务思政、资助思政和组织思政等。这是由辅导员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以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辅导员可以在各个学科和领域的跨学科教学和实践岗位上,成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跨学科岗位选配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很好地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又是辅导员职业化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辅导员职业化的跨学科专业团队

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需要多样化、差异化和精细化的专业辅导和咨询,除了保证足够的辅导员数量,还必须形成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供需共同体。正如恩格斯在《论权威》一书中指出,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权威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没有权威,活动就组织不起来,越是复杂的联合性活动越需要权威。[9]因此,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更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拥有职业权威,摒弃单打独斗的格局。要通过跨学科的专业团队整合人力和物力资源,激发个人和团队活力,实现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的专业化发展,掌握该领域的话语权、主动权和领导权,助力辅导员职业化的跨学科发展。

高校应统筹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学院层面辅导员专业不全面和数量不够时,必须在学校层面根据辅导员和学生的自身需求和特点,建立覆盖全校学生的师生供需共同体。结合辅导员工作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设立不同的师生供需共同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与实践中。每个师生供需共同体设置为系部、教研室和课题组三级。比如形势政策和党团建设系,下设形势政策教研室、党建教研室和团建教研室,每个教研室还可以继续细分为多个教研组。师生供需共同体成立后,将理论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大纲,实现课程化教学与实践。学校在专业系部、行政管理部门和后勤教辅等部门的专(兼)职辅导员都要参与教学和实践,使辅导员职业化工作由实践性变成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然后逐渐转变为专业性和学科性,最终实现辅导员职业化工作的科学性,使辅导员工作由量变达到质变。

师生供需共同体是将辅导员事务性和实践性工作转变为理论性感悟和实践性检验的学科化过程,进而开展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研究,最终,建立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比如: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系可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学;生物与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系可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学或者生态学;电气自动化思想政治教育系可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控制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系可以发展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等等。这些跨学科的师生供需共同体将跨学科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扩充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跨学科发展提供独立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理论依据。

(三)建立辅导员职业化的跨学科发展保障机制

高校要保障辅导员在各类专业学科、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等不同方面的教学与实践中开展跨学科的专业化服务,需要建立新时代多元化的辅导员职业化的保障机制。

《2017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应当制定专门办法和激励保障机制,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8]高校要统筹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协调学工、团委、人事处和教务处等各部门之间关系,建立辅导员跨学科的不同岗位的职务/职级“双线双肩”融合的保障机制。根据教师职务(职称)结构比例,合理设置辅导员的跨学科和非跨学科的教师职务(职称)岗位,保持总量不变,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设置一定专(兼)职比例,所有辅导员都参与教师职务(职称)评定。辅导员可以根据工作情况,选择任何一种专业技术岗位参评职务(职称),评审标准要包括辅导员(本人和指导学生)工作方面的工作业绩、育人实效和科研成果。另外,相同专业技术岗位参评,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分支学科优先。这样不仅激励了辅导员职业化的跨学科发展,而且促进了师生供需共同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的发展。

《2017规定》要求,“高等学校应当制定辅导员管理岗位聘任办法,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管理岗位等级”。为平衡辅导员与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岗位等级数量均衡问题,部分高校采取辅导员职级制。根据辅导员工作年限和实际工作表现,聘任辅导员为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和正处级辅导员。这些办法对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职级制辅导员与党委组织部门任命的各职级管理干部存在待遇是否等同的问题。根据《2017规定》,可以在科级管理岗位增加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管理干部,不与党政科级管理岗位冲突。辅导员科级管理岗位与其他管理人员的岗位及编制数量区分开,有利于两个群体的协调发展。比如在每个师生供需共同体的系部、教研室和课题组分别设置科级管理岗位,加强师生供需共同体的管理和建设,既有利于辅导员团队的发展和辅导员职业化的建设,又有利于相应岗位的工作绩效考核和评估。科级以上非业务管理岗位,在同等条件下,具有辅导员科级岗位工作经历的优先。这样不仅激励辅导员加强师生供需共同体建设,而且有利于疏通辅导员与行政管理人员管理岗位晋升路径。

(四)完善辅导员职业化的跨学科评价机制

高校要将全校教职工作为选拔辅导员的蓄水池,打通辅导员岗位与专业教师、党政管理和教辅等岗位的发展通道,建立辅导员职业化的评价机制,保证辅导员既能引进来,又能走出去,实现聘任和卸任双循环。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具有动态性、专业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特征,对辅导员职业化的评价要做好顶层设计,评价目标要与高校人才培养同向而行,协同一致。要坚持从理论教研、实践工作、个人业绩和团队业绩等方面,采取多方面、多主体加权综合评价方式,跨学科化、时代化评估辅导员是否在学生教育、教学和实践的各个环节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不仅涉及教育主客体的能动性,还涉及高校多个部门、领域和环节的联动,需要与学校其他工作一起协同育人。因此,辅导员在多方面的工作都应采取辅导员自评、学生评价、辅导员互评、部门评价等多途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育人效果。

高校要根据辅导员工作的时代性、学科性和实践性,结合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特点,设置各类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基层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专职和兼职,兼职又分为专业教师岗位、党政管理岗位和后勤教辅等不同岗位;另外,还有从事管理干部岗位的专职科级、专(兼)职处级等。要利用信息化、数据化和网络化等技术手段,建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云数据库,量化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指标。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精准评估每种评价方式的效果。把常规评价和专项评价相结合,整体评价辅导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众多育人成果,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实现新时代辅导员职业化的跨学科发展。

总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通过辅导员跨学科岗位的选配以及辅导员团队建设的整合,使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应时代的要求,以辅导员职业化跨学科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建设,实现辅导员职业化工作的专业性和学科性。

猜你喜欢

职业化跨学科辅导员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整体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职业化探索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带领中队辅导员做好少先队工作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加速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