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背景下中医馆建设对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影响研究*
2021-11-28金涛伟
金涛伟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 130117)
0.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1]。目前,中医馆的建设实施使我国基层群众获得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可及性显著增强,但仍存在诸多因素限制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基层中医馆的现状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研究,找出制约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的成因并进行剖析,为我国传承与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可持续发展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医馆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1.1 基层中医人才匮乏,梯队建设断层严重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导向激励,尽管中医院校学生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呈现一定上升趋势,但受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因素限制,基层中医馆在薪资待遇、机遇发展、工作环境以及社会保障措施等方面与发达区域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储备不够。现有从业人员受年龄层次、文化水平以及专业背景等因素制约缺乏常态化、规范的继续教育过程,进而阻碍了基层中医药事业的推广与普及。
1.2 服务形式单一,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充分
基层中医药服务形式虽然较中医馆项目实施前在服务内容、质量以及受众数量等方面有了较大程度上的改善与增加,但能够提供服务的种类还略显不足。基层中医馆虽按照《建设指南》规范设置中医内科、中医康复等中医诊疗场所以及配备中成药、中药饮片等药品[2],但还未实现建立一种或多种可以融合体质辨识、健康咨询与指导、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慢性及常见病治疗等多种手段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模式,进而导致基层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满意度受到影响。
1.3 内涵建设薄弱,中医药文化传播作用发挥不足
现阶段,人民对健康关注的焦点已从疾病治疗转移至健康保健与养生等方面,而传统中医药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盛名。但调查显示,基层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还略显不足,缺乏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了解,导致基层中医药健康服务参与度处于较低的态势。尽管中医馆建设后,大部分能够依托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建立建设了中药房、中医诊疗室,布置装饰了中医药宣传设施等硬件配置,但仅凭硬件条件还不足以满足基层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和参与需要,凸显内涵建设薄弱,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作用发挥不明显。
1.4 管理亟待完善,评价作用体现不明显
目前,我国医保政策所涵盖的中医药制度还不完善,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价值体现普遍呈现较低态势,财政支持总量较西医仍处于劣势,究其缘由,基层中医药财政补偿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还不完善,如医保向基层倾斜等政策在个别地区还未落到实地,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在职称晋升、薪资提升、继续教育等方面保障措施还落实不到位,与发达地区存在极大差距。
2.对策与建议
2.1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中医诊疗思想
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出台相关基层中医馆中医药人才扶持政策,建立中医院校、中医院与基层中医馆的三位一体建设开展深度合作,在区域医联体建设基础上融入中医药院校教育优势,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引导中医院校毕业生赴基层工作的同时,利用现有中医药精品课程与教育资源,吸引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实现学历层次与业务水平的双提升。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师承体系建设,通过定期邀请名老中医亲身传授临床经验或采用“师带徒”定期双向轮转等形式提高基层中医从业人员的中医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3]。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薪酬提升始终秉持向一线中医人才倾斜的同时,将基层优秀中医药从业人员的职称晋升条件由科研等硬性条件改为接诊量、适宜技术掌握与开展程度以及群众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综合考量,充分发掘、调动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工作积极性。
2.2 大力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中医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医学理论,其治疗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治未病”,既“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4]。中医馆可充分发挥其优势,利用传统中医理论对其覆盖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纠正体质偏颇,避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结合当地常见病、慢性病、地方病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充分利用针灸、推拿、正骨、药膳、贴敷、膏方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使中医药在常见病、慢性病、地方病中的治疗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
2.3 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凸显中医强国底蕴
基层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与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推广、普及与应用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基层中医馆在硬件条件体现中医药特色外,应着重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引导基层群众正确认识中医药,知晓中医药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应针对中医馆所在地区群众的地域、年龄、收入及文化层次等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中医文化普及策略,缩小群众认知差距;另一方面,加大“治未病”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大力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理念与践行“厚德精术”的中医药文化精髓,凸显中医强国底蕴[5]。
2.4 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政策制度保障体系
中医馆建设实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实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实现基层群众对健康需求为目的的模式创新。一方面,政府部门应持续加强并完善政策实施力度与举措,着重扶持中医底蕴丰厚、群众需求迫切、经验可借鉴、效益可评估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且基础设施完善、中医药人员符合要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中医馆,同时积极引导不具备条件的机构加速基础条件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引进工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严格履行监督职能,切实落实督导责任。保证拨付的基层中医药建设经费专款专用,保障基层中医药人员待遇水平稳步提升,积极协调财政、卫生以及物价等政府管理部门突破制度屏障,在中医适宜技术报销、基层中医馆就诊医保启付标准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使基层群众能够最大程度上享受中医药服务,进而有效推广中医药覆盖范围。
3.结语
基层中医馆中医药服务能力与供给质量对于保障基层群众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中医药服务网络覆盖范围逐步趋于健全、功能趋于完善,但与满足基层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只有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的同时,着重搭建合理的中医药人员梯队、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与适宜技术应用的优势作用、增强中医药内涵建设以及完善中医药服务发展政策制度体系等方面入手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切实、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