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的思维方法研究

2021-11-28杨家宁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底线民生总书记

杨家宁

(东莞市行政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理论思维是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知,从理论高度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及存在的规律。我们只有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对客观世界进行科学改造。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主要包括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国家安全等。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执政兴国的高度,运用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回答了社会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蕴含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推进社会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以系统思维理清社会建设的发展重点及多维联系

系统思维是基于措施的协同性和效果的整体性,对事物的构成要素、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和处理,推动事物在整体、结构及要素上有序发展。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强调我国社会建设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国家安全三大领域协调推进,对社会建设三个领域的重点工作与多维联系进行了缜密阐释。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系统思维,以问题导向抓住改革的突破口,从认识论的角度阐释了社会建设三个领域重点改革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社会建设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节点已经发生了变化。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是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2]23,这就要求加大民生领域改革力度。就教育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3]通过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发展各级各类教育,逐步缩小教育发展差距,解决教育短板问题。就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来说,改革重点是要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和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4]。通过构建有利于充分就业及和谐就业的体制机制、产业政策和发展模式,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形成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联动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改革的重点是要解决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障可持续性出发,尽快提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举措。”[5]94国家通过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及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等方式,推进社保统筹的力度。医疗卫生改革的重点是要扭转市场化的思维逻辑对社会福利领域的渗透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5]102,通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好卫生与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推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点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存在不少问题,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解决”[5]129,要通过基层创新与顶层设计良性互动进行改革。从基层创新来看,来自基层群众创新的智慧,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边际突破从而诱发制度变迁,释放社会治理的能量。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0月批示的“枫桥经验”,就是通过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激发多元主体在法治框架内凝聚智识和资源,以合作、协商等方式对社会事务进行引导、规范,创新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从顶层设计来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到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再到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创新性地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化了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与宏观规划。通过顶层设计和从基层创新中提炼经验,逐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把党的领导和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有机融合,构建了纵向秩序整合与横向利益协调相互衔接机制,形成立体化的社会关系调节系统。

维护国家安全重点是贯彻落实好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2]24统筹安全和发展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围绕安全和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进行前瞻性思考,更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国家安全的内涵、外延和影响因素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标新时代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加强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布局。面对我国安全面临的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了国家安全体系所包含的一系列要素,即“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党的十九大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要统筹处理好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国土与国民、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发展问题与安全问题、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这五对关系,明确了统筹兼顾的国家安全治理工作方法论。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国家安全理念的整体设计、理论建构和战略指引,准确反映了辩证、全面、系统的国家安全理念。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系统思维,从改革的协调性出发,从方法论上提出民生、社会治理和国家安全三大领域的改革要联动和集成的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要让人民生活幸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要让社会和谐有序,维护国家安全是要让国家安全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5]167。实现人民生活幸福,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结构优化转型,促进社会领域资源公平分配,降低社会阶层在思想意识方面的对立,提升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以社会共同富裕引领社会现代化,让人民真正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人民生活幸福,还要以国家安全为保障,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国家安全维护能力,要从体制机制及社会政策上做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因此,社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具有相关性(与每个领域都密切联系),又具有耦合性(每个领域的改革举措都相互作用)。需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全面推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解决社会建设不平衡问题,推进社会建设走向动态平衡。

二、以战略思维定位社会建设的发展主旨及战略目标

战略思维是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对目标、方向和路径进行理性选择,从而最终实现战略目标,强调从主旨和目标维度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在实践中体现出工作的原则性和导向性。从战略思维上定位社会建设,就是从根本、全局和长远的角度对社会建设进行谋划和统揽。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从“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高度定位社会建设目标,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社会建设进行科学谋划,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社会建设的发展主旨作了阐释。

从理论传承上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战略思维的具体体现,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本质内在相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基础和目标,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都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都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都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5]15,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坚持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还是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理念,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

从现实发展上看,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多元变革的现阶段,如何真正落实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在工作中必须解决的中心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5]13习近平总书记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个层面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进行了阐释。首先,发展为了人民。要践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既要解决人民疾苦、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也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次,发展依靠人民。目前社会建设领域改革,需要对积淀固化的既有利益进行调整,如何打破利益的藩篱,如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需求,需要不断分析和识别民生事项的变化[7]。改革要获取最广大民众的支持,关键是要践行依靠人民的观点,尤其要听取涉及利益调整的那部分群众意见,站稳群众立场,勇于为群众纠正决策偏差,使改革满足“最大公约数”的利益。最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论断超越了将人当作是发展的“工具理性”而不是发展的“价值理性”的局限。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让人民享受改革发展的红利,才能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个层面的阐释体现了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人民利益关系问题,调动一切积极的战略资源进行社会建设。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定位了社会建设战略目标,通过社会建设解决结构性的社会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终实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实现共同富裕存在共生互动的逻辑关系。一是共同富裕的逻辑起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一个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从短期来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是解决当前民生短板问题,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从长期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优化社会结构、减缓社会分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终实现社会共同富裕。二是以社会共同富裕引领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解决好社会发展的短板问题,要对民生福利制度进行改革,打破既得利益形成的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履行好再分配调节职能,需要有更高的价值理念去引导。共同富裕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具体体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社会价值理念,能强化改革共识,引导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5]30一是社会治理转型的实践逻辑必然要求以公平正义为核心。我国社会仍然处于效率和公平如何协调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8]55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当前经济发展放缓并不意味着解决公平正义问题的经济基础受到了制约,也不是说等经济水平提升之后再解决公平正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5]40这是因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含公平与正义,必然要求从上层建筑领域整合社会民众对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的认知,解决思想意识方面存在的障碍。我们党明确公平正义是社会治理创新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追求,是通过制度塑造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通过预期引领,对社会整体心态进行引导,凝聚改革共识和确定改革方向。二是要通过制度设计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5]29,“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8]552。权利公平是前提,让人民真正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享受的权利,解决好理念转变问题。机会公平是基础,要赋予人民平等获得资源的可能性,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经济领域内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在社会领域内完善社会民众参与改革发展成果的分配机制,解决好落地落实问题。规则公平是保障,强调规则的透明性、稳定性,其至高理念就是依法治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从法治体系上保障公平的实现,解决好保障实效问题。

维护国家安全的目标是要实现国家安全稳定,让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9]一是要有针对性地维护好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要着眼重点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对网络安全、文化安全等意识形态安全链的防范力度,坚决维护好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防控和能力建设,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统筹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安全。二是要强化风险意识。国家安全面临的情况日趋复杂,我国发展所遇到的阻力和风险越来越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职责,要从制度、机制、政策创新上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评估、防范协同、防控责任等机制,从根源和全过程上防范风险演变扩大。

三、以底线思维圈定社会建设的发展短板和根本要求

底线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质量互变规律与中国传统文化忧患意识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坚持底线思维既要明确及坚守事物发展的底线,更要在此基础上勇于进取,获取最好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建设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现实问题。坚持底线思维,就是从问题导向分析社会建设发生质变的临界点,明确发展短板,从而制定有效的防御措施和进取原则。

首先,坚持底线思维,要明确社会建设的发展短板。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质和量的统一,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就必须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把握好量变到质变的度,既要坚守住质的底线,也要看到质的多维性,事物发展存在多维底线。社会建设各个领域涉及的风险大小不同,每一底线对实现社会建设预期目标的重要程度不同,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明确和坚守社会建设涉及的量变到质变的度,直面存在的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2]9这一论断明确指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国家安全三大领域发展的底线及可能导致的错误。

就保障和改善民生而言,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关键要解决好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群众最急最难最忧的问题。底线思维就是要明确这些民生短板都是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性界限,必须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防范可能导致的全局性错误。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而言,面临的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制度创新与风险防范、改革发展与群众利益调整的有机统一的问题。底线思维就是要维护好社会稳定,防范出现大的社会动荡导致关键性的错误。就维护国家安全而言,必须看到,“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10]。面对国家安全的新形势,底线思维是要把握好国家安全的根本——政治安全,防范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其次,坚持底线思维,明确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底线思维要求做到守住底线和勇于创新辩证统一,明确存在的短板,把握好客观规律有所作为,抓住社会建设关键问题进行思考,才能守住底线,最终实现社会建设所追求的战略目标。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底线思维是确保社会政策要托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要从思想、资金、物资等方面做好准备和预案,坚决守住社会稳定底线”[5]90,社会政策既要托民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底,更要托社会稳定的底。在社会政策上把好基调,充分发挥社会政策的社会稳定器作用。“在改善民生的政策方面,我们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少做锦上添花的事情,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出发”[5]79,社会政策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但并不是说等经济发展之后再制定社会政策。社会政策解决的是市场和社会运行不足而形成的问题,党和国家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就要在思想上重视结构性改革对社会民众带来的阵痛,要形成体系化的社会政策制度框架,破解碎片化的社会政策制定和执行体制。通过制定和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介入资源分配和服务供给,发挥政策的补充性功能。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底线思维是坚决维护社会稳定。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当前,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很突出、处理起来很棘手的问题,而其中大量问题是由利益问题引发的”[5]147。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因此,要客观分析群体性事件中正当的利益诉求,破解压制群众正当利益诉求表达的做法,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就是要坚持群众路线的观点,激发和调动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创造力,通过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推动平安文化建设,创新打造基层社会治理软实力,最大限度维护社会稳定。

维护国家安全的底线思维是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就是要坚持把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动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辨析清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制度、经济建设和现代化道路等的“非意识形态化”渗透对政治安全的危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对国家安全的风险,“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8]464,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提升意识形态辨识能力,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话语表达力,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蕴含的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内容丰富,富有创新性。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国家安全的协调推进,促进社会结构优化转型,以社会共同富裕引领社会现代化,让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有序、国家安全稳定,从而最终实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猜你喜欢

底线民生总书记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陈颖 巾帼之花绽放在民生一线
真相与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底线①
女人啊,美是底线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