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建设研究回眸与前瞻
——基于国内文献的考察

2021-11-28梅长青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建设

梅长青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中国共产党是拥有强大内聚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加强和巩固党内团结、持续提升党内凝聚力是我们党战胜艰难险阻、接续创造奇迹的强大内在动力。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之所以取得成功,与党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凝聚力建设不无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力推进,一系列从严管党治党的新举措面向全党推出,党内凝聚力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全党更加团结、和谐。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这个人口14亿的大国,我们党以实际行动展示了无比强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凝聚形成的伟力在这次“疫情大考”中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无愧于历史、时代、人民的嘱托。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一直都有关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和评析,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建设”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一、对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概念的多维解读

搞清楚、弄明白研究对象中核心词语的概念是开展课题研究的首要条件。何为“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这是开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建设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必须首先要予以明确回答的关键性问题。从国内现有研究成果来看,虽然学者对“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的内涵有不同的解读,但多从中国共产党自身角度进行阐释。总体来说,目前国内学术界主要从“静态说”“动态说”“综合说”这三个方面界定“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的内涵。

一是“静态说”。无论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如何变化,党内凝聚力总有一些固定不变的内在属性(亦即特质)蕴藏其中,研究者对这一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朱国立(2007)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由“指导思想层次”“组织层次”“领导干部层次”“普通党员层次”这四个层次有机构成,“党的凝聚力就是指全党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坚持共同的政治目标、价值观念、制度规范、理想信念、行为准则,从而形成的党内认识统一、关系融洽、行动一致的和谐状态的程度或者力度”[1]。戴焰军(2018)认为,党内凝聚力是一种静态性存在,这种力量,不是外在的强制力,不是简单的物质诱惑力,而是自觉自愿的向心力,是建立在共同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共同的理想目标追求之上[2]。

二是“动态说”。党内凝聚力一经形成并不会一劳永逸地存在,只有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员与党员之间亲密无间、党员主动团结在党的周围,进而推动全党上下齐心、行动一致,如此,党内凝聚力才能不断提升。崇庆余(2003)认为,党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即思想上高度统一、从严治党、作风建设、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搞好基层组织建设等,使自己在理论上、实践上时刻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就能使自身凝聚成高度团结统一的整体[3]。

三是“综合说”。党内凝聚力并非单一性存在,由“共有性内涵”“特殊性内涵”构成,同时还受其他因素影响。陈立川(2004)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除了具备一般群体组织的凝聚力特性之外,还有自己的专属特性“内外吸引力”:党的各级组织(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对广大党员的吸引力,党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党的各级组织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实际上,这种“内外吸引力”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它“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先进性、宗旨的崇高性、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上;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及其先锋模范作用上;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上”[4]。梁建华(2013)也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是个综合性概念,不仅具备一般性群体凝聚力、政党凝聚力、执政党凝聚力的共性,而且还具备至少以下方面的内容:党的各级组织对广大党员的吸引力,广大党员之间的亲和力,党组织及党员对广大人民群众、社会组织的凝聚力[5]。

概而言之,学者们这些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科学内涵的不同解读,角度新颖独特,虽各有千秋,也有不足之处,但为我们准确把握这一概念的核心要旨打开了“窗户”,为新时代加强党内凝聚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有益参考。

二、对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形成发展的历史性思考

从历史视角出发探寻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形成发展的“来龙去脉”,从中梳理总结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历史经验,在历史溯源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供理论研究者借鉴应用,对新时代开展党内凝聚力建设理论研究大有裨益。

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并不是与生俱来就有的,其形成、保持并不断提升的过程伴随着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百年历史进程。事实上,我们党自建立之日起,从幼年(不成熟)走向成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从领导中国革命的政党到建立新中国、成为执政党,再到如今的长期执政党,高度重视和持续推进党内凝聚力建设从未间断和停止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凝聚力的节节攀升更是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提升的关键支撑。贺世泉、黎明(2003)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遵义会议是我们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党的七大是党内凝聚力形成的“里程碑”,在这一过程中,坚强的领导核心是党的凝聚力得以生成的首要条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是党的凝聚力生成的根本条件,反对宗派主义是维护党的凝聚力的必要条件,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凝聚力永驻的根本保证[6]。白文娟、朝克(2014)也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是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同时这种强大的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巩固提高、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强盛壮大”[7],并且党内凝聚力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与党的坚强领导、加强党内思想教育等密不可分。李赞(2019)对这段历史过程分析更为仔细、具体,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在建党和大革命时期初步形成,在土地革命时期处于曲折发展状态,在抗日战争时期快速发展,在解放战争时期成熟高涨”,在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凝聚力转化为国家凝聚力,在这众多因素中党的领导核心和组织建设是党内凝聚力形成发展的关键因素[8]。

总之,科学认知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形成、发展的历史,认真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沿着党内凝聚力建设的历史发展轨迹,着眼于现实情况、充分利用主客观条件、借鉴历史智慧,多举措并进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多方法融合与时俱进加强和巩固党内团结统一,全党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应对前进之路上的风险挑战。

三、对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建设重要价值的积极探讨

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从未有过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敢于“刀刃向内”不断进行“自我革命”,“要求全党党员和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在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下面,团结起来,成为有组织的整体”[9],正是在这种强大内聚力作用下,“全党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当前,国内学界对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建设意义的研究有较为充分的认识,主要围绕自身建设与国家、社会建设两方面进行阐释。

一是体现在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影响。鞠健(2015)认为,只有在党建实践中高度重视加强党内凝聚力建设,党才能更加紧密团结,党才能有无限的生命力与战斗力,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以巩固[10]。肖承罡(2011)认为,党的团结统一及其内蕴形成的强大凝聚力,是引领政党事业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统一意志、统一领导,而是各行其是、一盘散沙,那么,不仅不能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而且党组织也会土崩瓦解[11]。梁建华(2013)认为,加强中国共产党凝聚力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是壮大党的队伍、推动党领导的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激励全党为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目标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5]。

二是体现在对国家、社会建设的影响。赵长芬(2014)从“社会和谐”角度阐释:执政党在管党治党实践中不断加强凝聚力建设,全党就会团结凝聚起来如同“一个人”,成为整个社会聚合的核心,以其合法性、权威性吸引社会成员团结汇聚在执政党统一的目标旗帜下,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利益关系格局的稳定,从而使社会在整体上和谐[12]。黄明哲(2007)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角度阐释:加强党的凝聚力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既能促进利益协调,又是促进社会的精神和谐,并且在营造环境、实现社会整合过程中有独特作用[13]。刘玉成(2017)从“国家政治凝聚力”角度阐释:党的凝聚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强弱,党的凝聚力对国家政治凝聚力具有引领作用、促进作用、聚合作用[14]。

总之,党内凝聚力是党建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执政党“硬实力”“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关涉执政党生死存亡、关乎国家和民族利益,是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中极具开发价值的社会资源,新时代加强党内凝聚力建设研究十分迫切而必要。

四、对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建设阻滞因素的深层探究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执政党建设的好坏,评价的标准与执政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是否有凝聚力关系密切。如今,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前,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临众多考验,加强党内凝聚力建设使党团结统一是党战胜各种困难的前提。当前,国内学术界围绕着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多角度着手进行剖析,寻找这些问题背后所潜藏的深层次原因。总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世情方面,主要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影响。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关键期,由于制度属性迥异,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天然对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过攻击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这种“隐形手段”是西方敌对势力从内部瓦解、分化共产党所惯用的伎俩。孙晓霞(2016)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战略中心东移,在意识形态领域加紧渗透,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对中国的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党的凝聚力建设面临不少挑战[15]。岳爱武、张尹(2018)认为,“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主流意识形态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包容性吸收的要求为政治目的掩饰,在社会上大肆传播指导思想‘多元化’的错误言论,企图颠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瓦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根基;肆意鼓吹意识形态的自由化,强调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包容力必须是无差别、无限制的包容,将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歪曲为专制的、垄断的建构;恶意淡化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妄图抹杀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立场与利益主张,极大地降低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包容力。”[16]

二是在国情方面,主要是国内出现的新问题带来的影响。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实践的全面铺开,中国各项事业呈现大发展大繁荣,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组织形式等日益多元和多样化,这些新变化既为执政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强大动力、也对党内凝聚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吴倬、李成旺(2013)认为,中国共产党要继续保持凝聚力就必须有效应对、妥善解决国内现实挑战,彻底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真正根除特权意识和特权现象、切实克服环境与生态危机[17]。贾鹏飞(2018)认为,处于经济关系中的个体(包括党员),如果不注重引导党员(尤其是基层党员)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党的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就存在被消解的风险,最终影响党的团结统一[18]。

三是在党情方面,主要是党内长期存在的老问题以及新出现的问题带来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一以贯之高度重视并加强自身建设,党的领导力在不断加强,党内凝聚力不断提升。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19]4,党组织建设状况、党员干部素质与作风等尚有不少差距。此外,党的自身建设除了一些老问题之外,还面临“四大考验”“四种风险”等新情况,管党治党的任务更为繁重、紧迫,党内凝聚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也面临着众多挑战,这些老问题和新情况交织在一起就会出现更多的复杂问题,一旦处理不妥当将对党内凝聚力建设起到阻滞作用。唐诗宇、张瑞(2019)从党内部分党员(干部)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工作”等方面凸显的问题入手,寻找党内凝聚力建设的阻滞因素,他们认为,部分党员干部政治方向不明,某些领导干部思想滑坡,个别基层党组织功能弱化,一些党员干部丧失了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些久居高位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上存在为官不为的消极现象,“大老虎”“小苍蝇”频现等因素制约了党内凝聚力功能的有效发挥[20]。黄明哲(2007)认为党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党内凝聚力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即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丧失战斗堡垒作用;部分党员干部作风不端正,破坏了党群关系;一些党员领导干部、领导班子身上的素质和能力、思想作风等问题所带来的影响;有的地方和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存在着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党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够完善有效使党内出了滥用权力的腐败现象[13]。

总之,党内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巩固与提高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则受党自身影响,二则受外界因素影响,党内凝聚力建设应从这两者出发找到最佳契合点,如此,加强和巩固党内团结统一、不断提升党内凝聚力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五、对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建设路径举措的科学建构

内涵解读的多维性、价值表达的多样性、现实挑战的多重性、形成原因的复杂性等众多情况叠加(组合),决定了新时代党内凝聚力建设具有系统性、复杂性。从国内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一致认为加强党内凝聚力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而应坚持综合施策、与时俱进、久久为功。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坚持不忘历史,在弘扬优良党风、传承民族精神中提升党内凝聚力。唐朝继(2012)认为,党建文化是党的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党建文化孕育产生了党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是党战胜困难的内在动力,新时期在党建实践中要弘扬科学而强劲的党建文化[21]。柏雨燕(2002)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能否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关系到党作为改革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权威性,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党的凝聚力的增强需要弘扬良好的党风[22]。张俊国(2014)通过梳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凝聚党心民心所采用的方法举措后指出,优良党风具有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的重要作用,在党建实践中弘扬优良党风必不可少[23]。齐卫平、年士萍(2003)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有凝心聚力的强大作用,中国共产党在从严管党治党实践中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24]。

二是重视思想教育,在推进自我思想革命中提升党内凝聚力。加强思想教育对凝聚党内力量、统一党内思想、鼓舞全党斗志等有重要作用。经盛志(2001)、沈其新(2001)、王庆兵(2002)等认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稳步提升的“指引塔”,是加强和巩固党内团结统一的“粘合剂”,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贯彻落实党的指导思想是提升党内凝聚力的必然要求[25-27]。黄相怀(2018)认为,新时代,要通过党的思想引领力凝聚党心、汇聚力量,为此,要进行理论创新以增强思想引领的时代性,进行内容创新以增强思想引领的现实性,进行应用创新以增强思想引领的针对性,进行视角创新以增强思想引领的多样性[28]。吴祖鲲、管玄同(2016)认为中共举行纪念活动有提升凝聚力的功能,要通过把握纪念活动的政治性,在促进政治认同中提升民族凝聚力;通过增强纪念活动的思想性,以弘扬主流价值增进思想文化认同;通过丰富纪念活动的仪式性,以氛围营造增强凝聚人心实际效果[29]。郭忠华(2006)认为,“仪式活动”对提升党内凝聚力大有裨益,通过例行化的仪式活动(一套例行化和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仪式群体的思想得以陶冶,思想归化程度得以提高;同时,组织的精神信仰得以再生产,组织凝聚力得以加强[30]。戴焰军(2018)认为,有了正确的思想,要使其更好地发挥凝聚作用,不可忽视党的宣传工作,要继承、弘扬和进一步发展这个传统政治优势,用通俗易懂的形式、用喜闻乐见的方法,对全党进行思想宣传和教育[2]。

三是在做好党的组织工作中提升党内凝聚力。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力的强弱、党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涉到党内凝聚力的强弱。叶冬华(2019)从“班子凝聚力”入手阐释,“只有会团结的班长,才能带出真团结的班子,只有真团结的班子,才能带出最具凝聚力战斗力的干部队伍”;一个有凝聚力的班子,每个成员都能“和而互补”“和而 有 为 ”“ 和 而 有 序 ”“ 和 而 有 成 ”[31]。 左 瑞 成(2003)认为党员发展质量至关重要,建设质量过硬的党员队伍、提高党员发展质量是党内凝聚力提升的重要条件[32]。梁建华(2013)认为,提高党员素质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关键,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党必须强大内部肌体的素质和能力,发展壮大自己是第一要务[5]。

四是在严明党纪中提升党内凝聚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纪律严明,“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执政,如果不严明党的纪律,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就会大大削弱”[19]95。陶泽元(2012)认为,要保障和促进党的凝聚力的充分发挥,需要通过制度考核,对不合格的党员进行批评教育帮助,对于违反规定的党员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33]。周英峰、赵超(2013)认为,铁的纪律,必须铁腕执行,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正是因为是一支有革命理想、守政治纪律的队伍,全党才能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34]。

总之,加强党内凝聚力建设不能只落到某个要素上,要重视各要素之间的联动融合,如此,才能使建构之策发挥出“1+1>2”的功效,最终汇聚成全党团结统一的磅礴力量。

六、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综上所述,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建设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从其基本意涵、生成发展、重要价值、影响因素、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探讨,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和巩固党内团结提供了宝贵经验,为继续推进党内凝聚力建设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学术积累,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该制度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启迪。但总体来看,国内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建设的理论研究方面“依附性”成果多、“独立性”成果少,零星论述较多、系统性研究阙如,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也较为单一。新时代,进一步深化“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建设”研究,构建“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建设”的内容体系,彰显“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建设”的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该课题研究的重要使命。

一是在内涵解读方面,不能停留于一般性的认知水平,要有更深层次的学理分析,通过研究给出科学合理的学理性解释。“党内凝聚力”涉及政治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科学界定这一概念并非易事,这种力量不是物理学上的那种“吸引力”,它是一种自觉自愿的精神心理过程。这种力量的形成绝非简单粗暴的干涉就可以实现,而是在众多因素合力作用下的产物。而且这种力量一经形成并非一劳永逸地存在,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它还受其他因素影响,这些可见、不可见的因素在理论研究和管党治党实践中不容忽视。

二是在历史分析方面,历史经验梳理不可或缺,但不能停留于梳理领导人讲话、历史文献解读阐释上。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等中共党史上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是理论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另外,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东欧以及现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在加强自身凝聚力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也值得学习借鉴。

三是在价值研究方面要结合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展开。其一,在国内价值研究方面,不能停留于其政治意义阐释,也需要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多维度归纳总结,为党内凝聚力建设价值研究提供更加广阔的视域。其二,要突出其世界价值。党内凝聚力建设是党的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巩固党内团结统一的核心要旨,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执政党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通过加强对该内容的域外传播研究和宣传阐释研究,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本不应有的误解、误读、误判,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和认知中国共产党,对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有重要意义。

四是在影响因素研究方面,既不能忽视一些“老因素”,也不能脱离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新情况”,要结合国内、国外等综合考虑。为此,研究者要善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研究过程中借鉴各种方法,通过对各种因素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发现新思路。当然,不管受何种因素影响,各级党组织、各位党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要重视和加强自身思想教育,并且通过严格执纪、以纪律约束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

五是在体系建构方面,研究视野要放宽。其一,不能只是盯着国内、当前和以往取得的成绩,还应重视总结国外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经验。其二,要有学术敏锐性,重视加强同西方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其三,研究方法要多元多样化,借鉴实证方法(调研、访谈、案例分析)等发现问题、获取资料、找寻策略,推动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其四,要综合运用多学科(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知识进行多角度分析,以学术话语阐释“中国奇迹”之谜,推动形成科学、系统的“中国共产党党内凝聚力建设”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

猜你喜欢

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建设
浅谈培养小学班级凝聚力的路径和方法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北昌影音刘海申 凝聚力造就专业度,只为提供更好的服务
“如此凝聚力”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