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因

2021-11-28

时代人物 2021年3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传统

周 健

(中共扬中市委党校 江苏扬中 212200)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次又一次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在总结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探索出人类社会“三大规律”,科学预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方向,科学揭示出“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历史逻辑,成为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七一”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第一次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一切奋斗、牺牲、创造,都是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展开的。从历史逻辑来看深刻印证着这一历史规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连绵不绝的国家,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巨大贡献。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和半封建国家,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1],广大的仁人志士和中国人民都在寻找中国的出路并进行了艰辛探索,太平天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先后均以失败而告终。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需要新的思想引领社会风尚,新的社会组织凝聚社会力量,历史的重任最终交给了中国共产党。

我们党从创建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明确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理论引领伟大实践,伟大实践需要伟大理论指导,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坚持真理、践行初心、英勇奋斗,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惊人奇迹,一盘散沙的中国从此具有了强大生命力,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快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逐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梦想逐渐变为现实。

从中华民族奋斗史看,炎黄子孙和先辈们始终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为不懈奋斗的出发点。几千年前,《诗经》就记载了“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目标,历史反复证明了,谁把“民本”“民富”这个“国本”解决好了,这个朝代就能够不断延续发展。今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几千年以来中华儿女的宏伟夙愿,中华民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不断创新。一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首先,马克思主义丰富发展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结。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不断丰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赋予其新精神,达到新境界。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就已经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所有工作的根本遵循。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客观物质条件不断变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古代精神和实践的客观写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传统文化嵌入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开放性和世界性。面对“两个大局”的世界大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世界理论和“和”“合”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获得世界各国的广泛欢迎和支持,写入了联合国决议,为多极化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新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飞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走在世界前列,必然需要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壮大提供了理论支撑。

从巴黎公社开始,人类就开始探索破解资本主义腐朽制度的“钥匙”,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巴黎公社之所以会失败,因为她是“农民国度中的无产阶级革命”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后人将其总结为“缺乏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揭示“三大规律”的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这篇著作中,基于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洞察,马克思大胆地提出“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2],人类社会从此进入了新阶段。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马克思恩格斯侧重于对俄罗斯、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的考察,作出了“两个绝不会”的重大判断,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遗憾的是,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大胆设想上,始终未能迎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时间是历史的见证者。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发扬光大,通过对垄断资本主义和俄罗斯经济社会的科学分析,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环节取得胜利的“一国胜利”论,并带领苏联苏维埃共产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由“理论”上升到“实践”,最终突破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藩篱,创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人类文明焕然一新。此后,在社会主义苏联影响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一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按照“苏联模式”先后建立,“一国胜利”论被“多国胜利”论所代替,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3]。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真理。同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序言中讲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一层不变的,要“随时随地以当时历史条件为转移”。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工人运动有机结合,发展壮大了党员队伍和党组织。但是,我们党的个别领导人机械地照搬照抄前苏联的斗争方法和斗争策略,先后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导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党员队伍和党组织遭到了重大破坏。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以李德为首的“三人团”,不顾中国革命实情,坚持本本主义,采用“短促突进”军事策略,致使中国革命遭到重大挫折,被迫长征进行战略大转移。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最具历史意义的重大转变,纠正了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4],毛泽东实际上成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从那时起,我们党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中国革命开始走上正确轨道。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指出,“我们不要割断历史,应当总结,继承这样一份珍贵的遗产”;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提出要认真对待中华文化,“要把一切优秀传统看成于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且必须由“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

正是我们党不断探索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问题,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不断把传统文化发扬壮大,最终才形成了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传统文化,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两次伟大飞跃,产生了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出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并将其纳入到“四个自信”中,逐步形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当前,我们党正满怀信心、勠力同心地推进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在新时代实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蓝图擘画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就是实现共产主义,那是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社会物质财富高度发达的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为了这一人类最高理想,无数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不断用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文明,努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辛亥革命后,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就畅想了“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愿景[5]。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设想并为之不懈奋斗,社会主义制度迸发出勃勃生机。改革开放后,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都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己任,先后提出“三步走”“新三步走”“新时代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共同富裕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彰显,我国正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昂首迈进。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我们党通过一百年的奋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使得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稳步提升,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伟大成就取得原因在于我们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实践者和积极拥护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努力继承者和大力弘扬者,在新时代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6]。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就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初期就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一百年来,我们党科学分析大胆借鉴,把“民为邦本”观点“知行合一”等要求提炼总结,“民为吏之本,民为君之本,民为政之本,民为国之本”“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等思想深入人心,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时代光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点,“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执政思路,并逐渐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之路。

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五百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一百年我党波澜壮阔发展史、新中国七十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发展史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中心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科学转化的客观要求。唯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强国目标高度融合,我们才能够在实现第二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书写更加恢弘的史诗。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传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