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常态化阶段心理危机的调查研究

2021-11-28刘子仪宁止悠

时代人物 2021年31期
关键词:常态管控危机

刘子仪 宁止悠

(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大连 116000)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认为: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困境时,人们惯常的支持系统无法应对眼前的处境,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多表现为情绪上的恐慌、焦虑、无助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而群体的心理失衡会导致其行为偏离正轨,从而对社会各方面造成不良的影响。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自爆发以来对社会秩序造成了持久的冲击,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都不容忽视。为积极响应国家对疫情心理干预的号召,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私下采访、研究文献等方式,针对本疫情发展现阶段中的各类人群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常态化阶段群众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

疫情现阶段,群众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都出现了不同的非适应性变化。生理上,行业内卷和就业压力使部分人群生理机能紊乱,严重者失眠多梦,身体免疫力下降以至引发其他疾病;在心理上,频繁要求登记个人信息导致的信息泄露,以及局部疫情爆发地政府人员的工作疏漏和不作为等等则使部分人群失去了信心和正常的判断能力,呈心慌、忧虑、多疑的心理状态,拒绝登记上报个人信息,接种疫苗等。在行为上,人们见证了全国疫情的好转,再加上长时间的紧张“应战”,已进入了疲惫期,开始放松警惕,具体表现为不佩戴口罩、不注意消毒、对境外输入产品及人员检测不严谨等等。

常态化阶段群众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

经济消费低迷引发社会心理焦虑。新冠肺炎的传播扩大了企业交易成本,部分地区停运停工,致使我国劳动力闲置、产生企业订单积压现象。而受重大突发事件影响最大的是股票市场,这对我国投资者的情绪造成巨大波动,心理上的恐慌降低了投资欲望,进而对旅游,餐饮,娱乐行业乃至进出口贸易造成巨大冲击。从统计数据上看,2020年一季度的经济同比下降6.8%,这成为我国建立季度GDP核算制以来首次出现的经济负增长现象,其跌幅远超过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速的冲击。

延期复工对国际贸易企业产生最直接的负面影响,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破产风险,而经济增速缓慢对资本市场造成的冲击使众多企业无力应对疫情后的重振。商务部前部长陈德铭认为外贸出口波动1%将会影响20万左右人的就业。同时消费欲望降低无法带动经济增长,贸易水平下滑增加了大量失业人口。群众对于就业,升学均产生巨大压力。行业内卷程度上升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引发了广泛的焦虑心理。

疫情防控中法治短板引发的心理危机。疫情防控期间,扫码登记、填写个人信息表已经成为常态,这样虽然可以有效追踪疫情动态,但也带来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隐患。我国的刑法及其他部门法对于隐私安全的保护缺少具体的规定,以至于采集来的信息如何保存、处理等问题缺少应有的重视,导致人民群众产生多疑,忧虑,敏感的情绪,拒绝配合管控流程。

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一些法律条款和其法律责任并不能完全对应,且法律责任规定存在处罚过轻、违法成本低、警示作用不强等情况。这不便执法人员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以至于工作上出现疏漏,从而引发群众对执法人员行动力的不信任,并产生局促不安的情绪。

各个部门的联动性弱,协调合作不到位,部门之间缺少明确的界定,出现管理范围的交叉重叠,以至有些部门互相推诿责任,办事效率低下。如2021年5月辽宁营口鲅鱼圈发生的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其卫生行政部门就出现了责任落实不明确,履职不力,互不作为的问题,使得监督功能形同虚设,让病毒传播有机可乘。

疫情常态化管控使人产生倦怠心理。人们长时间处于疫情的特殊化管控下,会出现麻木厌倦的情绪。比如后疫情时期的学生群体在接受长期的网络教学后,因为没有教师直接指导管控,自控力不好的学生就会陷入效率低下,成绩下滑,焦虑自卑的恶性循环。这种状态会持续到线下开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对学习产生的倦怠心里不利于成绩提升。

疫情常态化管控使人们出现幸存者偏差心理。“幸存者偏差”心理,即人们只片面的了解身边的幸存者信息,使判断出现偏差。疫情进入到常态化发展时期,多地区病例清零,政府逐步减少各方面限制,复工复学开启后很大一部分人渴望迅速回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因此变得疏忽大意,开始产生“不戴口罩也没关系,不会传染到自己了”等侥幸的想法。而这种心理出现在政府工作人员上就导致了监管履职不利,形式化管控等情况。

解决疫情常态化阶段心理危机的方法

响应国家政策进一步调节经济,促进民生发展。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的个人及企业补贴和贷款贴息优惠力度,减少企业融资成本。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加对于进出口外贸行业部分商品货物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以及关税政策。延长企业亏损结转年限,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减轻就业压力。

坚持凭借深化改革措施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优势,促进线上线下共同发展。

对于外贸行业,电子商务凭借其数字化、开放性、高效性等特点破除贸易的时空壁垒。众多电商平台例如亚马逊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其发展带动国家GDP增长。由此可见优化投资结构,找准投资领域,加快建设数字化经济等新型基础设施势在必行。

完善社会危机干预法律体系。为解决疫情期间频繁填写个人信息导致的隐私泄露问题,应增加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立法并对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会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统筹立法,并加快修订相关滞后条款,修改完善《传染病防治法》。

为适应现阶段疫情防控,应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并依据法律,科学的制定适用疫情常态化阶段的长效机制,各单位可以出台一些具体的、有针对性、有特色的防控方案。

为了保证政务公开,避免舆论危机导致的心理危机,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在关于“未认知新型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解释上应该更加完善,使再有新型病毒出现时能够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最权威的信息,安定群众。

为加大执法力度,切实规范法治防控秩序,从法律上要明确带头负责,管控,监督以及联合执法的部门,使责任分配明确,提升部门的办事效率,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群众的恐慌疑虑。

为了减轻医护人员的心理危机。在疫情防控期间,对于医护人员的劳动和休息,有关部门应加强相关监管制度的建设,并对医疗机构里医护人员的劳动时间和休息情况进行调查。进一步细化相关法律条款,化解民事纠纷,落实医护人员的休息权和工商救济权,并提高相应福利待遇的监管力度,多方面减轻医护人员的负担和焦虑。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构建成体系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首先需要社会资源的调动和足够的心理理论与实践的支撑。鼓励更多学习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加入的同时,还要规定好心理危机服务质量的标准,监督和评估服务效果。而各级政府和危机事件的主管部门要监测好社区、街道等响应危机管控是否到位,是否配合危机干预的团队。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也要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援助,这样才能够形成有效的常态化的体制。

开展全面的心理疏导教育工作。疫情常态化阶段心理疏导工作依旧不能懈怠,可以在互联网手机端,建立免费的心理援助热线,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平台,科普心理危机的文章和知识,引导民众正面看待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试,并加大对互联网不实信息的管控,教育群众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坚持通过官方平台获取疫情动态,了解社会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屏蔽负面信息,保持心理的稳定,减少诱发心理危机的可能。

猜你喜欢

常态管控危机
BIM技术在土建工程管控中的运用
EPC总承包项目的设计管控探讨
浅析现代项目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管控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危机”中的自信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以德树人 推进学雷锋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