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防控的经验与反思

2021-11-28

时代人物 2021年31期
关键词:防控新冠疫情

胡 燕

(中共含山县委党校 安徽马鞍山 238100)

2019年12月底,湖北省武汉市疾控中心监测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020年1月1日,国家卫健委成立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1月20日,新冠肺炎被纳入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要求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1月23日,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武汉封城;此后,在经历了近两个月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持续增长之后,3月4日,28个省市实现确诊病例零增长;4月8日,武汉解封。2021年至今,国内大陆疫情零星出现。

与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胜利相比,国外疫情防控并不理想。截至2021年6月24日,国外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近40万例,其中巴西、印度等国疫情全面爆发。更为严峻的是,截至6月中旬,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死亡人数超过了2020年的总数。

新冠病毒的全球蔓延对整个人类社会造成了严峻挑战。总结国内外疫情防控的经验教训,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战胜疫情的重要条件

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从对病毒的未知,到发现病毒的发病机理,到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和教训为疫情全球大爆发时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遗憾的是,从目前全球疫情防控结果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究其原因,很多。然中国能够迅速取得抗击疫情的胜利,有着重要的前置性条件,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体制。这是其他国家难以学习和复制的中国经验。

中国国情。中国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新冠疫情在国内蔓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基于中国国情。疫情爆发时,正是春节时节。春节时虽然会因为全国人口大流动而加大新冠病毒大范围传播的风险,但也正是因为春节长假有部分行业停工停产的传统,农民工、大学生基本已放假回家。这就为国家按下经济社会运行的“暂停键”提供条件。

当然,一个春节假期无法完全阻断正值爆发期的新冠疫情,所以国家需要延长假期,阻断病毒传播的渠道。中国人、中国家庭较为强韧的生活和社会承受力,是国家能够坚定采取严格防控措施的重要前置性条件。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种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往往促使中国大多数家庭都会存下“保命钱”,任何时候都会为自己留下后路。因此,在面对新冠疫情需要停工停产时,中国家庭的社会承受能力远比国外强得多。其中,更值得说道的是中国目前农村长居人口仍占总人口一半以上,且有超过2.9亿农民工游离在城乡之间。一旦发生危机,超9亿的农民依靠农村土地、房屋及村民间的熟人社会网络,留在家乡,暂时过着相对封闭的农村生活,普遍适应良好。

此外,相较于西方民众更强调所谓“个人自由至上”来说,中华民族在传统儒家文化和集体主义精神熏陶之下更具有较强的服从精神和高度配合意识。因此,在党和国家做出“抑制流动”的疫情风险应对策略时,来自基层民众的抵触要比西方小得多。

中国体制。从全球比较视野来看,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表现可圈可点,但很多举措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究其原因,除了中外国情的差异之外,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特色体制。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追求,我们党和国家始终是把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当中国新冠疫情爆发时,党和国家的决定是按下经济社会发展“暂停键”,并不惜一切代价,对所有确诊人员应收尽收,对所有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溯源隔离。这体现的正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8月视察安徽时再次强调,“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践行党的宗旨……”“要把防止因疫因灾致贫返贫摆在突出位置……”,体现的不仅是对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视,更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在面对突发的重大疫情时,中国不同于西方的行政体制更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高效的自上而下的政策贯彻执行,能够最大限度集中资源快速建立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和方舱医院;能够全国一盘棋,统筹协调医护力量进行定点支援,从而极大地缓解了区域性医疗物资供给不足的问题。此外,举国体制下的强大的基层动员能力,经受住了此次极为严峻的疫情考验:通过严格的社区防控,在党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基本上做到了社会全覆盖的群防群治和联防联控,也正是因此,相较于国外,国内极少发生聚集性传播。

新冠疫情防控的经验与反思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战胜新冠疫情的根本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国内的疫情防控之所以能够快速取得决定性胜利,党的坚强和全面领导是根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着力从制度安排上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体制优势》一文中指出:“我们党在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要保证国家统一……,要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事实也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才能取得战胜艰难险阻的决定性胜利。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高度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8月18日至21日在安徽视察时曾深刻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抗洪抢险斗争再次表明,只要我们党始终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就能无往而不胜。”我们党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党和国家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在广大城乡社区工作者的努力和人民群众的无条件支持之下,新冠疫情防控才能取得如今的成果。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战胜新冠疫情的制度保障。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之下,以城乡社区为落脚点的社会治理网络,将社区工作者、各类自治组织和辖区居民全部纳入到国家治理的框架之内,形成了一张社会全覆盖的应对疫情危机的网络。同时,城乡社区,借助基层自治的长期实践和积累,充分发挥法治保障和德治引领的优势,动员全社会的资源,确保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并在大数据和手机定位技术的帮助下,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贯通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使疫情防控“不落一人”成为可能,为快速有效抑制新冠病毒传播和确保居民日常生活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应对新冠疫情挑战下的社会治理反思。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性的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社会治理,也是一种长期性的动态治理,这其中充满着思考与实践的相互约束、挑战和促进。此次新冠疫情的爆发,对我国社会治理的风险危机应对和治理效能提出挑战,需要反思。

新冠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来临,社会治理需要由常态化转为应急状态。社会治理是否能够顺利由常态化切换为应急状态,关键在于常态化社会治理是否夯实。换言之,应急状态下的社会治理效能的充分发挥是建立在扎实的常态化治理基础之上的。群众基础不牢、常规性工作不实、动员能力不足是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在某些基层治理工作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例如:某些社区对辖区内的人口基本信息掌握不清,疫情防控就很难做到精准有效;平时心思多用在应付上面检查,疏于关心群众,不能真正解决切乎群众利益的问题,在疫情防控中就难以充分动员,容易陷入被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8月视察安徽时指出,“要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这不仅是基于疫情本身易发特点及在全球范围内不可能短期内结束的考量,也是基于我国社会治理中暴露出的基础不实的短板。尽管我国举国体制下的社会治理制度和城乡社区网格化治理模式较好地应对了此次新冠疫情危机,但为了更好回应类似的重大突发事件以及当前社会多元化、高流动性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新挑战,我们需要有更加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在常态化治理中将各项工作实化和精细化,而非层出不穷、华而不实的各类社会治理创新。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应该是以服务群众为基础,以基层社会治理的双向负责即既对上负责、也对下负责的双重“问责”为导向,而不仅仅是在“唯上主义”之下的将社会治理的工作重心放在服从上级指令、应付检查之上,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治理不足”和“治理过度”现象的出现。

注释

[1]“治理不足”指在疫情防控中坐等指令、简单应付、消极应对;“治理过度”指在疫情防控中一刀切、矫枉过正,甚至层层加码,枉顾实际。

猜你喜欢

防控新冠疫情
战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新冠疫苗怎么打?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抗疫情 显担当
新冠病毒的自白
疫情中的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