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者是弱者吗?
——基于优势视角的探析

2021-11-28

时代人物 2021年3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助人弱者

刘 新

(湖北文理学院政法学院 湖北襄阳 441052)

社会工作者是弱者吗?若是从大众认同、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方面着手分析,那社会工作者大概率会被判定为弱者。但是这种判定是不充分的。因为从服务对象的情感认同、社会工作者精神层面的富足以及自身行为的社会价值感而言,社会工作者并非弱者,而是扮演着一个专业助人者的身份与角色。其不能因为外界环境的干扰和缺失,而将社会工作者本身认定为“弱者”。本文试着从优势视角出发,探析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优势所在,以期为即将从事社会工作的准社会工作者们增权赋能。

社会工作者与弱者关系

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是由英文 Social Work 翻译过来的,它指的是非盈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1]。王思斌教授认为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2]。由此可知社会工作具有非盈利性、服务性质、专业技巧、助人活动等特点。那社会工作者就是在社会工作价值观引领,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指导下,以专业能力和助人情怀为根本,从事助人活动的职业工作者。

什么是弱者、弱势群体

社会学中有两种解释机制说明弱者产生的原因,即社会冲突论和社会功能论。社会冲突论认为弱者问题并非源于社会和弱者双方自愿的脱离,而是社会对弱者的歧视,以及在社会资源方面弱者的利益受到侵害和剥夺[3]。社会冲突论的理想化社会是未阶层化的或完全无阶级的社会,倡导社会公正、平等、人人得以安居乐业。但由于社会不平等、资源的倾斜导致弱者的产生,在利益、资源分配不公的情况下引发社会冲突,使得资源、利益的再生产和再分配,而在再分配的过程中又会引发新的社会冲突,加剧社会动荡。在这过程中“权利失衡是导致社会弱势群体存在和社会不公的根本原因[4]。

而社会功能论则侧重于关注大规模的社会结构与制度及其相互关系,主张社会分层是普遍的、必要的,绝对不可能存在一个未阶层化的、或完全无阶级的社会,阶层化乃是一个“功能的”必要之物,所有的社会均需要这个体系,而正是这一需要促使阶层化体系的存在[5]。社会功能论认为弱者的产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社会大的结构、社会阶层、社会资源、先赋条件等影响下,社会必然会对社会上的人进行分层,而弱者由于资源条件的匮乏只能处于社会底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逐渐分层,社会阶层分化,资源等分配不均,导致弱者的出现,以及其被迫处于社会底层位置。那弱势群体实质上即是弱者集中化的体现,其是将社会中有着相似背景、共同目标的弱者通过某种方式凝聚在群体内部,通过社会、政府允许的方式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弱势群体的出现是各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阵痛。而社会工作者服务的过程就是将弱者联合凝聚起来,争取合理权益的过程。

社会工作者与弱者间的联系

社会工作者正是在社会冲突频发、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其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中的弱者和弱势群体,所提供的服务除了部分物质性服务外,也包含了人文关怀的人性化服务,其目的在与帮助受助者走出困境。服务理念由最初的宗教信仰、爱心、志愿奉献到后期的助人自助,专业方法由最初的资源链接到个案、小组、社区、行政四大专业的助人方法,在这过程中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医学、法学等各学科知识,丰富充实到社会工作理论当中,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加专业化、职业化服务。同时也为实务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促进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也使社会大众更加了解社会工作专业,了解这一助人性质的职业。故此,无论是从社会冲突论,还是从社会功能论角度看待“弱者”和“弱势群体”,社会工作者都不能被判定为弱者,而是为弱者服务的专业助人者。

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者的资源挖掘

专业价值观作指引。社会工作是一个需要情感投入的职业,它依靠自身对服务对象的关爱照护开展服务,如果没有这种“价值投入”和情感关切,就不可能有社会工作者积极的支持行动[6]。但这种情感投入远胜于于志愿者的爱心、无私奉献、有选择性服务,其是在“助人自助”价值观念的基础上,遵循尊重、平等、接纳、个别化、自决、保密等原则的助人活动。在助人过程中并非是要时刻与弱者达到同频共振的理性状态,而是在适当袒露、澄清、聚焦下使弱者对自身问题、原因、资源、障碍、改变目标有清晰明确的认知,并且愿意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走出困境,以实现自身更好地发展,实现“自助”的目的。在这一阶段,对社会工作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这对专业关系、情感介入、价值投入的要求较高。此外社会工作者也要时刻反思介入过程等,以实现专业化提升的要求。

专业方法来应用。专业的助人方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7]。社会工作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通用过程模式:接案、预估、制定并实施服务计划、评估、跟进、结案这系列性服务,使服务对象逐渐实现正向转变。在这过程中需要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专业方法,致力于通过人际互动、周围环境系统资源的倾斜达到弱者、弱势群体的增能。这种专业化的方法是社会工作区别于义工服务、基层工作、心理咨询、行政管理的明显特点。因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人群更加特殊、深化,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

专业理论作支撑。社会工作至目前为止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从最初的注重实务实践到对社会工作的助人过程、专业方法、价值原则、功能角色等进行理论思考。经历了从“调查”阶段到“理论归类”阶段的从无到繁荣的过程。专业理论的出现更好地解释个人行为与社会运行的作用机制;为个人行为背后的原因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并进行合理的理论解释,确定介入目标;为介入目标提供实务实践的技巧、方法以及模式等。

专业视角作切入。在处理某些问题时,社会工作观察问题的视角、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比其他职业的做法更有效,即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是就处理一定情境下的某些问题而言的[8]。从侧面说明视角为处理某种情境下的问题提供了依据。专业视角提供了社会工作者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宏观视角考察的是人与社会间的关系,尤其是个人行为与社会运行机制间的联系,结构功能主义、社会网络等;中观视角着重强调个人行为与社会过程某一方面进行专门解释如标签理论、社会撤离理论等,中观视角也对社会工作的通用过程、目的、方式方法等进行总结归纳,形成标准化的工作过程,如危机介入理论、任务中心模式等;实践视角也即是微观视角更加强调社会工作的具体技巧、操作方法,主要有会谈技巧、自我披露技巧等。

社会工作专业在疫情期间的具体应用

在专业情怀、专业方法、专业理论以及专业视角的支撑下,社会工作者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专业实践。在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提供服务依据。同时也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时刻把握与弱势群体的距离,关系过于亲密易导致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移情,对服务双方造成困扰,不利于服务的继续推进;关系过于疏离则社工无法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也就无法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达不到预期的服务成效。因此专业实践是整个介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专业实践主要包括对整个服务过程的合理安排,包括各项服务恰到好处的配合和提供[9]。

2020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这为社会工作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方向指引,也要求社会工作充分发挥专优势,在抗击疫情中为各类群体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文关怀[10]。在新冠肺炎疫发生期间,社会工作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着手发挥出社会工作专特有的优势。

在微观层面社会工作者通过线上线下的心理咨询、情绪辅导、资源链接、压力宣泄、转移焦点、心理支持等方式帮助弱者重拾生活信心,缓解其焦虑、烦躁、不安、忧伤、恐惧等负面情绪,尽量保持平和心态直面疫情。其中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五类人员:感染的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中的高风险人员、医务人员、社区普通居民以及社区工作人员。中观层面,社区是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主要平台和载体。社会工作者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以下作用: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联动,运用社区内外资源,配合社区做好联防联控,保证疫情态势的稳定;在与社区工作人员充分沟通协调下,利用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开展社区心理辅导类讲座以及卫生消毒小知识,在社区内部营造安全、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在与社区联动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社区内部的骨干、领袖人员,并尝试打造社区志愿服务团队,提升居民参与度,促进社区治理。

宏观层面,社会工作要积极开展社会工作政策和实务研究。一是提升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做政策和需求的上传下达者,将基层需求上传至各级政府,再将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下达至基层,保证信息有效传输;三是开展特殊人群的研究,考虑低保人员、残疾群体、老年群体的服务需求,满足他们生活物资和哀伤辅导的需求。

从社会工作者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次的介入,反映出了社会工作者在此次疫情抗击中的重要性和渗透性。在介入中,社会工作者仍需要秉持专业情怀,以专业视角入手,运用专业理论解释问题背后的原因,选择适合的专业方法进行专业实践,最终实现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目标。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最核心的地方在于它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念、科学艺术的工作方法和理性务实的服务风格[11]。

总结与反思

社会工作一门专业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专业有着其独特的专业优势,是任何一个专业无法替代的专业助人活动。虽然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起步稍晚,发展与西方国家比稍显滞后,专业体系也不健全。但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引入表明了政府、社会关注到社会工作专业的优势、理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社会工作专业能够与我国国情相磨合、适应,发展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与实践相契合的道路。

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实现自助。虽然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是在此次疫情服务中他们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专业作用,加大了社会工作专业在社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得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者获得了进一步的认同和赞扬。当前社会工作者在物质上匮乏,但是在精神层面是富足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关心,在“助人”的道路上成就颇丰,真正实现了“自助”的目的。这里不仅仅是弱势群体的“自助”,也是社会工作者的“自助”。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助人弱者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强者搭桥,弱者筑墙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角色理论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困境研究
弱者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向黑夜过渡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