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抗战时期新四军在安庆地区的斗争研究

2021-11-28郑肖辰

时代人物 2021年31期
关键词:皖江桐城安庆

郑肖辰

(中共安庆市委党校 安徽安庆 246000)

1931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是一部气吞山河、威镇寰宇的悲壮史诗。千百万仁人志士奋起抗战,流血牺牲,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诗篇。中国共产党受命于民族危亡之际,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力挽狂澜,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全面抗战时期,活跃在安庆周围的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驰骋于敌后战场,浴血奋战、奇袭日伪,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场。

力促岳西谈判,开地方国共合作先河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发表通电,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7月8日,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迫切陈词,不胜屏营待命。”[1]274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大局即将形成。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37年7月14日,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中共皖鄂特委书记何耀榜决定以红二十八军的名义主动倡议,以何耀榜为红二十八军代表与国民党“鄂豫皖督办公署”代表在岳西举行谈判。接到高敬亭致公署督办的信后,卫立煌[1]同意谈判,并于18日派出代表刘刚夫[2]抵达岳西县城。22日,停战谈判在岳西青天畈上青小学(今岳西县城汪氏宗祠)举行,共计6日,史称“岳西谈判”。谈判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岳西谈判的成功,大大地推动了鄂豫皖边区抗日形势的发展。历史给予这次谈判的评价是:“首开南方八省国共两党地方谈判成功的先河”。它比中央红军与国民党政府在1937年10月发表的联合声明还要早两个月,提前迈出了和平的脚步、完成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不久,红二十八军和鄂豫边红军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主任肖望东。下辖第七、八、九团和手枪团四个团,3100余人。[2]其后,四支队东进敌后,为抗战胜利立下不朽的历史功绩。

放手发动群众,发展人民抗日游击武装

新四军在安庆地区的斗争活动以皖南事变为分界,分为两个时期。1941年1月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第4支队和3支队五团的一部分,先后在安庆地区活动,打击日伪军,发展抗日武装力量;“皖南事变后,战斗在皖中地区的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和从皖南突围过来的部分小部队,组成了新四军第七师。”[3]198-199基于此,皖江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发展。

皖南事变前,1938年6月,新四军4支队在桐城、怀宁境内的合安路上,多次伏击日寇,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1940年7月,林维先率领新四军3支队五团三营抵达桐东,与桐东游击大队合编为三支队挺进团,并发展地方抗日游击队。皖南事变后,1941年3月,三支队挺进团改编为新四军七师挺进团,西进大别山,开展桐城、怀宁、潜山、舒城、岳西等地区的抗日游击活动。与此同时,叶树槐[3]在桐城徐河组织了游击大队,桐南、桐北、桐西游击队都有较大发展。1941年秋,桐城独立团[4]成立,“先后到安庆北郊的花山、蔡子湖和枞阳北边的大小缸窑,组织和扩大了人民抗日游击队”[4]199。1942年2月,新四军七师挺进团与桐城独立团合编为新四军七师五十八团。1943年春,在五十八团的基础上,新四军七师沿江支队成立,林维先为支队长,下辖7个大队,统辖2个大队,1500多人,枪800余支。到1943年12月,沿江支队已发展到3个团、3个大队,武装力量进一步扩大。

在新四军沿江支队的协助下,中共沿江地委极其领导下的各县县委深入发动群众,广泛组织游击队,在安庆四周、大江南北打游击。新四军七师由最初的2000多人发展到30000多人,民兵游击队发展到了150000多人。活跃在安庆地区的沿江支队和各县委领导的游击队对安庆的日伪军形成了包围圈,迫使他们不得不困守城镇。

打伏击反扫荡、拔据点惩汉奸,重创日伪军

1938年6月中旬,国民党二十军弃守安庆,新四军4支队九团率部队在安合路两侧桐城、怀宁境内与日伪进行了大小数十次战斗。比如在1938年6月上旬的大关[5]伏击战中,前后仅十分钟的激战中,新四军共毙伤日军20余人。“这次战斗是新四军4支队在安合公路沿线进行的一系列伏击战的第一仗,而且首战告捷,它锻炼和考验了新四军这支年轻的部队,鼓舞了敌后人民的抗战信心和斗志。”[5]272在桐南棋盘岭伏击战第一战中,新四军将士“毙俘敌77人,炸毁汽车50多辆,缴获步枪30多支,子弹千余发及大批军需物资”[6]。与此同时,还消灭了洪家铺一带的几个“维持会”,给疯狂进犯的日军以迎头痛击,也给安庆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以极大的鼓舞。

为了开辟抗日根据地,安庆地区的新四军和游击队选择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先后拔掉桐东老牛铺、孙家畈据点,贵池下清溪馍头山小窑煤日军据点,给日伪以沉重打击。在桐东,有一位闻名遐迩的“飞将军”黄彬[6],从1939年5月起,他带领抗日武装多次奇袭鬼子据点,痛击日寇和伪军,使得日伪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心惊胆战。

在反扫荡中,新四军和游击队多次歼灭日伪军。特别是针对在1943年春夏之交日军116师团对皖江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清乡和扫荡中,新四军七师各部队一面与敌周旋,一面趁敌后方空虚积极展开战斗,使敌首尾难顾。近在第一次的“反扫荡”中,我军就毙伤日伪军500余人。

协助开辟皖江抗日根据地,为新四军转入战略反攻创造条件

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全国范围内共创建了19块较大的抗日根据地(后期称“解放区”)。其中,皖江抗日根据地就是这19块根据地之一。皖江抗日根据地,包括安徽境内大江南北,东起江浦,西至宿松,南起黄山,北到巢湖,其中安庆地区的怀宁、桐城、潜山、贵池、东流、至德、望江等县,都是皖江抗日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在创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活跃在安庆地区的新四军和游击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付出了重大的牺牲。桐城县委书记鲁生、新四军沿江支队参谋长胡继亭等同志,都在保卫和巩固根据地的过程中牺牲了。1941年2月8日清晨,日寇集结重兵围剿陈瑶湖(位于枞阳县境内),鲁生指挥游击队投入战斗,在撤离过程中不幸遭遇日军,被流弹击中腹部后被敌人抓获,最后壮烈牺牲,牺牲时,鲁生年仅26岁[7]47。

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直接将新四军军部与淮南的二师、皖江的七师和鄂豫皖边区的五师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大江南北的几块抗日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对孤立、重创日伪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新四军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弘的史诗。”[8]在全党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之下,我们回顾新四军在安庆地区的抗日斗争,深深缅怀那些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巨大牺牲、立下不朽功勋的革命将士们,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9],为我党新的赶考之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释

[1]时任鄂豫皖督办。

[2]卫立煌身边的高级参谋。

[3]叶树槐(1904-1973)又名茂槐,桐城县陶冲乡人。民国27年(1938)春,任桐城县抗日人民自卫军一大队三中队队长。

[4]由桐怀潜各县游击队组成,团长傅绍甫,政委林立。

[5]大关,古名北峡关,是桐城县的北大门。这里两山相夹,地势险峻,是兵家设伏的理想之地。

[6]黄彬,原名黄桂元,枞阳县人。1938年抗大毕业后在新四军4支队工作,任桐城县武装部长兼桐东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

猜你喜欢

皖江桐城安庆
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简介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鱼殇
论“桐城歌谣文化带”的形成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安徽桐城六尺巷
60亿!皖江金租巨额融资
德奥新在安庆建表面处理工业园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
激荡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