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法典的人格权立法创新发展分析
2021-11-28钟泽
钟泽
(南充市高坪区人民法院,四川 南充 637000)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体现了我国现代法治以人为本的价值,其确立的各项制度构成了现代公民权利的源泉,不仅包括现实社会的公民人权的保护,还将法治精神、思维、方法渗透至互联网领域,其中涉及人格权、信息权等内容更是将公民人格权、信息权上升至法律保护高度,切实维护公众在现实及网络社会中的民事权利。
一、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立法体例的创新
纵观德国、瑞士等国的民法典,均未将人格权作为独立的一编置于民法典分则之内。我国民法典编撰之初,的确有学者对应将人格权规定在总则编或是分则中这一问题产生分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在于对人格权与其他民事权利最本质的区别加以辨析。虽然人格权属于民事权利的范畴,但是人格权与物权、债权等其他民事权利的客体上有较大的差异性,即其客体并非为特定的民事利益,而是人的人格利益及其所包含的全部要素,诸如生命利益、健康利益等[1]。因此,我国民法典将人格利益所涉及的诸多要素确定为具体的人格权,并与其他民事权利并列归于民事权利体系内。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立法体例体在我国对人格权权利性质界定上的创新。
二、我国民法典人格权权利的创新
我国民法典人格权权利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格权利体系的创新、人格权利类型的创新与人格权利内容的创新。
其一,我国民法典人格权权利体系的创新。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编基本确定了以抽象人格权及具体人格权构成的人格权权利体系。而抽象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在该体系内则具有相互渗透的关系。例如个人信息权是民法典人格权编规定的具体人格权权利,如果不法分子在网上披露他人的隐私信息,不仅侵害了他人具体的个人信息权、个人隐私权,这种行为在本质上也侵害了他人的自我决定权,而后者正是抽象人格权权利整体框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综合来看,我国民法典人格权权利体系正是对传统民法“重物轻人”的有效补充,并且以人格尊严的维护为首要价值。
其二,我国民法典人格权权利类型的创新。我国民法典人格权权利类型是基于上述的体系所细化而成的,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囊括了所有应当规定的人格权。正如部分公众评论“民法典内人格权编涉及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格利益”。民法典人格权编中甚至对声音权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凸显出我国民法典人格权权利类型的广泛性与全面性。
其三,我国民法典人格权权利内容的创新。之所以称我国民法典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法典,是因为其人格权编所规定的权利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民法典》人格权编格外注重对网络延伸出的民事权利的保护,竭力遏制个人信息网络侵权行为,对净化网络环境、促进互联网领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及移动终端的普及的确方便了信息的传播,但也改变了公众的网络生活方式,将个人信息安全置于复杂、多变的风险环境之中。《民法典》人格权编吸纳了民法总则中有关个人信息权的规定,形成对个人信息权全面、完善的民法保护网络,是民法现代化发展的标志。
三、我国民法典人格权行使规则的创新
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编基于不同的情形详细规定了人格权的行使规则。不仅如此,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编并非单纯列举了消极使用人格权的行为,也规定了人格权的积极行使方式。例如在肖像权的相关规定中,确定了能够通过合同等形式公开使用肖像权的规则。
四、我国民法典人格权保护方式的创新
民法典人格权编首次将人格请求权作为人格权的保护方法做出了规定。以民法典人格权编对于个人信息全的保护规定为例,这些规定使个人信息网络侵权司法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3]。正如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所述:“民法典实施后,人格权将成为网络人格权保护最重要的请求权基础”。
结束语: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具有时代性及先进性,彰显了一切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立法宗旨。其分则中的人格权编更是在立法体例、人格权性质、人格权体系等八大方面实现了立法创新,将法治精神、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渗透至人格尊严的保护中。为此,检察及司法机关应进一步加强对民法典中人格权编相关制度、规定的学习,推进民法典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