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原生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路径研究
2021-11-28冯丹藜指导老师汪爱平
冯丹藜 指导老师:汪爱平
(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一、云舍特色村寨发展背景
贵州铜仁市江口县云舍土家民俗村位于风景如画的太平河畔,距离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12公里,紧邻江口县城 ,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居民531户,总人口近2000人,其中98%为杨姓土家族,有中国土家第一村之称。2002年,云舍被纳入国家旅游局和贵州省旅游局帮扶点;2004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定为全省乡村游示范点;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7年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2015年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至今,云舍村已获得了乡村旅游先进村、民族团结先进集体”、中国最美村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等荣誉称号。云舍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村落名称之一,寓意为“云中房舍,神仙居住的地方”。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土家儿女始终保持着自己古老的民族文化习俗,成为土家族千年历史文化的再现,被称为“中国土家第一村”。这里齐集了古寨幽韵、湿地风光、花海田园、农趣体验、休闲度假、禅修养生的特点,融合了山川溪瀑、洞穴峡谷、历史文化、民族风情。
二、少数民族原生文化与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必须做好精准设计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城乡关系、城乡融合进行充分考虑,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妥善处理云舍在与铜仁、贵州、中国等各地旅游目的地的关系;深化供给侧改革,把好旅游产品质量关,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摸索云舍的民族文化兴盛之路,突出云舍的本来色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即走善治之路,发挥政府、社会自组织、云舍村民的共同作用,形成少数民族原生文化与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的合力。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必须做好脱贫攻坚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要发挥好少数民族原生文化的现代作用,保护和继承原生文化,必须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不断促进少数民族区域的经济发展。在脱贫攻坚时期,云舍当地政府以政治驱动的模式带领少数民族区域不断脱贫致富,其主要方式包括政治动员、基础设施建设、精准实施扶贫政策、精准培育发展产业。通过系列活动,一支活跃在云舍少数民族区域的脱贫攻坚队伍,带领土家族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健全的水、路、电、网、邮等基础设施,在扶贫政策和培育产业的帮助下,云舍实现脱贫。下一步要特别注意后扶贫时代的民政资金的兜底作用,减少因灾、因病等致贫因素,逐渐实现村民的共同富裕。
(三)打好人才之战
在脱贫攻坚之后,我们面临的是乡村振兴计划,从目前少数民族区域来看,由于空心化少数民族村镇越来越多,一方面并不利于少数民族原生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少数民族区域发展相关产业。在脱贫攻坚之后,必须围绕乡村振兴计划,针对少数民族原生态目前的人口状况、经济基础等,不断以旅游文化、特色农产品等为突破口,提振乡村经济,营造良好的引人、育人和留人环境,加强对人才的重视程度。通过政府主导开设相关培训课程,扶持一支本土专业的民族文化创新队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人才,核心是人才,因而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就是开发乡村人力资源。云舍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打好人才战。
(四)拓展思路,丰富路径
首先,可以考虑“少数民族原生文化+乡村旅游”,突出云舍地域特色文化旅游,以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云舍深厚的文化作为基础,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打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的新结合点,突出独特的民风民俗,将民族文化内涵融入独特的旅游产品中去。其次,可以考虑“少数民族原生文化+文化民俗产品”,充分利用土家族独特的技艺创造文化产品形态,开发乡村民俗旅游产品;可以考虑建立土家族民风民俗主题博物馆,如木艺博物馆、土家农耕展览馆、地下暗河演示馆等;可以考虑打造土家文化舞台,表演土家民间歌舞,参照《印象·刘三姐》等成熟项目的经验,使游客在参与中体会土家民风民俗和文化气息;可以结合土家造纸等传统艺术,建设集制作、培训、表演、销售、体验于一体的主题民间艺术作坊。再次,可以使用“少数民族文化创意+农业”的方式,使用真人利用真实农具进行传统农艺展示,销售农家产品,允许游客参与农事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在展示土家农耕文明的同时,提高游客的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