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师范院校就业指导的路径分析
2021-11-28付丽颖
吴 晗 张 宇 付丽颖
(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随着高校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加剧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压力,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然而根据调查师范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存在专业技能不高、工匠精神匮乏等问题。剖析原因一方面与学生实践能力匮乏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师范院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有关。因此,在新时代环境下师范院校必须不断优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以此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一、新时代师范院校就业指导的新要求新特点
就业指导是培养师范院校毕业生工匠精神、提升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手段。基于日益复杂的就业市场环境,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师范来源渠道多元化对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带来巨大冲击。面对高标准的就业市场要求,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呈现新要求、新特点:1.基于用人单位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新要求迫切要求就业指导不断外延就业指导内容。长期以来师范院校就业指导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就业技能方面的辅导,例如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优化就业渠道等等。但是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素养要求的提升,需要高校开展关于工匠精神方面的教育指导,以此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2.就业指导要紧密结合就业市场、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基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师范院校就业指导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主动调整技能培训体系,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3.新时代赋予高校就业指导教学要打造金课。长期以来高校就业指导水课现象比较突出,基于“双一流”高校建设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必须要构建金课,通过金课增强高校就业指导教学质量。当然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高校就业指导要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新时代师范院校优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原因
在“双一流”高校建设环境下,应用型师范院校学生就业率得到较大提升,例如唐山师范学院2019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4.68%。但是根据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缺乏吃苦耐劳、专业技能不精以及工匠精神匮乏等问题。因此为解决师范院校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师范院校必须要结合社会对高校学生的技能要求,不断调整就业指导工作,打造出适合具有区域特色的就业指导体系,以此为区域经济提供专业人才。
(一)优化就业指导工作是构建“双一流”高校的重要内容
构建“双一流”高校目标必须要突出教育的实效性,突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就业率是高校综合实力的体现、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随着社会对师范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不断提升,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高校通过优化就业指导工作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优化就业指导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基于新时代发展,在“双创”环境下,社会对师范院校学生的要求不仅需具备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地操作实践技能,还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互帮互助的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但是目前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虽然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但是其在吃苦耐劳工匠精神方面比较匮乏,尤其是缺乏岗位热爱感。因此立足于学生毕业能力现状及时调整就业指导体系可以有效弥补就业指导缺陷,重塑大学生的“三观”意识。例如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将疫情防控的相关知识融入就业指导中,可以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让学生认识到“唯有认真学习、增强专业技能,才能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建功立业。”
(三)优化就业指导是增强就业指导实效性,创新就业指导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就业指导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与政治性,长期以来示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方式较为单一。例如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以课堂授课的模式或者发布就业信息的单一方式开展[1],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指导没有任何意义。而优化就业指导则可以有效丰富就业指导方式,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时性与政策性。例如在就业指导中通过融入最新的时事政治内容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当前社会行业发展新趋势,增强自身学习的动力,提升就业能力。
三、新时代师范院校优化就业指导的具体路径
基于新时代师范院校就业指导的新要求,面对师范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所存在的问题,师范院校必须要紧随行业就业情况,优化就业指导工作,依托校企合作等方式,构建新时代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结合实践调查优化就业指导必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转变思想认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时代赋予师范院校一些新的特点,要求师范院校就业指导要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围绕企业需求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教师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主体,因此高校要结合新时代新特点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师范院校要转变思想认知,让教师意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开展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高校管理者要统一认知,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例如高校要制定完善的就业指导的政策制度;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互融师资队伍。长期以来就业指导教师与专业教师存在“术业有专攻”的瓶颈,所以师范院校要及时调整师资队伍建设策略,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例如师范院校要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就业指导教师深入到其他高校学习其教学经验,提升教学的质量;最后坚持就业跟踪反馈,建立基层就业校友数据库及微信交流平台,与基层就业毕业生保持全线联系,安排专业导师为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提供有效专业支持,通过基层党支部为学生提供长期职业帮扶。
(二)丰富就业指导教学内容,突出创新意识培养
基于新时代发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就业指导教学内容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尤其是职业素养的教育。因此师范院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教学中:一是要丰富教学内容。社会对师范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师范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水课”问题较为突出,因此高校要打造就业指导金课。最重要的是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要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特点。例如基于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京津冀区域,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上要主要围绕相关产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比如在数学专业就业指导教学中,需要将数学专业的知识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相结合,寻求二者的结合点;二是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围绕学生的学情构建差异化的教学内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专业能力也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必须要围绕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构建差异化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要围绕不同年级的学生为其制定主题式的教学体系。
(三)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就业指导体系
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就业指导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在就业指导教学中必须要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通过校内工场、校外实习岗位等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供平台:一是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构建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例如针对用人单位反馈的高校学生职业素养不足的问题,高校要积极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让学生边学习边操作的方式提升其就业能力。再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高校可以通过构建校内试讲课堂的方式,锻炼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二是要加强实习锻炼。实习锻炼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新时代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考核由单一的专业技能向综合素养转型。例如根据调查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选拔更加倾向于其德育,因此在就业指导教学中师范院校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到企业中参加实践锻炼。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当地的教育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资源。例如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学生通过社会锻炼可以了解相关行业岗位的标准,检验自己的专业技能,以此促使自己不断增强就业能力[2]。
(四)丰富教学手段,创新就业指导教学方式
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必须要落实到教学中,师范院校要构建多元而开放的教学模式,将多种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例如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法、网络课程答疑、参观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另外师范院校也要不断优化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例如在就业指导中,教师要引入微课等方式,以此增强学生参与就业指导教学的积极性。新时代大学生热衷于网络,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离不开的重要工具,因此师范院校在就业指导中必须要发挥多媒体载体的优势,通过多媒体载体向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帮扶教育。例如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导致学生线上学习的现实考虑,高校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为学生构建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教育,实现“一对一”的就业帮扶体系,让学生在接受就业指导教育知识的同时,接受以此“三观”意识的教育;与此同时师范院校也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针对就业指导与专业脱节的问题,师范院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就业岗位等编写就业专业课程教材,在教材中融入职业元素,以此达到育人的目的,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总之,在新经济视域下,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师范院校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日益复杂的就业形势,师范院校要结合新时代新特点,不断调整就业指导课程,以此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