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享式教学理念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1-11-28于本凤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于本凤(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在当前国际中文教育形势和汉语国际推广任务的双重影响之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的学历背景和基本教学技能之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还要具有发自内心的强烈的从业热情,全身心致力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在汉语国际推广任务的驱动下,逐步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能力,成为国际中文教育战线上的主力军。另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在进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海外适应能力。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海外适应能力的工作已经提上日程,我们应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怎样更大程度地发挥目前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有效性,在课程教学模式上进行优化升级,给学生提供更多跨文化交流的机会,通过课堂教学体验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达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和语言教学中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目的。
分享式教学理念是北京师范大学任景业老师于2012年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分享”是这个理念的核心词。他提出人的基本思考单元是“问题—思考—分享”[1]。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是指从提出问题开始,通过适当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并最终通过分享交流的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计划的专业核心课,是一门必修训练课程。通过此课程,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方法,认识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重要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实现有效交流,获得跨文化交际体验,具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汉文化传播能力,训练学生应用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积累课堂管理经验、培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下一步专业实习打下良好基础。借鉴优秀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流经验,在教学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将分享式教学理念引入到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形成分享式教学模式。
一、分享式教学的界定和基本特征
(一)分享式教学的界定
分享式教学是关注人的天性、人的思维方式的一种理念。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共享,在学习过程过程中分享知识,分享交流过程中的乐趣和权利,与学习伙伴共同进步、共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和智慧。它的内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性设置问题,让学生明确分享内容,通过主动思考,选择互学模式,在展示互动中进行交流,从而达到反思和进步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分享式教学具备几个突出特征
1.主动性
分享式教学把学生作为活动中心,立足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不但主动探索和发现、亲身体验与实践,而且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主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分享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交际性
分享式教学是以学生主体的交际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它特别注重让学生参与交际活动,在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总结,强调在交际活动中让学生去感知、去理解、去体验、去概括,并通过参与、描述、解释和比较的方式互相启发和互相交流,在交际中分享学习伙伴的思考与智慧,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有效交际。
3.共享性
分享式教学努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设计教学环节,作为组织者维持教学秩序,作为咨询者答疑解惑,作为引导者引领教学导向,作为训练者强化教学效果,作为促进者激励学习状态,作为参与者推进学习进度。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主人是学生,他们可以利用明辨性思维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努力构建互相探讨、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共享知识体系。
4.反思性
在分享式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合作与分享。教师在与学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反思教学效果的成效性,优化教学效果;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分享中受到思维上的启发,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明辨性思维能力。在分享式课堂氛围中,学生通过表现自我和自我反思,进行个性化学习和共享性学习。学生在分享式教学中探索反思性学习,发挥了强大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感悟和反思,在反思中升华了自身的学习体验,达到学习进步的效果。
二、基于分享式教学理念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分享式教学的基本教学理念
要把分享式教学落实到“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中,其基本教学理念有以下几方面:
1.分享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有难有易,学生能学会的知识内容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能教懂的知识重点要让学生互教互学,把课堂教学内容按照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进一步分化、分解给每一位学生。
2.分享学习乐趣。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分享话题、鼓励性综合评价和成功体验分享等教学设计方案,利用讨论、演讲、案例分析、小组任务、角色扮演、观察采访等教学方法来激发、调动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分享学习体验。在课堂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在求知和活动中体验学习乐趣,对理论和观点进行明辨性思考,寻求问题的不同答案。教师应当充分感受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分享学习伙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课堂展示、情景模拟、教学游戏、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在愉快和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中增强自信心,强化学生的目标取向,提高学习自主性,获得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同伴的经验与感受、思考与智慧。
5.分享学习时空。学习时空可以分为两个维度:教师维度和学生维度。一是教师把足够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和合作;二是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主体,跨越空间地域的局限,通过文化体验、文化考察、文化概括和文化实践,了解不同国别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建构“设置分享话题—明确分享内容—选择互学模式—展示分享互动—反思升华进步”的课堂教学模式
1.设置分享话题时教师可根据不同主题和教学内容,整合多种分享方式,设计适合的分享模式,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进入最好的预分享模式。例如,设置“跨文化交际经历”分享话题时,在启发学生思考之前,让他们讨论跨文化交际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带来的最大收获和挑战;又如,设置“交际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享话题时,举例说明本国或异国文化如何影响日常行为,以及影响交际行为的因素有哪些等,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准备分享内容。
2.明确分享内容存在着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的不同。根据分享内容的难易度和侧重点来选择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遵循挑战性与支持性的平衡原则在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之间达到平衡,达到分享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例如,在“交际行为的价值观”分享内容中,让学生举例说明价值观对交际行为的影响,并设计调查问卷来调查中国人和外国人五种重要的价值观,再利用先进的软件分析技术归纳和比较不同文化的人最看重的价值观。
3.在选择互学模式过程中,教师要对个性化学习方式与合作式学习方式予以重点关注,充分考虑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化特点。对于那些没有跨文化实践经历的学生,教师要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启发和引导。例如,在“跨文化人际交往”互学模式中,让没有出国经历的学生作为调研员采访有出国经历的志愿者同学,了解他们在国外期间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公共交往方面遇到最大的挑战和感到最尴尬和困惑的情况。
4.在学生互学基础上,让全班同学人人得到分享的机会。准备分享时要保证个人与小组成员有共同参与的机会,在全体同学经历“话题—内容—互学—分享—反思”的过程中突出体现个人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性。例如,在“跨文化休克”分享过程中,让每位学生说出自己认为哪些“跨文化休克”的应对策略更有效,如果自己陷入“返乡休克”状态,自己能做出的应对策略是什么,等等。
5.反思包括师生共同反思掌握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等。个人总结、小组总结和教师的感受与收获,是体现教学相长的过程。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重点、难点和争议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进一步强化追问和适当点拨,引发学生展开对这些问题的广泛争论,使学生在动态的分享和创新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反思、反馈、成长和发展。例如,在“跨文化适应”分享后,根据有出国经历的志愿者教师在国外的文化适应问题及适应策略,了解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的文化适应特点及其与汉语学习的关系,反思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帮助来华留学生进入学习适应的最佳状态,等等。
(三)建立分享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分享式课堂教学评价既要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分享式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评价本身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手段。因此,探讨分享式教学评价标准,也是构建分享式教学活动体系的重要内容。
评价一节课上得是否成功,不仅要看教师是否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更要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是否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2]。所以,教学评价从重视学习内容和结果的评价转变为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从重视知识的传播和吸收的评价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评价,其目的是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明辨性思维能力等,让分享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得以优势化发展。
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督导听课、同行评课和学生反馈等方面来判断;对学生分享式课堂满意度的评价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明确学生在分享式教学模式下的受益点及可提升空间,进一步完善分享式课堂教学模式。另外,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也是教学评价的一部分,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综合表现,通过对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小组活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整体性综合评价。
(四)实施分享式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选择性设置学生间可以相互交流的分享话题
“跨文化交际”课程涉及的主题内容种类广泛、教学内容复杂多样,不是所有的主题和内容都适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分享,教师作为促进者,必须选取能够激发所有学生学习兴趣的分享话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具体实践的过程,也是经验分享的过程,真正体会学习来源于经验的感受,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达到最大程度的共享学习状态。
2.充分体现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分享式教学模式倡导独立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齐头并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小组成员的独立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汇集每位成员各自的分享,形成学习内容和学习能力的优势互补,充分体现独立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保证独立分享展示和小组分享展示的自由性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语言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跨文化交际经历的差异性,让学生自由选择,分别进行独立分享展示和小组分享展示[3]。例如,有去过韩国、泰国、布隆迪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组成分享小组进行展示,他们从不同侧面分享同一主体文化下的跨文化交际经历;而去过柬埔寨、斯里兰卡、菲律宾、塞尔维亚的同学各自成一组,进行独立分享展示,进行不同主体文化下的跨文化交际经历分享。
三、基于分享式教学理念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建议
(一)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参与度
教学环节的设计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来说至关重要。通过设置分享话题,明确分享的具体内容,从而选择互学模式,促进展示分享互动,最终达到反思升华进步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激发学生课前积极准备、课中全面分享、课后反思进步,大大提高了分享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课前、课中及课后的参与度。
(二)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促进分享式教学的实施
受国际大环境和网络资源的影响,单一的线下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跨文化交际领域涉及的具体案例都可以在网络资源中找到,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线上教学内容,通过MOOC、SPOC 等手段进行线上教学,为分享式教学提供创新教学模式。
(三)支持鼓励式教育方式,启发学生的点滴分享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而言,在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之前每位学生不一定都有跨文化交际经历,所以在分享式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经历空白”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方式进行情景设置,让学生尽快进入设定角色,触类旁通,分享跨文化交际场景下的点滴感受,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基于分享式教学理念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分享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将分享式教学理论与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相结合,运用于课程改革实践中。同时,根据分享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基本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困惑等问题,不断创新分享式教育理念,丰富和完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育方式等实践教学经验。特别是在设置分享话题、明确分享内容、选择互学模式、展示分享互动、反思升华进步等方面,努力形成符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际的教学改革特色,为进一步搞好分享式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