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中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路径探究
2021-11-28周方遒文馨悦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周方遒 文馨悦(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1]千百年来,爱国主义一直是把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它鼓舞和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努力实现民族复兴。2020年初,暴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用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打赢了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了抗击新冠疫情的重大战略成果。在这一过程中,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再一次呈现出强大的功能和磅礴的力量,成为“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界诠释着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效率,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成为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困难、取得新的更大胜利的精神力量。
一、疫情防控中爱国主义精神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国家诋毁中国抗疫成绩
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抗疫成绩,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责任和担当。然而,一些西方国家的不良媒体蓄意生事、颠倒黑白,无中生有地黑化中国,妄图将此次新冠肺炎病毒的源头强加于中国,甚至将新冠病毒称之为“中国病毒”,说是由于中国的医疗体制千疮百孔才导致疫情大规模爆发,还把用于大规模集中救治的方舱医院说成是集中营,把中国付出巨大代价进行的武汉封城渲染成国家专制。西方媒体别有用心的污蔑性报道,导致一些西方民众曲解中国,一些留学生滋生了对国内抗击疫情相关措施的不理解,降低了对我国战胜疫情的信心,更影响了国家信誉。
(二)个别官员不作为影响政府公信力
在疫情防控中,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再次得到高度体现。但不可否认,抗疫初期也存在着一些政府官员敷衍塞责、弄虚作假、阳奉阴违,不担当、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情况,如严重失职的唐志红、严重违反工作纪律的陈春根等人、瞒报疫情防控信息的黄世干、以权谋私的湖北省红十字会相关人员,等等。这些“典型案例”暴露出了一些官员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敷衍拖沓的工作作风,他们失德、失职的行为败坏了党风和政风,给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三)网络不实信息干扰公众认知
随着互联网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成为大众了解资讯、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期,“在家就是做贡献”,网络成为人们与外界沟通、发声的重要媒介。然而,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快捷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一些不实信息甚至是虚假信息鱼龙混珠,导致一些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尤其是一些欧美国家为实现其遏制中国发展的阴谋和意识形态渗透的企图,利用互联网大肆传播关于疫情的不实报道,从疫情初期的“病原论”、疫情中期的“瞒报论”,到后疫情时期另有所图的“援助论”[2],不断栽赃和“甩锅”中国,混淆视听,极大地干扰了社会公众对疫情的正确认知,导致一些人对新冠疫情的产生,以及国家的防控防治措施形成误解和质疑。
二、疫情防控中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
(一)凝聚精神力量
在新冠疫情的防控斗争中,从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到逐级贯彻落实,从前线的英勇抗疫到后方的物质支援,处处都折射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大疫当前,14 亿中国人民高扬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疫斗争中。84 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身先士卒,奔赴武汉抗击疫情;73 岁的李兰娟院士亲赴疫情一线防治防控,献计献策;无数医护人员、警务人员坚守岗位;大量群众自发开展志愿服务、捐赠财物,所有的这些都诠释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最真挚、最质朴的赤子之心。每个中国人在重大疫情面前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积极进取,都诠释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3]
(二)汇聚物质保障
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抗击新冠疫情是一场经济、医疗、物资、交通等诸多方面相互配合的大战役,不仅需要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更需要强大物质力量做保障。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感召下,全国上下一盘棋,来自全国各地的精兵强将、爱心物资源源不断地发往湖北武汉等疫情地区,一颗颗赤诚的爱国之心转化为丰厚的物质力量,为疫情防控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确保了疫情地区生活秩序的平稳运行,体现了中华儿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诚同心。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物化为物质力量,保障了疫情期间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积攒抗疫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4]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再一次凝心聚力,引领中国人民共克时艰、砥砺前行。在疫情的预警、药物的研发与对感染者的诊治过程中,中国的医疗人员和科学家们临危不惧、主动请战,展现了高尚的职业素养。无所畏惧的“吹哨人”、白衣执甲的医务工作者、率先公布基因序列的科学家们,他们逆行疫区、勇担重任,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对人类的责任与担当,为最终战胜新冠疫情积攒了充足的能量。他们的付出,使中国的防疫工作举世瞩目,同时为世界的抗疫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疫情防控中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路径
(一)凝聚强大的“防控”合力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强大的社会“防控”合力,更能够进一步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光荣传统,蕴含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内核,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它都引领着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同向同行、共克时艰。当新冠疫情肆虐来袭之时,全国上下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的号召,坚决贯彻执行疫情防控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及时控制住了疫情蔓延的势头,用时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打赢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阶段性胜利。抗疫实践充分证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无论是保卫国家安全、人民安全的军人战士,还是白衣执甲、驰援武汉的白衣战士,或是深入基层的社区工作者、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抑或是宅在家中减少外出的人民群众,每一个中国人皆是战士,都在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疫情防控斗争中,形成了全国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强大社会合力,构筑起了最严密的防控体系,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强大社会合力。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把所有的中国人凝聚在一起,汇聚成打赢这场疫情防控保卫战、总体战、阻击战的磅礴伟力。
(二)发挥高校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渠道。根据教育部颁发的《疫情防控进思政课教学建议》的要求,高校思政课要结合抗击新冠疫情的实践,从不同视角展现抗疫中的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抗疫一线的时代新人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担当精神,以及不畏艰险、奋不顾身的勇敢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5]大学生是新时代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群体,在思政课堂上弘扬抗疫斗争中的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能够更直观、更深入地发挥思政课作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因此,思政课要着重讲述抗疫斗争中的“中国故事”,如用生命守护生命的白衣战士,日夜坚守抗疫一线的干部职工,挺身而出的青年先锋,默默无闻的志愿工作者,等等,用身边的英雄事迹和榜样人物诠释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以最纯真、最质朴的爱国主义实例,开展有温度、有厚度、有深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要鼓励大学生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报国之志,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爱国主义精神。要鼓励和提倡本校、本院、本班同学参加属地志愿服务,如进行防疫宣传、参与体温检测、信息咨询、消杀防控、便民运输等志愿活动,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诠释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怀,用青春的力量弘扬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营造良好的网络精神环境
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要依托有效的载体。随着移动互联网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平台,使之成为宣传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用真实生动的抗疫事迹,宣传抗疫过程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抗疫之初,来自全国各省市的340 多支医疗队、4 万多名医护人员勠力同心,及时控制住疫情蔓延的势头,体现了高尚的共克时艰精神;“火神山”“雷神山”灯光昼夜不息,快速建成的方舱医院实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其中国速度、中国效率彰显了崇高的艰苦奋斗精神;第一时间发布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并及时分享,体现了真诚的合作精神;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伟大的促进全人类健康的精神境界。通过这些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全方位展示,营造积极的网络爱国主义精神环境,为战胜疫情提供广泛的社会心理支持。另一方面,要主动、及时占领网络阵地,从“理”和“实”两个方面抨击西方国家肆意抹黑中国的谣言。“理”是指要及时宣传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战略部署,“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宣传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以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决抵制个别西方国家的恶意造谣和诬陷;“实”是指要“深入报道疫情防控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推送抗疫一线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宣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大爱精神,增强全民抗疫必胜的信心和决心,让网络成为人民和国家之间息息相关的纽带,打造网络爱国主义精神的良好环境氛围。
(四)传播和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6]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时刻诠释着中国人民的众志成城、举国同心、共克时艰的抗疫精神,所有的中华儿女都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虽然疫情的肆虐使湖北大地骤然暗淡,但“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等色彩,使爱国主义旗帜更加光鲜明艳。爱国主义精神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指引着中华民族勠力同心,浴火重生。伟大抗疫精神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要积极传播和弘扬“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维护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传播和弘扬“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构筑疫情防控的强大社会合力;传播和弘扬“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不惧任何困难和压力;传播和弘扬“尊重科学”的抗疫精神,为战胜疫情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传播和弘扬“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五)构建积极的社会心理氛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的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构建积极的社会心理氛围,能够使社会成员理性认识新冠疫情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困难,缓解由于疫情而产生的恐惧、盲从、抑郁等消极心理,更是为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一定时期的社会心理具有较强的从众性、延展性、交互性等特点,对疫情信息的高度关注和快速传播,以及由疫情而产生的消极心态,容易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干扰社会公众的防疫心理。因此,应统筹利用好一切社会传播资源,传播抗疫中典型的爱国主义事迹,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构建积极的社会心理氛围,增强全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例如,可以让广大社区党员、干部自觉担任本社区成员的心理健康顾问,发挥社区防疫抗疫的积极作用;利用社区宣传板、LED 屏等信息平台,致敬“最美逆行者”,热情讴歌战疫英雄,开展基层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工作;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文化宣传,塑造和丰富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世界,铸就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心理防线。通过积极优化社会公众的心理环境,发挥积极社会心理氛围的波及效应,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的社会成员心中落地生根。此外,还要尤其关注和培养青少年的积极健康心理,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使之成为青少年社会心理培育的主旋律,并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认同和信仰支撑,以期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新时代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