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党课:碎片化情境下党史学习教育新形式
2021-11-28周良发
周良发
(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 232001)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1]。这指示我们,党史学习教育必须结合时代特征、社会发展状况和党员干部信息接收习惯有序、有效推进。伴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渗入,碎片化信息传播日渐影响触屏时代人们的信息接收和阅读习惯,推动人类社会步入无人不“微”的时代。事实上,碎微化传播方式不仅培养与固化人们的信息接收和阅读习惯,还试图消解与重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政治认同[2]。党政宣传教育部门要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应正视碎微化传播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推动学习教育方式方法与时俱进。
党课作为党内集中教育的方式之一,是我们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提升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随着碎片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党课也要紧跟时代不断创新,通过对内容、形式、载体、方法等进行碎微化处理,打造顺应时代特征和信息传播特点的“微党课”,激发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国史、感悟初心使命的动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提质增效。本文尝试从建立微平台、设置微议题、强化微传播、塑造微生态、注重微互动等方面入手,着力构建契合党员干部思维方式和信息接收习惯的微党课,为新形势下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提供若干有益借鉴。
一、碎片化情境下微党课构建的逻辑前提
“碎片化”并不是新鲜事物,它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流派,后来被引入传播学领域,意指“受众的分化”[3]。近年来,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升级换代,以交互性和个性化为表征的自媒体推动信息传播步入大众化,碎片化作为一种信息接收和阅读习惯乃至生活方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受到关注并引发探讨的。碎片化时代的信息传播注重点滴渗透、强调耳濡目染、追求积少成多,致使以长篇大论和灌输为主的传统党史学习教育面临吸引力不足、传播力弱化等现实困境。若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对党史学习教育形态及方式进行探索和重构。
(一)碎片化使传统党史学习教育吸引力下滑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网络以其强大的信息存储、计算和推送能力在传播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集传播内容趣味性、传播方式融合性、传播速度瞬时性和传播范围广泛性于一身,赢得了社会公众广泛的欢迎和青睐。而随着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全面融入,网络新媒体“碎微化”传播方式使得传统的党史学习教育方式面临吸引力不足的现实窘境。相对而言,触屏时代的视听信息、生活化的网络话语、微媒介呈现的“细小”叙事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党员干部的兴趣。网络新媒体给党员干部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致使以理论宣讲和灌输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党史学习教育吸引力不断下降。碎片化时代的信息传播让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党员干部对宣传思想工作的模式和规范产生了抵触情绪,进而提出新的诉求。更进一步言,零碎性信息接收习惯的养成不仅拉低了党员干部对党史知识和理论深邃意涵的关注度,也弱化了党员干部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二)碎片化使传统党史学习教育传播力弱化
碎片化引发分众化,不仅体现在社会阶层的分化,也体现在传播媒介的分化。由于不能因应受众的个性化特征和差异性需求,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为主阵地的传统媒介日渐衰落,而以微表情、微直播、微电影、微播客等为代表的微媒介已经成为舆论场中的新宠,正在或即将扮演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引领者的角色。在这个以微文化为表征的碎片化时代,党政宣传教育人员要体现在场性、发挥引领力,必须适应碎微化情境下的思想文化传播形态,有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守正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4]然而,碎片化信息传播形态又会使党史学习教育面临目标导向模糊化、话语环境多元化、主客关系复杂化等问题,弱化了党史知识和理论的辐射区和覆盖面,给党政宣传教育人员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地阐释和宣讲党史知识带来困难。只有加快适应“微传播”主导下的宣传工作新形态,优化党史学习教育内容、方法和载体,在碎片化语境中掌握主流思想舆论话语权、增强宣传思想工作影响力,才能引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关注和有效参与,进而高质量地完成党史学习教育的各项任务。
(三)微党课是碎片化时代党史学习教育的有益探索
面对碎片化情境下传统党史学习教育存在的吸引力、传播力不足等问题,党政宣传教育部门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和重视,寻绎新的信息传播介质以提升学习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微党课是对碎片化时代党史学习教育形式的有益探索和全面重构,它由微传播、微素养、微互动、微生态等一系列“微”元素构成,能够有效克服学习教育活动中吸引力下滑和传播力弱化的问题。微党课超越规范化、程式化的宣传思想工作模式,将内涵丰富、体系宏阔的百年党史化整为零、化繁为简,以短小精悍的风格、细致入微的形态以及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独立完整的红色故事和党史专题。微党课体态上高度浓缩,但内容丰富一应俱全,无疑有助于提升学习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微党课得益于微媒介和技术全覆盖、全天候的优势,使党史学习教育开展的时空场域更为丰富灵活,甚至可以达到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效果。借助“共时”与“历时”的持续在场、“现实”与“虚拟”的互动并存,切实增强党史知识和理论的传播力。总之,党政宣传教育人员要主动跳出象牙塔和桃花源,重视碎片化给信息传播方式带来的变革,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既关照全局又突出重点,通过微博互动、微信聊天和微视频展示等环节,使微党课成为碎片化时代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支点和主攻方向。
二、碎片化情境下微党课构建的特征辨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的迭代更新,人们的信息接收终端日益呈现移动化、智能化和微型化趋势。碎片化信息传播悄然改变了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党员干部的思维模式和工作、生活方式,对微文化、微传播表现出强烈的路径依赖。应运而生的“微党课”以点成线、以线织网,形成有机关联,构建出一系列系统、完整的党课集群。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新形式,相比传统的宣传思想工作方式,微党课在内容呈现、方法运用、话语表达、效果彰显等方面均有显著不同。
(一)内容呈现的聚焦性与隐喻化
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碎片化传播的微时代,人们对长篇大论、鸿篇巨制的兴趣日趋下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其更认可和青睐“短平快”的信息内容。从满足受众的需求来看,微党课正是新形势下党史学习教育形态的创造性转化,其短小精悍的内容供给是对百年党史宏阔严密理论体系的一种“微”呈现。微党课内容呈现注重微言大义,表现在聚焦性和隐喻性两个方面。一方面,党史知识理论的聚焦性呈现。微党课囿于时长和容量的限制,通常只能聚焦党史的某个专题模块,并汇集各方力量、积聚各种资源对该专题进行创设和重构。比如以党的自我革命为专题,即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史中寻绎我们党是如何推进自我革命的,并根据党员干部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微设计”“微调整”和“微处理”,基于有限篇幅而言简意赅地展现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百年历程、动力系统及经验启示。另一方面,党史知识理论的隐喻化呈现。所谓隐喻化呈现,即指通过小故事阐释大道理。微党课往往以某个问题入手,通过专题形式把党史知识和理论讲深讲透,并附上精选的优质图片、音频和视频,以引发党员干部触类旁通、见微知著,进而达到一通百通之功效。微党课中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不仅仅是一种具象的存在,更蕴含着丰富的言外之意,能给党员干部带来持久的思考和体悟,使其领悟百年党史的深刻意涵和精髓要义。总之,党政宣传教育人员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对标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对党史资源进行结构性调整和集约化配置,确保党史知识和理论供给精准高效,使党员干部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有所得、学出成效。
(二)方法运用的具象化与渗透性
在碎片化时代,人们在微传播、微互动中更易于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和诉求外化出来,这为党政宣传教育人员精准识别党员干部的需求提供了参考依据。基于对党员干部的群体性心态和个性化需求的精细把握,党政宣传教育人员往往能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党史知识宣讲方案,以微党课的方式将党史学习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对党员干部进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想关怀和价值引领。一方面,宣传教育方法的具象化。只有将抽象的党史理论化为具体、将无形的红色基因化为有形、将无声的建党精神化为有声,才能更好地引发党员干部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实现党史学习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以微媒介为主要载体的微党课,实现了书面媒介精准性和视听媒介直观性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表征不同类型的党史知识和理论体系,为党员干部带来沉浸式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宣传教育方法的渗透性。基于微媒介的艺术化处理,微党课将百年党史融于细微、化为无形,其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涵育和党性修养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点滴积累、持之以恒来实现的。微党课方法运用上的渗透性,有助于消弭部分党员干部对党史学习教育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态,继而在心理认同的前提下认真对待、积极参与,在重温峥嵘岁月、感悟初心使命的基础上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非凡奋斗历程的了解和把握。
(三)话语表达的丰富性与流变性
话语是思想理论的外在显现和符号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风格和特征。网络新媒体开启了“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的大传播格局,话语的生产和传播日趋网络化和平民化。党政宣传教育人员要利用网络话语和大众话语来阐发和探究百年党史的至深境界,使微党课的话语表达更具丰富性和流变性。一方面,宣传教育话语表达的丰富性。以微博、微信、抖音等为代表的微平台实现了信息资讯的共建共享,使得所有受众都可以发布、分享和接收信息资讯,也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和私信开展互动交流,“去中心化”的话语方式使传播者与接收者融为一体、互为彼此。以微媒介为主要载体的微党课赋予了党员干部更多话语权力,使其由过去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在与党政宣传教育人员的互动交流中加深了对党史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宣传教育话语表达的流变性。网络话语与当下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态密切相关,并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而不断更迭。受碎片化时代的微文化影响,微党课摒弃了传统平铺直叙、枯燥沉闷的话语表达,把幽默诙谐的段子、朗朗上口的旋律、发人深省的鸡汤等嵌入宣传教育话语体系中,通过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使党员干部从中汲取奋进力量。
(四)效果彰显的迟滞性与长期性
微党课犹如微雕艺术,于细微处见知著,它对党员干部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是一个渐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微党课效果彰显可谓积微成著,具有鲜明的迟滞性和长期性特征。若要达到理想的学习教育效果,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就必须经过长期的精心雕琢和精细打磨。从迟滞性来看,党史学习教育需要遵循规律有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技能培训,理想信念的涵育和党性修养的提升有其自身的周期性,并非短期内就能奏效,其效果很难被及时且完整地检测和呈现出来。这要求党政宣传教育人员必须遵循宣传思想工作规律和党员干部成长需求,借助一系列微党课一以贯之地反复推进,进而实现学习教育目标。从长期性来看,党史学习教育需要日积月累地落实落细。这是因为,党的创新理论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而党员干部的成长发展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需要党政宣传教育人员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微党课重在积微成著,引导党员干部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地学习党史知识、研读党的文献,使其在潜移默化间深化对百年党史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了解和把握。总之,微党课效果彰显的迟滞性和长期性,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把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当成一种常态[5],确保身入心入、学出成效,并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成效。
三、碎片化情境下微党课构建的实践进路
现代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和普及应用,带来信息传播媒介的深层次改变。在碎微化情境下,微媒介重构了信息传播和宣传工作的格局与形态,为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式赋予了新动能,但同时也给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渗透提供了空间和渠道。党政宣传教育部门要兴利除弊,应着重从平台、内容、载体、人才、生态、互动等方面入手,不断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打造党课微平台
党史学习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需要一定的介质将党史知识和理论呈现出来。微平台是支持微党课顺利开展的重要阵地,为党政宣传教育人员与党员干部交流互动提供了主要支点。打造党课微平台,一方面要用好权威的官方微平台,确保微党课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微党课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主阵地作用。党政宣传教育部门要用好党报党刊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尤其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真实、立体而全面的党史知识和理论。另一方面,要建设有特色的地方微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坚持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6]。建设“小而精”的地方特色平台是落实“自选动作”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党政宣传教育人员找准定位,保障差异化、个性化的党史知识和理论供给,切实增强用户黏性。要把地方党史人物、事件和会议融入微平台建设之中,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提供更有地方特色的学习教育内容,提升党员干部对学习教育活动的关注度和对党内集中教育的认同感。总之,党政宣传教育部门要强化微平台建设,提升平台形象、扩大平台影响,确保平台长效持久发力,为党史学习教育有效推进“保驾护航”。
(二)设置党课微议题
议题是主客双方互动交流和探讨争鸣的核心,实质上决定着受众的思考动向、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向。科学合理的议题设置更易于引发受众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教育活动中。为此,党政宣传教育人员要在把握百年党史主题主线和厘清“四史”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微党课的议题设置。首先,要注重政治导向。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价值导向性,微党课的议题设置必须牢牢守住红线和底线。党政宣传教育人员切不可价值中立地宣讲党史知识和理论,而要在微言大义中细致入微地阐发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弘扬建党精神。其次,要关注社会热点。运用微党课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能一味地沉浸于历史现场,还要关注当下,设置相关议题以回应社会热点。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西方部分媒体和政客不断对疫情政治化和污名化,抹黑中国采取的抗疫措施且忽视中国取得的抗疫成就,并借此大肆攻击中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党政宣传教育人员可设置中国抗疫微议题,向党员干部展示中国抗疫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由此折射出的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能力,使党员干部加强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的认同。再者,要满足受众需求。微党课能否引起党员干部的关注和兴趣,与议题是否切合他们的实际需求密切相关。党政宣传教育人员要正视党员干部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设置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党课微议题,在满足其切身利益和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质量和成效。
(三)丰富党课微载体
碎片化时代,微小说、微视频、微理论、微展播、微宣讲、微公益等一系列微产品都可以成为微党课的传播载体。丰富载体是运用微党课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在要求,为此,一要确保载体的时代性。微党课是碎片化时代的产物,其载体选择也要凸显时代性。如果学习教育载体过于陈旧,不能与时代衔接,不仅无法与微党课互嵌相融,也会受到党员干部的冷落。要立足时代,选择让党员干部产生共鸣的载体,力争使学习教育活动“不落伍”。二要确保载体的适切性。丰富党课微载体要确保适切性,以党员干部的个性特征和需求期待为准绳,根据其年龄、学历、职业、喜好等选择适宜的微载体。对于中老年党员干部,应以微理论、微展播、微宣讲等为主要载体;而对于青年党员干部,应多借助微视频、微电影、微公益等更新颖的宣传载体。三要确保载体的可操作性。丰富党课微载体,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习教育质量和成效,载体的选择和运用必须强化实用性、可操作性,确保党政宣传教育人员短期内可以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如果微载体构造庞杂、操作繁琐,无疑会增加微党课教育的成本,也会降低党政宣传教育人员的使用频率。总之,党政宣传教育部门必须保障党史学习教育微载体的时代性、适切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不同载体之间的自由切换,以最优最佳的载体来提高学习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培养党课微人才
党政宣传教育人员是构建和运用微党课的关键,其素养和能力直接决定了微党课能否发挥作用。基于网络新媒体的微党课,不仅需要党政宣传教育人员系统把握百年党史的内在意蕴和核心义理,还要求他们能够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软件。可现实的情况是,掌握党的理论的人员往往不懂新兴技术,而熟谙新兴技术的人员又可能缺乏深厚的党史知识和理论素养。培养微人才、推动党政宣传教育人才由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变,成为微党课有序、有效推进的必要之举。微人才的培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提升党政宣传教育人员的“微理论”转化能力。囿于时空限制,微党课往往需要对党史知识和理论进行“零碎化”处理,但“零碎化”并不意味着杂乱无章,百年党史的内在逻辑性和一脉相承性要求党政宣传教育人员必须“化整为零”而又“零而不乱”“微而不散”,确保零碎的“微理论”仍能清晰彰显出百年党史创新发展的逻辑理路。提升“微理论”转化能力,无疑需要党政宣传教育人员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增强对党史知识和理论进行精细分类、加工处理的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党政宣传教育人员的“微技术”应用能力。“微技术”为微党课有序、有效推进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主要包括“微媒介”融合技术、“微视频”制作技术、“微平台”维护技术、“微载体”应用技术等。对侧重于理论研究和宣讲的党政宣传教育人员来说,达到对“微技术”的熟练应用显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只有对党政宣传教育人员进行专业化技术培训,并及时对学习教育设备进行升级换代和更新维护,才能有效克服微党课运用中的技术瓶颈。总之,党政宣传教育部门要强化党课微人才培养,优化人才配置,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确保党史宣传教育队伍人才济济且源源不断。
(五)构建党课微生态
运用微党课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离不开风清气正的学习教育环境,构建党课微生态是学习教育有序、有效推进的应有之义。这要求党政宣传教育人员不能用孤立的思维看待学习教育活动,而应以生态化的思维来审视微党课构建情况。生态思维实质上是一种系统的、协调的和平衡的思维[7],相应地构建党课微生态就要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维路径入手。从政治生态来看,要从体制机制层面筑牢微党课构建的制度体系支撑,包括资源供给机制、引领规范机制、监督考核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反馈整改机制等以保障微党课有序、有效建设。从社会生态来看,微党课构建必须与各种外在的社会力量相协调,如经济社会发展、思想道德建设、受众对象参与、意识形态认同等,都会从不同程度上对微党课建设产生影响。从文化生态来看,微党课构建离不开红色资源、主流文化的浸润和熏陶。要深入挖掘我们党成立以来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鲜活故事,实现以文化人的学习教育之效。需要指出的是,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维生态系统对微党课的影响不是孤立的,三者共同构成微党课高效运作的生态环境。因此,要重视微党课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制度体系、社会力量和主流文化的有效联动和协同发力,确保党课微生态始终处于良性态势,使微党课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最优效能。
(六)开展党课微互动
党史学习教育本质上是一个思想理论交流、交锋、交融的过程,党政宣传教育人员与广大党员干部围绕百年党史进行互动交流。微党课引领下的微互动,对党政宣传教育人员与党员干部的交往模式作了新的界定,即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科层式交往向微时代横向扁平的拓扑式交往转变,极大地拓展了互动交流的范围。鉴于此,党政宣传教育人员要应势而动,在与党员干部的微互动中融洽主客关系,使微党课成为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为使党课微互动有序有效推进,一方面要坚持“主导性”与“多元化”相结合。碎片化时代拓扑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党史学习教育主客双方的微互动更为频繁便捷,但党政宣传教育人员与党员干部的微互动不是漫无边际的闲谈,而是要紧扣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展开,故需充分发挥党政宣传教育人员的导向作用,确保互动交流的微话题不会偏离学习教育的目标任务。另一方面,要坚持“有意思”与“有意义”相结合。微互动的话题必须“有意思”,增强鲜活性,吸引党员干部的关注和参与,主客体互动才能生成和持续。为此,要从身边的事谈起、以熟悉的人为例,为互动交流增添情感温度,彰显党内关怀。但党史学习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有意思”上,还要“有意义”“能回味”,因而要保持理论高度、实现思想引领。要在党史学习教育的微互动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党员干部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苦难辉煌史,并在丰厚党史的滋养下投身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中。
四、结语
党课要常讲常新,“党味”也要越讲越浓[8],而媒介技术是提升党史学习教育质量、增强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主要手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完善运用体制机制,打通并用好群众信息交流的新渠道。”[9]奠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媒体正以其独特方式重构宣传思想工作的结构和系统,微党课是碎片化情境下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的新形态和“微”产物。在“媒介即信息”[10]的新媒体时代,党政宣传教育人员既要对传统的宣传思想工作模式进行反思,利用微媒介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又要提升自身微技术素养和能力,确保微党课的潜能和优势得以深度挖掘并充分发挥。伴随传播媒介的碎微化演进和精细化发展,党政宣传教育人员要在系统掌握“看家本领”的基础上,构建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的微党课;要密切关注新媒体、新技术的研发应用,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精准识别党员干部的需求、期待和信息接收习惯,进行“零碎化”党史知识宣讲。一言以蔽之,党政宣传教育人员必须正视碎微化给信息传播带来的深层次变革,积极关注微文化、拥抱微技术、提升微能力,增强党史知识和理论在微空间的传播力与引领力,推动党史知识和理论入脑、入心,进而实现理论武装全党的学习教育目标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