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校本探索: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021-11-27沈军
沈军
摘要:劳动教育的实施可以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学生参与劳动的形式转化为多样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多元参与中适时接受劳动教育。中华附小在劳动教育的校本探索中,以综合实践为抓手推进劳动教育:树立“知行合一”意识,夯实劳动技能;打造活动基地,拓宽劳动实战视野;强化科技融入,锻造劳动创新品质。
关键词: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劳动品质
一、缘起:以国家“精神”为引领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要在大中小学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克服困难,落实和建立创新发展机制。
在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经验与发展”的分论坛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徐长发强调,新时代劳动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要在大中小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坚持辛勤劳动、坚守诚实劳动、促进创造性劳动,建设“劳动光荣、技术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主义劳动文化,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劳动教育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等特点,是最易反映先进生产力的教育形式,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关联最密切的基础教育形式和载体。劳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自我劳动实践、家庭劳动事务安排、学校劳动课程参与、社会劳动实践、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开展。
当前,学校的劳动教育主要还是借助劳动与技术课推进,很多时候仍局限于劳动技术的传授,形式较为单一,走不到深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将专题教育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等方式实现专题教育的目标。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丰富的主题活动,将学生参与劳动的形式转化为多样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多元主题活动的参与中适时接受劳动教育,在习得和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形成时代使命感和民族认同感。
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中华附小”)创造性地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劳动教育,以各类综合实践为抓手,开创了劳动教育新气象。
二、架构:以学校文化为基础
中华附小的前身是上新河小学,始建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时名“龙江学堂”。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上”“新”“和”“问”(“上”,强调自立自强、勇于担当;“新”,强调勇于创新、善于实践;“和”,强调热爱生活、寻本溯源;“问”,强调自主探寻、乐学善问),凸显传承百年老校历史的重要性。
基于百年老校完整丰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学校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方向,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定为“上”——责任担当、“新”——创意物化、“和”——价值体认、“问”——问题解决,并据此设置“中华武韵”“探秘中华”“科技中华”“中华游戏”“中华节日”和“中华美食”六大特色主题活动,建设武韵阁、校史馆、航天馆、游戏宫、美食园和节日廊六个研究基地,结合实际需要分年段开展研究,利用“科技月”“武韵周”“我们的节日”等周期性活动,为各项主题活动的推进与顺利开展提供时间保障,同时也为学生研究成果的及时展示提供广阔舞台。六大特色主题活动下又设各类不同的活动,如,“中华节日”主题活动又分设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相关的分级主题活动。“香囊溢出端午情”“正是端午粽叶香”等活动就是与端午节相关的分级主题活动。
学校打通六大特色主题活动与劳动教育的屏障,让劳动教育与六大特色主题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将劳动教育渗透在每个特色主题活动中。比如,“中华武韵”和“探秘中华”特色主题活动强调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及思想素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科技中华”“中华游戏”特色主题活动注重对学生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培养;“中华节日”和“中华美食”特色主题活动关注学生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当然,这样的侧重只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严格地说,每个特色主题活动不只对应一项素质的培养,而是将多种劳动素质培养融入其中,科学、全面、有侧重地去渗透,力求将劳动教育目标细化分解。特色主题活动融合新时代劳动精神,使学生养成自主探寻、乐学善问的习惯,自立自强,勇于担当,建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敬畏劳动、因劳获义的认知;热爱生活,寻本溯源,树立尊重劳动者的理念;勇于创新,善于实践,在劳动过程中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品质。
三、举措:以综合实践为抓手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建立劳动的基本观念、形成热爱劳动的情感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初步具有劳动精神的关键阶段。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發展学生的劳动素养,为学生形成与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相适应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奠定良好基础。中华附小的劳动教育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依托,以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为抓手开展。
(一)树立“知行合一”意识,夯实劳动技能
劳动技术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重点。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劳动技术教育理应在劳动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与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树立“知行合一”的意识,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动手又动脑,夯实提升劳动技能水平。
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技能元素,具备优质的传递劳动技能的劳动教育素材。多年来,中华附小致力于从博大深远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指引学生寻根溯源,适时、适地向学生传递与文化相关的技能,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动脑动手,思考创新,并在传承与创新中树立“知行合一”的劳动意识,夯实劳动技能。如,围绕“中华节日”特色主题活动,中秋节设计“红红的柚子灯”“香香甜甜大月饼”等分级主题活动。教师带领学生自制花样繁多的柚子灯和美味的冰皮月饼,将色彩缤纷、形态各异的柚子灯在学校大厅展出,鼓励学生跟其他年级的同学分享自己制作的冰皮月饼,并在感悟节日寄托情思、祈盼丰收等意蕴的同时收获制作艺术品和美食的技艺。重阳节,设计“做出香甜的重阳糕”“一起来品菊花酒”“我为爷爷奶奶做点事”等特色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制作重阳糕、菊花酒的过程中领会尊老、敬老、爱老的文化内涵,习得制作技能。端午节,启发学生在缝香囊、编制五彩绳的实践中掌握“缝”和“编”的技能。端午节“香囊溢出端午情”的特色主题活动中,教师采取了在直观讲解中传递技能、在启发试错中提升技能、在成果展示中创新技能等做法,不仅让学生在“学针法”“研图纸”等实践中掌握了传统技艺,夯实了劳动技能,还于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再如,依托“中华游戏”特色主题活动,有班级组织了“沙包那些事儿”的分级主题活动。活动开始前,不少学生提出想研究“丢沙包”的游戏。但是网店中各式各样的沙包琳琅满目,让学生挑花了眼,也不知道哪个更好,哪个更适合自己。有学生带来了奶奶帮忙制作的沙包,精致小巧的沙包吸引了周围同伴羡慕的眼神。如果能在游戏中用上自己制作的沙包,学生参与游戏的兴致肯定更高。于是,教师抓住劳动教育的契机,设计了“制作沙包”的活动,让学生先动手搜集关于沙包面料、形状、颜色、针法等素材,然后选择最适合缝制自己喜欢款式沙包的缝制方式、缝制图、面料颜色等,比照着动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针法、识图等技能得以巩固夯实。
(二)打造活动基地,拓宽劳动实战视野
在充分利用校园、家庭劳动教育资源的同时,中华附小还积极开发利用校园周边环境、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劳动教育。
学校毗邻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其西部的健身园就成了学校的劳动教育基地。学校还与不同的社区达成一致,成立像做美食、玩游戏、习武术等类型多样的劳动教育基地。围绕不同的主题探究活动,教师可以随时带学生到劳动基地开展劳动活动。 如,在“探秘中华”特色主题活动中,学校开发了“关于奥体中心西部健身园的研究”分级主题活动。六年级学生在实地考察完健身园后,发现某些健身设施存在安全隐患,便向基地提出维修建议。在基地教师的引导下,他们积极参与对部分健身设施的维护工作,如利用周末为雨后的乒乓球桌擦拭积水,为脱胶的把手裹上胶带,清扫健身区域的垃圾,等等。再如,同样是在“探秘中华”的特色主题活动中,教师开发了“了解学校的前世今生”分级主题活动。活动开始前,教师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搜集资料,了解中华附小的历史,以供课上交流。在交流环节,教师发现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十分有限。而且,由于学校校址几经搬迁,所存资料少之又少。学生虽然已经尽可能地用教师所教的方法查找,但也只能从网络上或老教师口中获得零散的信息。于是,教师把他们带到了校史基地。基地收藏的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史料,让学生眼前一亮。他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去挖掘自己想知道却无从知晓的学校历史:学校是因上新河码头的兴盛而办,当年的上新河码头连接着当地和外界,为当地民众带来了丰厚的物质、精神财产,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20世纪初,上新河地区的经济甚为兴盛,经济的兴盛又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精神世界的丰盈,因此便有了兴办学校的想法……由此,學生在校史基地徜徉,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学校深厚的历史,对自己的母校又有了新的认识,知道学校展现的精神与品质是源于当时当地劳动人民不怕苦、不怕累的勤劳致富的精神品质。在校史基地的探究,无形中也将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传输给了学生。再如,围绕“中华美食”的特色主题活动,学校会组织学生在社区美食基地开展活动。正值春节和元宵节,教师带着学生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包饺子、做元宵,讲春节故事,述元宵文化……被学校聘为志愿指导员的社区工作人员,会将小区内的学生集合起来,定向传授做美食的方法。可以说,在美食基地开展美食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已经成为学生节假日的固定作业。学生还会将做好的不同美食送给社区的门卫、物业等工作人员,跟他们一起分享劳动的成果。在劳动教育基地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劳动技艺,还有满满的劳动成就感。
(三)强化科技融入,锻造劳动创新品质
教育生态发展的全新面貌及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给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劳动教育中融入技术,让技术赋能,是劳动教育适应发展潮流的必要尝试。学校依托高等院校的资源,将新技术引入课堂,让劳动教育课堂更为科学化、个性化和动态化,让学生在不断的劳动磨炼中锻造劳动品质。
例如,在“科技中华”的特色主题活动中,学校开发了“竹蜻蜓”“无人机飞起来”等分级主题活动,通过高校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学生在劳动中提升素养,放飞中华航空梦。“竹蜻蜓”分级主题活动开展时,学生动手打磨叶片,体会劳动的价值。教师在备课时,如果知识储备还不足以向学生讲清楚竹蜻蜓的飞行原理,便会到学校提供的技术人员资源库去寻找专业人员,甚至连线直升机飞行教员,请他们用通俗的语言向学生讲述相关原理。当学生放飞按照飞行原理亲手制作的竹蜻蜓失败时,教师会请来高校专业人员,手把手地指导他们。很多学生经历多次修改打磨后放飞成功,欣喜万分。多次尝试后暂时放飞失败的学生,就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多次练习。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感悟到熟能生巧的劳动品质。“无人机飞起来”分级主题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研究问题做了筛选,确定以3D打印机壳、组装机芯、无人机飞行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分组讨论活动方案时,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将劳动技能的教育穿插到教学中。有小组成员组装多次放飞失败想放弃时,教师适时给予劳动教育渗透,向学生传递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劳动精神。当学生克服困难让自己组装的无人机飞起来的那一刻,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可贵。
中华附小立足学校文化、学校实情,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劳动教育进行校本化探索,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依托综合实践活动推进劳动教育,既让学生体会到了大汗淋漓的体力劳动,又让学生收获了创造性脑力劳动的快乐。我们将在这条具有中华附小特色的劳动教育之路上做更多、更深、更实的研究,为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成长而努力。
*本文系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建构的研究”(编号:L/2020/107)、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儿童问学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DHA2103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