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湿疹应用雷公藤多苷与咪唑斯汀联合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1-11-27石海燕
石海燕
山东省邹平市中医院皮肤科,山东邹平256200
皮炎湿疹是临床皮肤科常见疾病类型,在皮肤科门诊疾病中占比约20%~30%,具有迁延不愈、复发率高等特点[1-2]。由于皮炎湿疹病机的复杂性、临床表现的顽固性,导致疾病治疗难度相对较大,探求更为有效、经济、可行的用药方案治疗皮炎湿疹是临床各界的研究热点。以往多通过咪唑斯汀治疗皮炎湿疹,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炎性反应,但长期用药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失衡,且停止用药后极易复发,需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现代药理研究指出,雷公藤多苷与糖皮质激素联合用药能够提高患者康复概率[3]。雷公藤多苷是常见的中药制剂,不仅具有较好的炎症抑制作用,还能够调节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为验证雷公藤多苷与咪唑斯汀联合治疗皮炎湿疹的效果,该研究方便选取82例该院收治2019年10月—2020年10月间的皮炎湿疹患者进行用药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调研中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82例皮炎湿疹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外阴、小腿、耳后等部位出现湿疹,皮肤出现磷屑、丘疹,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糜烂、疱疹等;患者均符合皮炎湿疹相关诊断标准[4];知情研究并签署同意书者;该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排除标准:创伤部位病菌感染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免疫能力异常患者;合并肾脏功能损害患者;近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性药物患者;基础信息资料不完善患者。
入选对象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抽样方法进行随机分组,41例纳入比对组,另41例纳入观察组。比对组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2.54±2.16)岁;病程最长5.5年,最短1年,平均病程(3.45±1.08)年。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23~49岁,平均年龄(32.75±2.38)周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1.5年,平均病程(3.29±1.13)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咪唑斯汀作为比对组患者治疗措施:将咪唑斯汀(国药准字H20061294)予以患者口服用药,1次/d,10 mg/次,持续治疗3周。
观察组患者在比对组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苷治疗:将雷公藤多苷(国药准字Z32021007)予以患者饭后口服用药,3次/d,10 mg/次,持续治疗3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临床疗效、症候积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液炎性因子。
①症候积分评价标准[5]:评估并记录两组患者红斑、丘疹、脱屑、瘙痒症候积分,分值范围0~3分,3分提示皮疹发红明显,剧烈瘙痒感,溃烂面积>75%,渗出大量积液;2分提示皮疹面积消退25%~50%,中度瘙痒感,皮肤明显糜烂;1分表明皮疹消退面积≥50%,轻度瘙痒感,渗出少量积液;0分提示皮疹完全消退,无丘疹、瘙痒感、积液等。分值越高表明患者临床症状越严重。
②临床疗效:症候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总例数×100.00%。根据症候积分下降指数评价临床疗效[6]:显效为患者症候积分下降指数超过60%;有效为患者症候积分下降指数在20%~60%之间;无效为症候积分下降指数<2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括红肿、灼烧感、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红肿例数+灼烧感例数+疼痛例数)/总例数×100.00%。
④血液炎性因子:治疗前后分别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CRP),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白介素-6(IL-6)、白介素-2(IL-2)水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比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治疗效果对比分析[n(%)]
2.2 两组研究对象血液炎性因子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液炎性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RP、IL-6、IL-2水平均低于比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研究对象血液炎性因子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研究对象血液炎性因子水平对比(±s)
?
2.3 两组研究对象症状积分分析
观察组各项症候积分均低于比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研究对象症候积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研究对象症候积分对比[(±s),分]
?
2.4 两组研究对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分析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比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研究对象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皮炎湿疹是最为常见的皮肤疾病,具有临床特征复杂、病因种类繁多、治疗后易复发等特点,临床治疗难度相对较大。现代医学认为,皮炎湿疹发病后,患者机体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大大增加机体组胺含量,提高皮肤黏膜小血管的通透性,引起局部水肿,因此,尽早开展皮炎湿疹的治疗尤为必要[7-9]。咪唑斯汀能够影响5-脂氧合酶的代谢,控制其产生炎性介质,具有抗炎症介质、抗组胺等作用功效,能够对肥大细胞发挥抑制作用,阻断粘附分子-1和组胺等物质的释放,有效改善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水肿症状,同时对炎性细胞的趋化发挥抑制作用,达到抗炎的治疗目的,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但长期用药易引起用药不良反应,对患者疾病康复产生不利影响[10-12]。
雷公藤多苷为中药制剂,是从卫矛科植物雷公藤根中提取精制而成的脂溶性混合物,具有“中草药激素”之称,是抗炎免疫调节类中草药,具有舒筋通络、除湿消肿、祛风解毒等作用功效,能够抑制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由三萜、生物碱、二萜内酯等多种成分协同产生生理活性,不仅保留了雷公藤免疫抑制作用,还祛除了多种毒性成分,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免疫调节药物[13-14]。经药理研究证实,雷公藤具有免疫调节、免疫抑制、抗炎等多种作用,应用范围较广[15]。雷公藤多苷核因子κB(NF-κB)、Toll样受体4(TLR4)等能够发挥传导作用,抑制白介素-12(IL-12),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对T细胞增殖发挥控制作用,促进活化T细胞凋亡,降低机体血液炎性因子含量,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同时雷公藤多苷能够减轻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机体微循环,减轻水肿症状,达到治疗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雷公藤多苷大剂量长期用药会导致机体出现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因此,联合用药治疗尤为必要,能够稳定患者病情,强化治疗效果,用药安全性相对更高[16-17]。
该次研究数据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液炎性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RP(7.62±0.18)mg/L、IL-6(11.45±1.03)ng/L、IL-2(133.05±4.38)ng/L低 于 比 对 组 (t=24.116、43.191、47.143,P<0.001);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12%)高于比对组(78.05%)(χ2=5.144,P=0.023);观察组各项症候积分低于比对组(P<0.05)。提示皮炎湿疹经雷公藤多苷与咪唑斯汀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液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与高文清[1]研究结果一致,其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7.64±0.28)mg/L、白细胞介素-6(11.47±1.08)ng/L、白细胞介素-2(133.05±4.38)ng/L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96.00%,相比对照组76.00%明显更高(P<0.05)。提示雷公藤多苷+咪唑斯汀治疗皮炎湿疹能够促进患者疾病康复,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综合疗效,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分析原因可知,CRP、IL-6、IL-2均是常见的血液炎性因子,机体正常情况下CRP水平含量相对较低,但出现炎症反应后,肝细胞迅速合成CRP,导致血清CRP水平含量显著升高,能够直接反映出机体炎症反应程度;IL-6能够促进T细胞增殖,加剧吞噬反应;IL-2能够调控白血球的细胞活性,增殖Th0、T淋巴细胞等,诱发机体炎症改变。雷公藤多苷与咪唑斯汀联合治疗能够有效发挥药物间的协同作用,改善由于变态反应升高的炎症介质水平,控制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的生成,有效稳定患者病情,改善患者不适症状[18]。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88%)明显低于比对组(19.51%)(χ2=4.100,P=0.042),提示皮炎湿疹经雷公藤多苷与咪唑斯汀联合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用药安全性明显更高。与其研究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不同。可能与研究样本量差异、不良反应的观察类型差异等因素有关。仍需加大样本量、深入研究,以得出更加可靠、科学的结论。
综上所述,皮炎湿疹经雷公藤多苷与咪唑斯汀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炎性反应,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联合用药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药安全性更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