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二聚体、血小板参数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关系研究

2021-11-27王文苑蔡定华

交通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亚组心衰血浆

王文苑,蔡定华,田 龙

(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 225200)

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病率不断升高,预后较差,年死亡率30%~40%[1]。目前血浆B型利钠肽(BNP)已广泛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病情判断、疗效及预后评估[2],随着心衰严重程度增高,患者血浆BNP水平升高。有研究认为D-二聚体(D-D)是心衰患者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可用于心衰患者危险度分层,当D-D>0.25 mg/L,心源性死亡的危险性增加4倍[3]。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事件是CHF的严重并发症,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4]。内皮细胞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慢性心衰、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5]。大量研究表明,血小板(PLT)在动脉硬化、血栓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血小板体积反映血小板的活化功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6]。本研究选择2019年6月—2020年8月于我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患者125例,探讨不同病因、不同严重程度心力衰竭与D-D、血小板参数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5例(心衰组),符合2019年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1]诊断标准,其中男性71例,女性54例,年龄65.37±9.48岁;心功能Ⅱ级37例,Ⅲ级48例,Ⅳ级40例。根据患者血浆BNP水平分为3个亚组:A组(BNP<400 pg/mL)36例,B组(BNP 400~1 000 pg/mL)47例和C组(BNP>1 000 pg/mL)42例。根据病因分为4个亚组:冠心病组36例(28.8%),瓣膜病组31例(24.8%),高心病组29例(23.2%)和心肌病组29例(23.2%)。选择体检心功能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6.15±10.27岁;冠心病4例(13.3%),高心病6例(20.0%),心肌病1例(3.3%)。排除急慢性感染、严重肝肾疾病、血栓栓塞性疾病、肿瘤、免疫性疾病、血液病、心包炎、长期口服抗栓药物者。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清晨抽取两组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采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分析,Triturus全自动酶免仪和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血浆BNP,Olympus AUSl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C反应蛋白(CRP),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采用飞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探头频率2.0~4.0 MHz。

1.3 观察指标(1)比较心衰组与对照组血浆BNP、CRP、D-D水平、血小板参数及LVEF。(2)比较A、B、C各亚组血浆CRP、D-D水平、血小板参数及LVE。(3)比较冠心病组、高心病组、瓣膜病组、心肌病组血浆D-D水平及血小板参数。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正态分布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Fisher LSD法,两变量间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衰组与对照组BNP、CRP、D-D、血小板参数及LVEF比较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血浆BNP、CRP、D-D水平明显升高,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明显增大,LVEF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心衰组与对照组BNP、CRP、D-D、血小板参数及LVEF比较

2.2 不同BNP水平组CRP、D-D、血小板参数及LVEF比 较A、B、C三个亚组CRP、D-D、MPV、PDW随BNP的升高而升高,C亚组>B亚组>A亚组,PLT及LVEF随BNP水平的升高而降低,C亚组<B亚组<A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A、B、C亚组CRP、D-D、血小板参数及LVEF比较

2.3 不同病因组D-D、血小板参数比较4个亚组血浆D-D、各项血小板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冠心病组比较,高心病组、心肌病组PLT升高,MPV、PDW及D-D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瓣膜病组比较,高心病组PDW、MPV及D-D降低,心肌病组MPV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冠心病组与瓣膜病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病因组D-D、血小板参数比较

2.4 BNP与D-二聚体、血小板参数及LVEF相关性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与D-D(r=0.29,P<0.05)、MPV(r=0.31,P<0.05)、PDW(r=0.35,P<0.05)

图3 心衰患者BNP与PDW相关性散点图

图5 心衰患者BNP与PLT相关性散点图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血液凝固性增高[7],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加,易导致猝死、脑卒中和全身血栓栓塞事件。慢性心衰患者血栓形成机制与以下因素有关[8]:(1)血流异常:心肌收缩力减弱,导致血液缓呈正相关,与LVEF(r=-0.41,P<0.05)、PLT(r=-0.43,P<0.05)呈负相关。见图1~5。慢甚至瘀滞,易形成血栓;心室增大引起BNP分泌增多,以及长期应用利尿剂,使得血液浓缩;(2)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心衰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一氧化氮(NO)释放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大量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表面,同时血小板活性增强。

图1 心衰患者BNP与D-D相关性散点图

图2 心衰患者BNP与MPV相关性散点图

图4 心衰患者BNP与LVEF相关性散点图

BNP在心室充盈压升高时分泌和释放明显增多,具有利尿、利钠、扩张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等作用[9],其水平高低与心功能密切相关[10]。研究发现,CRP参与心衰的发生、发展,其水平与心功能分级正相关[11]。炎症激活参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CRP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12],CRP显著升高的心衰患者预后不良[13]。此外,CRP抑制血管生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单核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引起局部血栓形成[14],并能调节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冠脉血栓形成和斑块破裂[15-16]。有研究发现,LVEF<28%心衰患者中风发生率是LVEF>28%患者的2倍,LVEF每下降5%,中风风险增加18%[17]。本研究结果显示,心衰组血浆BNP 782.02±471.41 pg/mL,CRP 6.61±1.34 mg/L,分别高于对照组的40.49±13.35 pg/mL和1.86±0.81 mg/L,心衰组LVEF(40.13±7.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30±4.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个亚组的CRP随BNP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心衰病情的进展,心室不断增大,LVEF降低,心室充盈压升高,BNP分泌和释放明显升高,同时也提示CRP参与心衰的发生、发展,其水平与心功能有关。

CHF患者血浆D-D升高,反映血液凝固性增高,血小板异常可能参与血栓栓塞的发生[18]。CHF患者血小板激活持续时间越长,激活越显著,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越大,易造成微血栓[19-20]。MPV代表血小板活化程度,其升高反映血小板代谢及功能旺盛,第3因子活性较高,对胶原黏附性强,极易形成血栓。一般情况下MPV增大,PDW也增大,二者呈正相关。O′MALLEY等[21]认为MPV增大可能与血小板细胞器增加有关,这些细胞器能够释放较多的5-羟色胺、血栓素A2和血小板颗粒膜蛋白等物质于血小板膜表面,增强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其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功能,有利于形成血栓。本研究结果显示,心衰组D-D水平1.73±0.93 mg/L,MPV 10.45±1.52 fL,PDW(16.58±1.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5±0.11 mg/L,9.39±0.86 fL和(11.38±2.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个亚组D-D、MPV、PDW随着BNP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LT随着BNP水平的升高而降低,三个亚组间D-D、PLT、MPV、PDW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BNP与D-D(r=0.29)、MPV(r=0.31)、PDW呈正相关(r=0.35),与PLT(r=-0.43)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随CHF病情的加重,DD、MPV、PDW逐渐升高,PLT逐渐降低,提示血液凝固性逐渐增高,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增大。随着心力衰竭的程度加重,患者血浆D-D水平升高,其原因可能有:(1)神经内分泌失调进一步加重,心室顺应性逐渐下降,血流缓慢,血液凝固性增高。(2)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长期卧床,引起严重的血流瘀滞。(3)心排血量明显减少,机体缺血、缺氧加重,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血小板和凝血酶等凝血因子。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病因亚组间各项血小板参数、D-D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冠心病组比,高心病组、心肌病组PLT升高,MPV、PDW及D-D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瓣膜病组比较,高心病组PDW、MPV及D-D降低,心肌病组MPV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冠心病组与瓣膜病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冠心病组及瓣膜病组患者血小板代谢及功能活跃,血栓形成及栓塞的风险高于高心病组及心肌病组。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冠心病患者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斑块破裂、糜烂或出血的风险,有利于血小板聚集或血栓形成。心脏瓣膜病最易累及二尖瓣,常合并房颤等多种心律失常,同时瓣膜病变导致血液流变学异常形成湍流,容易形成附壁血栓,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增大。

综上所述,随着心衰患者病情的加重,LVEF以及PLT减少,CRP、D-D、MPV、PDW升高,血浆BNP与D-D、MPV、PDW呈正相关,与LVEF、PLT呈负相关,检测D-D、PLT、MPV、PDW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评估及及血栓防治有一定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亚组心衰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艾灸神阙穴对不同程度力竭运动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正文见第45 页)
不同年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核团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