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基本思路探析
2021-11-27王多昕
王多昕 赵 宇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行政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
干部队伍作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者与贯彻者,不仅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关键少数”,更是各个领域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核心力量。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为了适应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干部培育体系。并且,要根据少数民族干部自身实际,明确培养方向、设计培养内容、创新培养形式、跟踪培养效果,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对于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历史沿革
“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历来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2],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重大成就的一条重要途径。回顾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重视和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既是中国共产党贯彻始终的优良传统,也是巩固和发展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并将其转化为制度优势的伟大实践。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就鲜明地提出,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首先要“推翻一切军阀,由人民统一中国本部,建立一个真正民主共和国。”同时,还要“尊重边疆人民的自主”“才是真正民主主义的统一”[3]。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制定的《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问题,对于革命有重大的意义。”[4]在中央苏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中提出,“尽量引进当地民族的农工干部担任国家的管理工作”,特别要注意“文化程度的提高”和“当地干部的培养与提拔”[5]。由此可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已经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纳入了党的建设的全局。
在以后的各项革命实践过程中,党中央颁布了一系列纲领、决议、指示、宣言、通告,对于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水平和完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都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论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延安成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特别是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中就明确提出:“为了保证共产党员能在抗战建国大业中起其应有的作用,为了使共产党广大发展成为能担当抗战建国大业中一部分光荣任务的伟大力量,必须大批培养和提拔有胆有识能作能为的党员干部和非党员干部,并且最适当的使用、教育和爱护这些干部。必须加紧认真地提高全党理论的水平,自上而下一致地努力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学会灵活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国际经验应用到中国每一个实际斗争中来,研究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研究中国历史,提高工农干部和一般党员的文化水平,更加改进《新华日报》《解放》《群众》等内容,大量设立各级培养干部的学校,训练班等。”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需要“培养在党、政、军、民各种工作中有声望有信仰的领导人才”[6]。这一时期,针对党员干部和非党员干部的培养也在延安和各大抗日根据地如火如荼地广泛开展起来。如中央党校有55个常规班次,其中专门设置两个少数民族班(7班、34班),受训的有藏族、回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青年。[7]1940年,陕北公学成立少数民族工作队,专门负责教育培训少数民族干部,后来又成立了民族部。至1941年,民族部扩建改称民族学院,第1期就招收少数民族学员300余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长期执政的重要组织保证,所以,进一步加强了对于少数民族干部的储备工作,为新中国的成立和以后各项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干部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对于大量吸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有着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8]这一著名论断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1954年10月,党中央深刻总结了过去少数民族工作的经验并提出:“在少数民族中建立党和培养党的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今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应着重于大力提高在职干部和有计划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对少数民族干部中的优秀分子应大胆地提拔到各级各种领导工作的岗位上。”[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于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思路与时俱进,走出了一条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新路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尊重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的基础上,通过法律条文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培养、配备和使用作出了详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少数民族干部的责任与义务。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普及并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世界格局也向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面临新任务新挑战新要求,胡锦涛同志就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明确提出:“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事关全局,具有战略意义,必须“坚持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改进方法,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少数民族干部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0]这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为新时代进一步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新时代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理论内涵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将提升干部能力素质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艰巨工程。其成长成熟既是自身努力、不断进取的内在过程,也是组织培养、社会促进的外在结果;既受必然规律支配,也受偶然性因素作用;既有现实的路径参考,又不能拘泥于固有范式。因此,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党的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治理新疆,还是稳定西藏,培养大批对党忠诚的少数民族干部都是最为关键的因素。”[11]
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从政治层面来讲,他们是维护党在民族地区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是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先行者和探路者,只有少数民族干部坚强有力,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才能落地生根,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从经济层面来讲,少数民族干部是直面群众的干部主体,需要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使得少数民族干部承担的经济任务更为艰巨。所以,他们在领导和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干部自身的能力素质直接决定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从文化层面来讲,少数民族干部是少数民族群众中最优秀的先进分子,他们肩负着宣传党的先进理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重任。所以,少数民族干部在具体工作中必须用先进的思想、科学的理论去引导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强化国家意识和政治认同,进而在民族团结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与党和国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此外,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过程中,还必须在尊重其民族传统和文化的基础上逐渐改造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进而实现个人利益同党和国家利益、本民族命运同党和国家命运的深度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与崇高精神,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问题,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干部特殊性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建设一支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加强党和政府与少数民族群众密切联系,推动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和指示,对于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必须根据其自身能力、潜力、职务、年龄等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并将职业生涯划分为若干前后相继的必经阶段,结合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确立不同的培养方案,分步骤、分层次地由低阶段逐步达到高阶段,以实现干部自身能力素质的不断提升。因此,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过程中要严格遵照干部培养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干部经历、特长,遵守循序渐进原则,分批次、有针对性地选派干部到基层和一线岗位锻炼,然后根据工作能力、政治素养、工作业绩等历练效果进行考核评定后提拔任用。这是一个由基层一线、普通岗位、一般部门到重点地方、重要岗位、要害部门的过程,这同样也是少数民族干部自身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党的伟大实践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精辟论述,为当前进一步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厘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丰富了内涵,形成了当前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三、新时代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基本原则
新时代,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不是一句宽泛的政治口号和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一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败的艰巨任务。因此,全党上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高度清晰、行动上高度自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气概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切实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过程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严字当头
治国重在治吏,治吏必须从严。从严治吏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的系列讲话中曾多次强调: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关键是坚持好干部标准,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到干部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让每一位干部都深刻懂得,当干部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劳、接受更严格的约束。为加强干部培养管理,克服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的现象,严要体现在铁的纪律上,贯彻在实的行动中。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也必须始终坚持严要求,不能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就降低标准。因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对于党的先进性的直观感受就是首先看少数民族干部自身的作风、行为和实践是否能够贯彻“严”的标准。所以,在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始终以严格的措施管理广大少数民族干部、以严格的纪律约束广大少数民族干部,坚决做到不讲特殊、不留余地、不存侥幸,使广大少数民族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进而坚决贯彻好执行好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
(二)德才兼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重大挑战,党的各项工作对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在国际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改革压力日益增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只有那些朝气蓬勃、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能力突出、勇于担当的领导干部才能将党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因此,当前在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选好人、用好人,让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在强调少数民族干部能力培养时,还必须加强其德行培养。“德为才之帅”,人无德不立。所以,在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德才之间的关系,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使少数民族干部用自身优良的德行去引导和号召和影响少数民族群众。
(三)扎实推进
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是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该扎实推进,有序进行。所以,在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领导干部自身的能力和潜力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其次,是根据选定的重点培养对象制定符合其自身发展实际的培养方案,坚持自我提升和组织培养、个性发展和群体培养的理念相结合,再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培养。再次,要根据培养的实际情况让一部分能力迅速提升起来的少数民族干部到基层、到工作一线担任相应的职务,让他们直面人民群众,解决具体的现实的问题,在实践中接受挑战、在工作中锤炼自我。最后,要将一些经得住基层、一线工作考验的少数民族干部放在关键岗位,甚至是领导岗位上去锻炼,通过轮岗、挂职等方式,使自身宏观决策能力、现实分析能力、危机应对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得到质的提升,从而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材。
(四)良性竞争
干部的培养如大浪淘沙、如开山凿玉,总有一部分优秀的干部脱颖而出,同时也伴随着一部分干部被淘汰。这是符合干部培养规律的必然之举,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具体表现。因此,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和完善竞争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广泛激发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危机意识,从而将这种危机意识内化为自身不断努力提升的现实动力。此外,广大少数民族干部对此也决不能有抵触心理和负面情绪,要深刻认识到残酷的竞争不是为难干部,更不会阻碍自身的成长,而竞争的实质是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在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还要不断扩大竞争范围,促进竞争方式多样化,转变过去竞争只比考试能力的思维,将比德行、比能力、比觉悟、比业绩、比担当作为干部培养选拔的尺度,真正将群众认可、组织放心、能力突出的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出来,让竞争常态化,通过竞争去打破所谓的“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从而在激发斗志的同时优化选人用人路径,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新时代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具体要求
对于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既要遵循干部培养的一般规律,从全国干部培养一盘大棋的角度出发整体谋划、协调推进,也要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干部自身的特殊性,做到量体裁衣、区别对待,使得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更有针对、更务实效。所以,想要强化新时代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各级党组织还必须严格贯彻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理想信念是前提
干部培养,思想政治关永远是第一位的,信仰扭曲的干部是难以健康成长的,更无法承担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只有理想崇高、信念坚定的干部才能在关键时刻经得起考验。少数民族干部在成长和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本民族思维习惯和信仰的影响,再加上身处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环境之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教群众和亲属的影响,甚至是一些错误思想的侵蚀。这种不良影响会严重降低少数民族干部的纯洁性和凝聚力,进而出现“对马列主义半信半疑”或者“一边信马列、一边信宗教”的现象。因此,想要不断强化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就必须将干部理想信念作为一项根本性的任务抓实抓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充实精神、塑造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事业观、权力观,进而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领导干部更好地支配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与此同时,坚定的理想信念还是少数民族干部修身做人、谋事创业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他们抵御外部干扰,不为物惑、不受财诱、不被色迷,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宠辱不惊,坦荡地对待名利和地位;既能容人之长,也能容人之短;既能聚人揽才,更能聚心纳智。只有拥有了这种力量,少数民族干部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政治定力,从而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做任何有损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才能才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犯原则上的错误。与此同时,在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过程中还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作为重中之重。广大少数民族干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作为自身学习奋进的榜样,深入细致和全面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从总书记不同时期的实践历程中拓展工作思路、汲取人生智慧。
(二)个人修养是基础
个人修养是少数民族干部提升自身素质最基础的方式,也是不断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基本要求。因为,在广大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直接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党是否坚强有力、政府是否高效廉洁,需要通过少数民族干部的个人修养来具体体现。对于少数民族干部而言,个人修养既包括业务素养,也包括道德素养,二者有机统一、相互促进。修养的主要内容是修身,而修身是中国人进行自我修养的一项基本内容,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达到陶冶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品行的目的。因此,修身在我国传统思想里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修身”放在了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全局性地位,明确提出广大党员干部要“严以修身”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在具体实践中,各级党组织要不断引导少数民族干部既修“心”也修“行”。“心”蕴含于内,而“行”表现于外。内修就是要完善自我内在品质,外修则是要规范自我外在行为。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要求全党同志要“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干部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因此,各级党组织必须将个人修养贯穿于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少数民族干部心怀敬畏,犹如手握戒尺、头悬利剑般小心翼翼、精益求精,进而在工作中不断反思和总结,积极地找差距、抓落实,查思想、查言行、查作风,不断强化自律精神,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在不断自省中做到自知、自觉、自律。
(三)组织培养是关键
干部的培养成长,既是自我学习不断努力奋进的过程,同时也是组织悉心培养、社会历练的结果。如果没有组织的培育和大胆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最终还是纸上谈兵。相比于基础性的个人修养和自我提升,组织的培养是一种素质性的渗透和智慧性的启发,是帮助少数民族干部实现质变的必经之路。相比于发达地区和广大汉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更加依赖组织的培养,需要组织给予他们机会和平台,同时,帮助他们找准努力的方向和实践的途径。此外,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过程中,尤其要关注年轻干部的培养。年轻干部有显著优势,同样年轻干部也有许多不足。尤其是那些刚走出校门的少数民族年轻干部,他们朝气蓬勃、干劲十足,但往往是勇气有余而谋略不足。学历高不代表能力高,智商高不代着觉悟高。高超的能力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获得的,高超的觉悟则要体现在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上。可以说,组织的选拔是“遍识天下英才”的“慧眼”,组织的培养是“孕育千里良驹”的“赛场”。因此,作为少数民族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书生意气”,不能恃才傲物而排斥组织的培养教育,更不能错误地认为组织的培养是区别对待,一定要把心静下来,始终以虚心谨慎的态度和如饥似渴的精神来完成组织的各项培养教育任务,要在组织的培养教育中了解民心所向、通晓党的政策,明辨是非曲直、强化服务意识、增强使命担当,从而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此外,在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过程中组织部门也要不断创新教育培养方式,转变教育培养思维,合理地指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并且实时跟踪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情况,及时调整、查漏补缺。
(四)能力提升是目的
当前,党和国家各项建设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极其复杂,社会主义矛盾发生了深刻地变化,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日益凸显。而民族地区是我们国家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区域,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主要阵地,具有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只有那些能力出众的少数民族干部才能勇挑重担,啃硬骨头、涉险滩,更好地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少数民族干部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的提升是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因此,在不断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必须紧紧围绕干部能力提升这个基本目的和主要出发点,制定完善可行的人才能力培养方案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着重提高少数民族干部分析问题的能力、群众工作的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此外,少数民族干部能力的培养不能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中,要在游泳中学游泳、在打仗中学打仗,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工作能力的提升,还包括抵御诱惑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各个方面。现在的少数民族干部处于物质生活丰富繁荣的时代,各种名利诱惑充斥眼前。这就要求广大少数民族干部必须不断强化政治定力,用规范清正的行为去践行党纪国法,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为官。除此之外,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提升少数民族干部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广大少数民族干部往往战斗奉献在偏远落后地区,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如果其心理出现问题不仅会对自身健康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还可能会损害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所以,各级党组织在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全面细致地了解干部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对他们及时开展引导和调节,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态和昂扬的斗志。
(五)青年干部是主体
青年干部是党的事业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青年干部勇挑重担的典范,自就任总书记以来十分重视选拔和培养青年干部。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青年干部的主体地位,也是不断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一项基本要求。由于民族地区相对来说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特别是在一些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往往会造成少数民族干部青黄不接、老年化的现象。而一些年轻人从个人利益得失和自我发展的角度来讲,也不愿意到民族地区或者在此长期坚守。干部流失的现象始终制约着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发展。因此,各级党组织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年轻干部培养方面。青年少数民族干部往往缺少的不是学历、不是书本知识,而是工作经验和实现自我价值、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各级党组织必须把握少数民族青年干部成长的规律,净化少数民族青年干部的成长的环境,努力营造爱护少数民族青年干部、尊重少数民族青年干部的氛围,对于少数民族青年干部要做到观其言、察其行、明其心、晓其志,清楚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同时,各级党组织还要客观对待少数民族青年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建立科学合理的容错纠错机制,绝不能只是一味地责备。在工作中,各级党组织还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在宽容的工作环境中不断反思,并建立完善老干部帮带机制,帮助少数民族青年干部认识错误并避免在工作中再犯错误。同时,作为少数民族青年干部,也要在工作中迅速转换思维,切实做到放平心态、摆正位置、放下身段,绝对不能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马马虎虎。作为少数民族青年干部,对于一线和基层工作也不能一味地排斥抱怨,而要诚心实意地向老干部、汉族干部请教,学会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进而做到自省、自立、自强。
(六)制度建设是保障
人才的产生和干部的成长都是一定社会环境和具体条件的产物,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好的制度能够造就好的环境,好的环境能够培养好的干部。因此,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干部的成长及其个人能力提升与价值实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着非常深刻的阐述:“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要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教育引导,搭建创新平台,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12]不断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环境。从具体实践的状况来看,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更加依赖制度保障。因此,各级党组织必须在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过程中推进制度创新,用科学、合理、明确的制度为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保驾护航。此外,制度建设还要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干部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他们创造一个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这具体表现为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好婚姻、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和就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而使广大少数民族干部心无旁骛、安心工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各项建设奉献更大的力量。
结语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当前,我国已经乘势而上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各项艰巨的任务,党和国家急需一大批政治过硬、信念坚定、能力突出、作风优良、廉洁自律、勇于担当、组织认可、群众满意的干部队伍。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党的执政成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少数民族干部是我国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特殊的职责和光荣的使命。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党组织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切实增强少数民族干部从事民族和宗教工作的本领,进而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繁荣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