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探索与历史经验
2021-11-27柴静
柴 静
(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江苏 连云港 222006)
中国共产党建党伊始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在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赋予其民族形式和本土化内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深刻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自诞生后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它的发展进程和历史命运是和各个国家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又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建党百年之际,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对于丰富和发展党的理论宝库,走好新时代的民族复兴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建党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探索历程
(一)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其中国化进程的展开始终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搏。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向西方寻求真理,大力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理论、社会政治学说和哲学思维方式,这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上举起十月革命的旗帜,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第一位先驱者。1919年,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一系列文章,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他指出:“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4]此外,他还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着的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影响。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重要先驱者——陈独秀,在《劳动者底觉悟》《马克思主义学说》等文章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宣传了“劳动创造世界”“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五四运动前后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影响下,李达、陈望道、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周恩来等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努力学习和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引介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其中国化进程的展开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和创造性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进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功道路。
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现实命题。而毛泽东同志结合中国实际写出的《实践论》《矛盾论》更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走向成熟。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深刻阐发了实践第一的根本观点,从实践认识论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清算了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从思想路线的高度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从而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必须要指出的是,面对当时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为了克服党内长期存在着的严重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就必须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阐明中国社会矛盾的特殊性,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逻辑。也正是由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从而树立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机结合的光辉典范,不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指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三)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地位的确立决定着我们面临的时代任务由夺取政权变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明显背离——想要超越历史客观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严重的唯意志论倾向,这种不正常的状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遇到的重大挫折,也更加凸显出这一进程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四)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持续拓展
1978年全国范围内真理检验标准问题大讨论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对“文化大革命”错误思想的彻底否定,同时也开启了拨乱反正的新篇章。由此带来的中国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的良好转变,给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也不断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篇章。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进程始终与时代同步,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1.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突破。邓小平同志曾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在中国这样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重新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伟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无论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表达形式、内容侧重还是思想路径皆打开了新的篇章。其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更是响彻中华大地,成为贯穿邓小平哲学理论的根本遵循。这与邓小平哲学思想突出强调具体的、历史的现实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邓小平理论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外部条件和政治保证及其关系”“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一国两制’构想”等理论的深刻阐发无不体现了理论对现实实践的观照。反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成功又再次印证了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深化。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新变化和新趋势。站在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对新的生产力的特点、发展机制和社会作用、社会运动基本规律等作了新的科学概括。这正是基于新阶段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看到了高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是要代表以高科技为主要标志的生产力发展,这显然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理论,使其符合时代进步的需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意识、思想等上层建筑理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进一步升华,凸显将先进文化作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精神力量,使其真正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强心剂”。再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取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在准确把握当时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人民群众的构成及其特点,结合新的时代要求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理论和政党学说。
概言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这一思想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科学地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从时代特点、国际环境和中国国情出发,对社会运动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特点等进行的科学的切合时代要求的阐释,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内涵的进一步深化。
3.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蕴涵的拓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又一新阶段的重要理论成果,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蕴涵的又一次拓展。
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具体而言,科学发展观突出发展是第一要义,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强调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创造性发展,突出新时期更加注重全面、高质量的发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发展的深刻内涵,即既强调社会的全面发展又注重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既看到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又重视中国社会发展与国际社会发展的密切关联性。而“以人为本”的核心观无疑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彰显,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思想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思想的理论延续,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高度的又一次创新。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都将唯物辩证法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规律和原则贯穿在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中。简言之,科学发展观在继续强化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之上,比以往理论更加注重这两对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促进、交织发展,更加看重作为整体的社会的全面发展,突出对时代新机遇的把握,因而这一发展观能够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工作。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改革与发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面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把马克思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为解决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贡献了中国理论。能否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深厚哲学方法论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深化这一思想认知的重要视角。第一,实事求是的根本思想方法。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并且认为这“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的、辩证的认识论,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思想方法”[6]。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根本出发点。“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7]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与践行,展现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党的“初心”更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的内涵。第三,知行合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知行合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核心要义,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8]提出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统一是立足于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内容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
二、建党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立足本国国情,与中国社会现实紧密结合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党带领人民在科学认识中国国情的前提下,艰苦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成就。回顾建党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不难发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效与立足本国国情的自觉性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伊始,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就意识到这一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必须建立在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基础之上,运用这一理论挽救民族危机,为陷于水深火热的中国找到新的出路。简言之,就是“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其次,正是基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自觉,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改革时期,中国人民始终坚持走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始终相信只有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把路走通。在革命时期,中国没有选择盲目照搬苏联的经验,而是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走出了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解放道路;在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也没有盲目照搬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发展情况,走出了一条与欧美不同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效结合为鲜明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始终牢牢掌握着自己的命运,没有将判断中国道路是否合适的标准拱手让予他人,而是以中国自己的实践结果来衡量对错,从而调整步伐,改革现状。中国没有在亦步亦趋的模仿中失去自己,而是时刻清醒地将中国本身作为主体来认识和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重要原因。新时代,我们依然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研究中国社会现实和当前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通过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坚持与中华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
总结和继承中华优秀历史传统文化,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裂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9]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补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互补性,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自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文化紧密结合,坚持科学地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始终把中国传统哲学自强不息、追求信仰的精神品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崇高的人生追求相结合,并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诚如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到的:“一个共产党员如果能够在革命的实践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觉悟,那么,他就可能有很好的共产主义道德。他就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能够在患难时挺身而出,在困难时尽自己最大的责任。他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革命坚定性和革命气节。”[10]正是在这样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召唤下,一批批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舍生忘死。
党带领人民走过的这一百年历程,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国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走人民路线,重视政党文化建设,注重共产党员身心修养,艰苦奋斗,这一切无不体现着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和道德要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人民之所以愿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正是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坚守着民族的立场和实践的要求,通过充分吸取中华文明的智慧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之始终植根于自身深厚的文明基础之上,从而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精神支撑。
(三)立足实践,坚持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关键在于哲学本身善于从时代性的状况去反思人类的存在,从时代性的问题出发去求索人类的解放,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所在。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1]换言之,随着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实践发展过程中时代主题的分析和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列宁曾说过:“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12]而中国道路的成功就与把握时代主题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没有对时代主题的把握,就没有中国道路的成功。
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特别指出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面对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我们需要深入思考21世纪与20世纪、19世纪有哪些不同,时代问题和时代任务有哪些变化,如何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只有真正搞懂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才能科学构造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责任和使命理应体现为反映和引导时代精神,塑造新时代“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说过: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而所谓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3]恩格斯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思想:“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4]因此,真正的哲学必须捕捉到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新时代的中国,面对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人——中国共产党人理应做到胸怀“两个大局”,着力强化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时代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历史和现实都向我们昭示,只有始终在实践中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才能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