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体动力论视域下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探析

2021-11-27潘剑瑛刘祯岩

攀登 2021年2期
关键词:老区群体革命

潘剑瑛 刘祯岩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意识形态建设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对于巩固思想、凝聚共识、推进国家繁荣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提供精神动力与价值基础。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推动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能够为老区脱贫攻坚事业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运用“群体动力论”这一社会学研究视角,探究革命老区人民所具有的观念与行动特征,由此推衍出影响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的动力机制,并以此为依据讨论其影响要素及培育路径,旨在为革命老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思想观念层面的新方略。

一、关于群体动力论

(一)群体动力论的内涵与特征

群体,是多个独立个体聚集结合形成的共同体,是存在于社会结构中发挥集合效应的复合概念。在社会活动中,不同的个体因地域、种族、宗教信仰、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被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个体在群体中相互作用,其运动和发展的性状与轨迹转化为群体效应,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群体动力论是对群体及其活动状态进行研究的理论,是将群体看作一个其中一部分的变化会引起其他部分变化的系统。[2]在群体动力论研究中,群体的构成具备自觉性、交互性与共向性的特征。自觉性是群体成员对自身所属角色的意识与认同,是群体产生和存在的观念前提。交互性是群体成员在集体中相互交往和作用的状态与过程,是群体得以运动和发展的必要活动。共向性说明了群体成员在团体中所遵循的领导体系、制度规则、目标价值与情感联系的相对一致,是群体形成的基础和运作的支点。作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群体动力论关注群体中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对影响群体活动要素的分析,旨在有针对性地激发群体活性,调动群体积极性与自我效能感,规避可能导致群体失序的要素和情景,使群体在社会参与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群体运动的动力机制

群体动力论源于勒温的场论体系,指出不同的心理事件因个人需求不同而带有吸引力或排斥力,并成为在群体中发挥正向或负向作用的动力因素。在社会生活的场域中,人的行为受到性情与环境的双重影响。个体的心理动机、选择偏好决定了他更易受到哪类因素的影响,以及不同行为对他的相对影响程度,而环境的作用又在特定条件下强化或弱化个体的行动效力,从而影响群体的运动状态。分析已有相关研究,其中对影响群体活动的要素进行概括分析是该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且直接影响群体动力理论的实际运用。有学者侧重于群体研究的整体性,认为群体活动受到群体目标、群体规范、群体结构和群体行为等多个方面的影响。[3]而基于微观的成员互动角度,有研究者认为,“群体动力有同伴依慕、权威关系、利群行为、合作、竞争和共生等关系类别”。[4]另有学者提出,在群体中个体受到群体成员复杂的相互关系的影响。群体成员的活动、相互影响和情绪的结合,构成了群体行为的动力。[5]群体活动的效率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群体的价值观、规范、内聚力、成员承担角色等。[6]综上,笔者认为,群体成员共同的情感与价值认同是影响群体活动的内在基础,群体共同遵守的规范与制度是影响群体活动的客观条件,群体共有的利益诉求和行动目标是影响群体活动的首要环节。三者通过成员间的交错联系、领导指示与服从等一系列互动方式相互融合,共同为群体运动提供动力。

二、群体动力论视域下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

(一)作为特定群体的老区人民及其运动机制

革命老区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在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历史中,革命老区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老区人民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运用群体动力论理论研究革命老区的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应要判断老区人民是否能够形成一个“群体”以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老区人民能够认识到自身生长环境的特殊性,并培育起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老区人民在彼此的联系中形成家庭、社区等一系列微观共同体,共同组建成革命老区的社会结构。再次,在统一的革命老区发展政策指导下,老区人民具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共同遵守着改革与发展的制度与规则,服从统一的领导与指挥。综上,革命老区的人民具有对自身所属群体的意识自觉,在彼此交互与联系中形成共同的价值与情感、规范与制度以及利益诉求与行动目标,满足群体的判断标准。

在革命老区中,老区人民的活动方式、交往频率、互动规则直接影响革命老区的发展状况与改革进程。基于此,结合革命老区的实际状况可知,在革命老区的建设与发展进程中,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历史和现代化建设的认同与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是提升革命老区发展水平的内在动力。对老区改革与发展的规划办法及相关政策的服从与落实是推动老区持续发展的客观条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是促进老区全面发展的首要环节。以上要素是影响革命老区振兴与发展的重要变量,积极的情感与价值认同、科学的规范与制度安排、一致的利益诉求与行动目标能够通过老区人民的互动推动革命老区高速发展。反之,则可能使革命老区建设走向无序和衰落。

(二)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与影响要素

1.加强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依据意识形态形成的起源和作用的范围,可以将其划分为国家与社会层面的意识形态。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多与维护特定阶级的统治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有关,是关于政治制度、政党统治等政治观念的集合。通常表现为群众是否拥护执政党的领导,是否认同自身所处政治共同体的运行模式,是否愿意在其制度安排下开展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社会层面的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社会风俗与风气的形成、社会文化与价值的培育。本文所讨论的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是以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为主要内容,兼具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系统概念,旨在探究增进老区人民政治认同感与文化向心力的有效路径。革命老区保存着中国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的火种,在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之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战争策略与斗争的需要,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受限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革命老区的振兴和发展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十分牵挂的问题。大力加强革命老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增进老区人民对党的拥护与支持,不仅能够加快老区改革发展进程,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理论意义。概览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多数学者集中于探讨红色文化、革命精神对革命老区发展的影响,主要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介和培育问题,老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总体而言,尚未形成针对革命老区人民意识形态的整体性研究。事实上,革命精神、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来源与动力内核之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培育的重中之重,而对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与培育研究在包含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还涉及革命老区的经济基础、政策保障、教育事业等其他方面的内容。研究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高校学生,而是关注包含学生群体在内的革命老区所有人民。可以说,对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是对相关已有研究的深化与拓展。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等方面对相关理论进行补充完善是对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研究,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领域展开进一步探索与讨论的新尝试。

现实意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内核,即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并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7]还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认为上层建筑能够对经济基础产生重要的影响。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制度建设发挥着巨大的促进或阻滞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已经成为当代最重要的研究任务之一。革命老区的振兴与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老区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经济领域或制度层面,更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在老区建设中发挥的重要精神力量。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是凝聚老区人民思想共识与情感联系,保障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与制度运行,为老区人民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是全面推进革命老区实现振兴与发展的关键手段。因此,在群体动力论视域下开展革命老区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引入全新的理论视角探析老区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影响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要素。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升老区人民对政治生活的满意程度,增进其对政治文化的理解、认同与拥护。作为一种意识层面的活动,意识形态建设同样受到情感与价值认同、规范与制度、利益诉求与行动目标的影响。推动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是联动经济发展、制度体系、文化传承与教育工作的系统工程,各要素充分联动与融合为老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发展经济是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否日渐完善并不断发展、能否顺应时代潮流并推动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基础是否夯实牢固。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始终以发展经济为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毛泽东同志曾强调,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8]时代虽变,要义未变。在新时代,发展仍旧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与关键。在革命老区发展进程中,满足老区群体的利益诉求和行动目标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环节,唯有保障好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利益,满足老区人民对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更多需要与更高追求,实现老区群众最基础、最根本的活动目标,才能为老区意识形态建设筑牢物质富足、生活幸福、人民满意的物质基础,从而增强老区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为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事业注入充足效能与强大后力。反之,则会造成生计困难,精神富足更无从谈起。受制于自然、历史等因素,革命老区往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这也成为提升老区群众幸福感和凝聚力的根本阻碍。因此,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根本上离不开经济发展。只有加大力度规划好老区脱贫攻坚发展事业,推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才能为老区意识形态建设注入强大动能。

落实政策是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的保障。政策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与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双向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9]革命老区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史和成长发展史的承载地,长期以来备受党和国家的关注与支持。党中央致力于提升老区发展效益与老区人民生活水平,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为老区发展构建起一套系统完善的制度规范网络,从顶层设计为老区人民生产生活保驾护航。在老区振兴与发展过程中,推动老区落实相关政策,保障老区人民服从相关制度安排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条件,这就意味着在党中央对革命老区推行一系列政策保障的前提下,以党委领导的改革发展人员体系是否层层部署、压实责任,是否将党中央的政策部署切实转化为惠民的发展成果,是否致力于为老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福祉保障至关重要。唯有严格将党中央的政策惠民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效惠民,才能为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构筑起固若金汤的兜底防线,激发老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支持和拥护、提升老区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反之,若革命老区改革发展领导体系不科学不规范,对中央下发的相关政策置若罔闻甚至阳奉阴违,势必导致老区人民对制度规范的束之高阁,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丧失,威胁革命老区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实效。

培育文化是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核。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错综复杂,意识形态规定并制约着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文化也以不同的属性和表现形式影响着意识形态的发展,其中先进文化推动意识形态的建设,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也会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消解作用。[10]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源于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产物,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内核,是革命老区特有的基因血脉与亮眼名片。对于老区人民来说,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是“老区人民”的共同情感与价值纽带,是与生俱来、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基因传承。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本质上是培育、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而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产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年代体现,因此传承、创新、发扬革命老区独有的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是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内核与核心要义,是老区人民的先天优势与责任使命。对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能够增强老区人民的凝聚意识、血脉意识、自觉意识,以强大精神动力形成群体合力效应,为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及革命老区发展提供精神引领与价值支撑。

加强教育是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的抓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1]是提升我国人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工程,需重点推进。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离不开教育这一主要抓手,是提升老区人民奋进意识、向心意识、自觉意识与凝聚意识的重点工程,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政策落实、文化传承的人才来源与思想保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革命老区意识形态教育并不泛指广义层面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体力的传授与教学,而是特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即革命老区的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2]充分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经济、政治、文化、大众传媒等宏观环境,以及家庭、学校、社区、同辈群体等微观环境对老区人民的思想引领作用,加强对老区人民关于所处地域历史发展、精神内涵、政策要义、奋斗目标的诠释,才能激发老区人民以更奋进的姿态不断推进老区经济发展、政策落实与文化传承。

三、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经济建设巩固意识形态引领力

经济发展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因而推动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是大力发展生产力。革命老区大多具有较为特殊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推动其经济发展更需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自然地理、区位交通、人口社会等因素的特殊性。科学合理地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利用天然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发源地优势,大力培育发展红色旅游业与红色文化产业,使革命老区充分发挥自身自然与社会条件的优势特长,提升经济发展效率效能,为意识形态建设注入不竭动力。此外,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还需提供配套服务,以全面保障老区特色产业有序发展。首先,推动老区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为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与法律保障。其次,推动老区特色产业发展离不开先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再次,推动老区特色产业发展应逐步向科技赋能转型,高新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最后,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也为推动老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政策、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为革命老区特色产业提供了蓬勃发展的土壤与动力,为老区经济建设提供多元合力。由此,革命老区根据自身特殊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老区多方位提供配套服务保障特色产业发展形成系统完善的经济增长机制,为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经济基础,有效巩固了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使意识形态建设更具有合理性基础与现实性保障。

(二)政策落实保障意识形态组织力

发展政策是党和国家对革命老区发展建设的独特关怀与政治引领,政策落实是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的后备保障与兜底防线。切实落实革命老区发展政策,在政策诠释与政策转化基础上提升意识形态组织力,需着力从政策落实主体、政策落实内容、政策落实环节三方面统筹推进、齐抓共管。

首先,充分发挥革命老区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责任主体作用。革命老区党委、政府应扮演好党中央与革命老区间的桥梁纽带角色,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传播弘扬党中央政策惠民的文件精神,党委为引领、党组织为堡垒、党员为旗帜、政府为支撑,不断发挥组织的先进性、能动性、引领性,积极主动带领革命老区人民奋发有为、协同凝聚。其次,对政策内容的深度理解,切实将党中央的政策惠民内容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实际惠民成果,为使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党中央先后出台《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形成一套全方位、多领域的制度体系,为此革命老区应切实以文件要求为“指挥棒”与“指南针”,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层层部署文件要求,对标对本检验成果,引领老区人民在共同的规范制度中组织凝聚、共同奋进。最后,政策落实离不开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联结环节。从党中央的顶层设计到文件下发,从革命老区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深入学习到层层部署、压实责任,从由浅入深、分类落实文件要求到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反馈监督,都是政策落实环节的必然要求与必要环节,同时离不开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保障。综上所述,立足主体引领、内容有效、环节严密的基础上,党和国家的政策关怀才能切实保障革命老区意识形态组织力,为老区人民组织凝聚、齐心奋进提供内生动力。

(三)文化发展培育意识形态凝聚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沉厚重的力量,为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与培育的核心是大力发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发挥优秀文化凝聚人心的巨大力量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内在支持。

从横向来看,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通过建设图书馆、博物馆、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举办文化推广公益活动等形式推进文化事业发展,使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浸润人心。积极推进建设参观名人故居、重访革命根据地等红色旅游项目,鼓励创作革命主题的文艺演出等商业活动,在发挥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强化了老区人民的文化认同。从纵向来看,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要实现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创新,使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在革命老区持续焕发生机活力,为老区人民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内在动力。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形成于中国革命斗争的特殊历史时期,是无数民族英雄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英勇斗争中凝结而成的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伟大民族精神。发展红色文化要追本溯源,铭记历史,不忘根本。

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与时代内涵。作为凝聚人心、增强认同的优秀文化,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要求我们在新征程中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拼搏斗争,用革命的干劲建设美好新生活。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不仅是老区人民情感的粘合剂,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器,应在老区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发挥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作用。因此,革命老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继承、创新与弘扬,全方位促进文化发展,为老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有效培育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四)教育推进增强意识形态解释力

教育是我国发展建设的内生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更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3]发挥教育对革命老区意识形态解释力的效用价值。首先,从理论引导上下功夫,这不仅需要革命老区大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依托思政课程加强对受教育群体的养成教育,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对成员多种形式的间接培养,以此引导老区人民不断增强对国家发展政策理论与革命老区战略定位的学习、吸收、内化,增强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与对革命家乡的凝聚意识。其次,在实践锤炼中增强意识形态解释力。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应当充分发挥实践的来源与动力性作用,引导老区人民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悟革命精神、投身老区建设,如通过参观展览、排演话剧、走访旧址等方式带领老区人民在回顾革命历史的过程中寻根溯源、凝心聚力。

此外,要充分发挥革命老区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革命后代是革命历史的时代接续与基因传承,对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聚焦与辐射带动作用。因此,应充分发挥革命后代对老区意识形态建设的引领扩散作用,树立先进典型、宣讲革命历史、弘扬红色精神,激励老区人民的群体自信与进取动力。最后,在革命老区营造意识形态建设的良好氛围。依托经济、政治、文化、大众传播等宏观环境与家庭、社会、社区、同辈群体等微观环境,不断加强对老区人民意识形态的熏陶作用与教育,如通过标语、横幅、浮雕等实物载体营造老区红色文化氛围,于无形中增强革命老区意识形态解释力。

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对于增进老区人民对党的拥护与支持,加快老区改革发展进程,进一步推进国家发展战略落实具有重大意义。意识形态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在人的思想观念领域搞建设,将人民群众的最大公约数找出来,方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巩固共识、发展共识。[14]多力齐发,为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持续动能,促进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为革命老区振兴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老区群体革命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2019年度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 先进集体名单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延安,老区的希望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奋力打赢老区脱贫摘帽攻坚战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国的出行革命
革命老区展新姿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