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与弘扬红色文化

2021-11-27欧庭宇

攀登 2021年2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革命红色

欧庭宇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反复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了尖锐批评,并要求全党清醒认识到“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1],号召全党“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近年来,学术界紧跟时代步伐,肩负学术使命,围绕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特征,积极从学术的角度进行回应。

我们党是从红色革命中成长起来的,红色文化在促进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的肆意传播必然会冲击我们党在艰苦岁月中所熔铸的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侵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地位。依据相关学者的观点,历史虚无主义“瓦解我们政权的根基、动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削弱人们的文化自信”[3]。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洪水猛兽般来势汹汹,大多学者从问题意识出发并提出见解,但却鲜有从历史虚无主义与红色文化的关系来论述。目前涉及的文章仅12篇。譬如,周群所作《弘扬红色文化与历史虚无主义的破产》、汪亭友所作《弘扬红色文化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达成了“历史虚无主义实质是对红色文化的破坏”的观点共识。一般而言,对待学术研究的现实问题可以以问题为导向,也可以以目标为导向。由于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概念、内涵与外延、危害等问题已作了详细论述,这里不再赘述。本文着重从历史虚无主义与红色文化的对立关系出发,从理论逻辑上重点论述“和平演变阴谋论”“告别革命论”“学术重建论”的破坏性和隐蔽性,并提出要站在更加全面、具体的角度从理论逻辑上论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与弘扬红色文化的路径实现问题。

一、问题的缘起

从历史演进的纵向逻辑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形式上的学术外衣包装,内容上对党和国家合法性的诋毁和否定。一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是“舶来品”还是“土产品”是处于学术争端的问题。从观点论争的角度划分为三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第一个阶段是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阶段虽未提出“历史虚无主义”这个概念,但针对歪曲红色历史事实、违背红色革命的问题有所涉及,是针对社会的理论、制度、传统、文化等内容,采取绝对否定的态度和观点,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就如何评价党和国家的历史、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等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伴随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严峻。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后十年。历史虚无主义是作为“全盘西化”论相呼应出现的一种错误思潮,就实质而言是一种政治极端主义。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出现的三次论争的高潮。首次,在2000年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评价,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党的决策问题的评价。其次,2006年之后,历史虚无主义演变成与红色历史事件、红色英雄地位的评价对立的社会思潮。最近的一次是2015年《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研究成果。在2010年至2014年的思潮调查评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思潮动态监测指数”,采用关注度、活跃度与影响力三个主要指标监测评价,历史虚无主义以9.06的高分首次超过新自由主义,成为排名第二的社会思潮,其特点是讨论“红色历史事件、党是人民选择和历史选择”等问题的参与者空前广泛,社会影响巨大,长时间保持活跃状态。

从概念关联的横向逻辑来看,历史虚无主义与红色文化的对立关系,其实质就是对红色文化的歪曲或破坏。有学者直接从历史虚无主义与红色文化的对立关系角度来谈:“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史、国史的否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所铸就的红色文化的否定。”[4]有学者从历史虚无主义对红色文化内容贬损的角度出发,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而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如果人民革命这个前提被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5]有学者从历史虚无主义对红色历史歪曲的角度出发并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严重危害就在于经它歪曲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成了‘病史’‘罪史’”。[6]有学者从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消极影响的角度出发,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极易造成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错位,极易造成大学生的政治观和历史观扭曲,极易造成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受挫”。[7]也有学者认为,“历史虚无主义者亵渎红色文化,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严重消解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动摇了大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8]由此来看,历史虚无主义这一反红色文化的错误思想是从主观臆断、片面视角出发,认识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将非客观的、非正确的观点装扮成“令人费解的深奥问题”,形成彻底诋毁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等错误思潮。如果任由这一错误思潮肆意泛滥,必然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红色历史、红色文化教育造成破坏,进一步动摇党和人民奋发努力、砥砺前进的思想基础,破坏新时代中国生动活泼、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阻碍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新长征路”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必须正视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我们党红色文化的侵害。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红色文化的破坏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论述中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危害性进行了论述。譬如,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9]针对警惕和汲取苏共教训问题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10]针对共产党人身份问题,指出:“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11],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等问题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红色文化的破坏具有重要意义。

(一)包装“和平演变阴谋论”,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所谓“和平演变阴谋论”是反对四项基本原则,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贷款、贸易、科技等手段诱导和施压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观等不同形式的思想主张,其政治诉求均为鼓吹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力图将中国纳入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体系,从而阻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再以“共产主义幽灵论”为例,这种“去思想化”的论断以碎片化、片面化的历史认知视角,有意放大我们党在曲折的实践中的挫折与失误,将马克思主义污蔑为异端邪说的“幽灵”,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缥缈论”等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将西方各种“主义”套用到中国的实践和制度上,妄图将中国卷入一个西方自由化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红色文化的指导思想,揭露的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如果这一思想指南被历史虚无主义所动摇,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精神崩塌和秩序动乱。

具体来讲,历史虚无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的诋毁和否定,并非只言片语的,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破坏。政治上主张取消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合法地位,实行西方式多党轮流执政和三权分立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其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思想观念的永恒性、唯一性;经济上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价值观上,历史虚无主义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将价值观抽象化,鼓吹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内容的“普世价值观”,罔顾民族历史文化和国情的具体性,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这种社会思潮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以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永久性和普适性,试图以“蒙太奇”的手法拼接历史片断,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使人们对历史虚无主义这种模棱两可、自圆其说的言论予以认同和信服,从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再次上演“苏东剧变”的悲剧。

(二)推崇“告别革命论”,竭力歪曲红色历史

如果说“和平演变阴谋论”是历史虚无主义站在理论视角对红色文化的诋毁和否定,那么“告别革命论”是站在历史视角对红色历史的歪曲和涂抹。所谓“告别革命论”是从唯心主义的历史假设出发,片面地强调“现代化的重要性”,甚至将革命视为“对现代化进程的延误”。事实上,中国近代以来1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为救亡图存而奋起抗争的历史。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再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均以革命失败而告终。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成熟,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然而,一些人过渡渲染革命的“弊病”,打着反对“激进主义”的名义,过分夸张革命的破坏性,极端否定革命的进步性。他们将近代以来的所有革命看成是“激进主义”,将维护封建专制的“保皇派”“守旧派”冠以“稳健”并加以肯定。即便是铁定的红色史实,也有一些人以《蒋纬国的口述自传》为依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长征胜利说成是“国民党的故意放水”,歪曲了长征的历史事实;以“飞夺泸定桥”的历史事件来讲,一些人仅以口述史为依据,“戏说”工农红军没有战斗甚至另一些人“爆料”仅打了一天一夜的战斗,这种“揭秘”不仅在逻辑上自相矛盾,而且抹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骁勇善战、不畏牺牲的红色历史。

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从人民群众中脱颖而出的英雄人物更是历史发展的引领者和组织者。这些革命英雄作为红色历史的重要人物,也遭受着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戏谑和否定。他们以“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功过的借口抛出“英雄抹黑论”,污蔑和丑化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领袖、革命先辈,妄图磨灭人们对党史、国史的共同记忆,动摇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脊梁。历史虚无主义者从党和人民的英雄入手,摧毁党的公信力、民族的凝聚力和思想的号召力,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三)编造“学术重建论”,恶搞红色文化教育

如果“和平演变阴谋论”和“告别革命论”是大众显而易见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学术重建论”则极具隐蔽性、抽象性。其不同程度地潜伏在不同人群之中,拉低人们对红色文化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是造成这种社会思潮持续蔓延和渗透的重要原因。所谓的“学术重建论”是以“学术研究”“假说历史”的名义杜撰“翻案文章”,并在影视作品中“笑谈”“大话”历史。诱导人们抛弃正确的阶级立场和价值判断,过渡激发大众群体惊讶和焦虑的情绪,注入失望又颓废的“精神鸦片”,将人们卷入他们所设置的混乱困局之中。用种种“如果”和“假说”将红色文化、红色历史、红色英雄的科学评价变成玄学分析,使科学规律、历史规律变为无限的可能、随机的结果。从恶搞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和传播途径上讲,历史虚无主义者主要在学术论著、学术研讨会、影视作品、微信推文、微博文章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诱导人们“怀疑历史”“重思历史”。譬如,将《红色娘子军》改编成用青春和热血去追求男女平等的“青春偶像剧”。《沙家浜》被篡改成“一个潘金莲和三个男人的故事”,等等。由此来看,这并非简单的“泛娱乐化”现象,而是一种“去历史化”“去意义化”的政治手段,更是反动的政治思潮。如果任由这一破坏性行为肆意以“学术的名义”“教育的名义”存在,将会使“雄关漫道真如铁”的红色故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红色英雄形象颠覆得面目全非,必然制约红色文化历史教育的实际效果,最终造成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错位,民族自信受挫、政治观和历史观扭曲等严重后果。

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路径

历史虚无主义将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作为攻击对象,对比,我们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健全红色文化保护的法制体系、完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等,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抵制和消解历史虚无主义。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历史虚无主义不惜歪曲和否定我们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法性,消解了部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获得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安全秩序构成危机。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我们党十分珍贵的传家宝。弘扬红色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话语权,坚决反对和抵制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侵袭,才能从行动上消解历史虚无主义。

一要坚持不懈强化科学理论武装。弘扬红色文化,要善于从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入手,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红色文化中的指导地位,为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传统和红色精神提供思想引领,确保红色文化的底色与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同向而行,紧紧围绕调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之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奋进。二要利用改革发展力量缩小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意识形态是观念上层建筑的哲学范畴,是物质利益关系在思想与观念上的直接体现。红色革命年代,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所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历史任务的红色文化。今天,面对历史虚无主义主义最有力的回击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压缩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生存空间。三要加强舆论阵地管理。通过红色文化网站、红色电影、微视频等形式讲好红色故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弘扬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伟大精神、传承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增强人们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同,以强烈的政治敏锐性、警惕性和鉴别力,将意识形态工作抓细做实,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健全红色文化保护的法治机制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领袖、红色英雄、马克思主义革命史观,将革命与恐怖活动相提并论,甚至将革命斗争比作为“仇富杀富”的暴力活动,表现出了极其反动的政治性,亟须运用法律武器进行惩治和震慑。一要制定可行的法规制度,确保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有法可依。为保护和宣传党史、英烈史迹、新中国史等红色历史颁布和制定相关法律护航,防止反动思潮对网络生态的侵袭,决不能将网络空间置于法外之地,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既能在意识层面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又能在法治层面依法谴责和制裁利用网络空间对红色文化的亵渎行为。做到有法必依、用法必严,决不能让歪曲红色历史、歪曲红色英雄形象的违法行为逃之夭夭。为避免执法过程流于形式,要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秉公执法的重要作用,不断维护红色文化政治生态的纯正性、正能量。

二要建立科学严密的法治监督机制。对革命历史、革命领袖、革命先烈的权益保护不仅是执法机构的责任,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守护的精神家园的责任,亟须充分运用官方媒体、民间平台的宣传力度,加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铭记历史,崇尚英烈,筑牢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畅通微信、微博、短信、电话、官方网站等监督渠道,将红色文化的保护及其侵权行为的监督权放在人民群众的“手心”,确保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监督管控做到准确、及时、有效。

(三)完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要坚持唯物史观科学原理及方法论。对待红色文化,党史、领袖人物史、新中国史的科学研究,尤其要注意避免一路高歌的“神话历史”,远离尽为好人的“童话历史”,脱离现实条件和历史本真的历史观。要借助红色文化研讨会,成立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建立红色文化优秀论著数据库等方式,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研究的整体水平,以科学有效的研究成果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诚然,传播红色历史不仅仅停留在科学研究层面,要将唯物史观融入红色文化的教学实践、文化建设环节,紧紧围绕红色历史、革命先烈事迹这一主旋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正确历史观。其次,要以供给侧思维完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如果说科学研究是红色文化产品的供应端,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则是红色文化产品的需求端。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就是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以德树人的引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12]针对儿童、青少年、成年、中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建立贯穿大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不同领域和环节。其中,基础教育阶段应加强知识教育,更侧重情感教育;高等教育阶段注重情理兼备,侧重理性思考能力;党员干部教育注重党史、人物史、创业史的熏陶,尤其注重党性修养的培养;对外宣传要注重讲清革命时期国外人士在中国的活动足迹及与革命区域的领袖、人民群众的关系等。

在革命年代,革命话剧、红色影视、红色歌曲、革命诗歌等不同形式的文艺产品用来教育党员干部、宣传鼓动群众,塑造他们的红色革命精神,而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旋律的今天,合理改编和创作红色经典作品,既要积极颂扬人民智慧的强大、革命先烈的伟大、红色历史的光荣,又要毫不留情地对历史虚无主义等反动的政治思潮予以否定和批判。譬如,针对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群体,在对红色文化经典的改编和创作中可以结合部分现代性的时代元素,将无数革命仁人志士所散发的红色精神融入新时代的砥砺奋进角色中去,使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精神焕发出时代光芒;针对经历了艰苦岁月的中老年人,要注意将红色文化经典的怀旧色彩和集体奋斗的记忆重点呈现,使他们感受过去的红色历史、奋斗史。在此基础上,红色文化经典要结合历史重要节点,结合文艺演出、文化演讲、民间庆祝等方式颂扬先进事迹、奋斗历程,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弘扬红色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革命红色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越是在历史前进的路口,越是不能彷徨——《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观后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