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西方音乐美学中的自律论
——评《声无哀乐论》和《论音乐的美》

2021-11-27朱家玉

黄河之声 2021年20期
关键词:汉斯嵇康自律

朱家玉

一、自律论发展历史渊源

在西方音乐美学中,自律论美学的概念是1929年德国指挥家和音乐学家费利克斯·卡茨在《音乐美学的主要流派》书中首次应用的。然而,在西方文化中,我们可以依稀摸索出它发展的轨迹。沿着这条轨迹的方向,我们的目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希腊时期。

如果说现在的音乐自律美学思想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古希腊时期的音乐思想可以算得上是刚刚萌芽的一粒种子。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强调从形式方面去探索事物的美。把“数”当作音乐的本源。“数”正是一种形式的体现,具有形式的因素存在。中世纪时期,神学家奥古斯汀、托马斯等人他们把音乐美作为上帝的绝对美的体现,又强调事物的美在于形式。18世纪末,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阐释音乐的美是一种纯粹的美,是不涉及任何概念的,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也不会表示什么。康德并不熟悉了解音乐,只是在哲学方面进行思辨推演。他排除纯音乐的内容因素,承认形式就是一切。这一观点也成为了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中阐释的自律论美学思想的渊源。

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是否存在自律论美学思想,这在学术界是一个并无定论的问题。由于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大多服务于君王,很少探讨音乐的本质和音乐本身的美。所以在过去的音乐美学思想著作中很少有阐述这方面的内容。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相比,中国传统音乐自律论是有所缺失的。最典型的音乐美学思想代表著作当属三国时期被誉为“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以上,是对中西方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进行大致的梳理。

二、音乐美学中的自律论、他律论

(一)自律论

自律论观点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形式,音响结构就是一切。强调音乐是不受外部条件制约和影响的。自律论的代表人物汉斯立克从批判情感论入手,极力否认音乐可以表达情感。他认为音乐的内容除了音乐本身,可以被听到的乐音的形式之外,是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自律论观点主张音乐是不能表现情感的,音乐不能表达除了音乐之外的任何东西。可以用一句最经典的被引用最多且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话总结概括汉斯立克关于音乐内容的阐释,那就是“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自律论美学观点极端地只强调音乐的形式美,忽略音乐内容美。所以,他的这种观点也被称为形式主义音乐理论。

(二)他律论

提到自律论美学思想一定不得不提与之观念相对立的他律论美学思想。虽然二者观念相对立,但是由于两种理论各有自身的学理依据,所以二者并不矛盾。他律论强调音乐的内容美,承认在音乐之外有某种外在规律可以影响着音乐的发展。音乐总是包含着除了音乐音响结构以外某种东西。而这种东西主要是指人类的情感。他律论观点认为音乐的内容可以决定着音乐作品的性质,决定着音乐的作品的发展方向,音乐的内容可以决定音乐的形式。支持此类观点的主要是浪漫主义乐派的音乐家和评论家们。由于他律论美学重视强调音乐的内容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内容美学”。

三、嵇康与《声无哀乐论》

(一)作者简介

嵇康,字叔夜,是曹魏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理论家,被誉为竹林七贤之一。他反对司马氏专权统治,后也因此被司马氏集团残忍杀害。他崇尚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他羡慕隐士的悠然自得的生活,不愿出仕为官。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凝练在他所编撰的《声无哀乐论》中,系统阐释了他对于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等看法。

(二)《声无哀乐论》主要观点及其价值

《声无哀乐论》通过以秦客和东野主人相互辩难的方式,表述了他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文章里嵇康论证并且批判了儒家传统乐论思想。他认为音乐本身存在着自然谐和的属性,在音乐与人的情感之间存在着不确定性。在欣赏同一首乐曲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有人听后会产生悲哀的情绪,有人听后会产生快乐的情绪。悲哀或者快乐的情绪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于身体内的积累,在听到了音乐以后被引发出来,于是情有所感。这种情感的产生与音乐本身是没有关系的。

《声无哀乐论》对人类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本音乐美学著作超越了中国传统主流音乐美学思想,突破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礼教文化,吸收了道家“玄学”的思想,追求艺术本身的美。他大胆地反对了把音乐和政治简单地画上等号的观点,这是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的。

四、汉斯立克与《论音乐的美》

(一)作者简介

汉斯立克(Eduard Hanslick)是奥地利的音乐评论家、美学家和作曲家。代表著作有《论音乐的美》《现代歌剧生活》等。他的父亲是一位哲学家和钢琴家。母亲是富商的女儿,也曾是他父亲的钢琴学生。因为家庭原因,他在很小的时候跟随着父亲就接触学习了音乐,系统学习过作曲、钢琴和声乐。对于音乐理论、和声学、对位法等也都有所了解。汉斯立克曾在维也纳学习法律,并取得了法律博士学位。后来汉斯立克被动地在维也纳政府部门作为文职人员任职。但是他在政府部门任职期间,一直保留着对音乐的热爱,没有放弃对音乐的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对音乐美学和音乐史学方面的研究。后来,他在维也纳大学任职,教授音乐史与音乐美学,同时也为报刊撰写音乐评论。

(二)《论音乐的美》主要观点及其价值

1954年,汉斯立克撰写的《论音乐的美》出版,这本书体现了汉斯立克的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他强调音乐的本质就是音乐的内容,音乐的美就是音乐的形式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他认为音乐表达的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其实就是乐音用不同方式的进行所形成的不同形式。汉斯立克在书中关于认为音乐的审美感受是这样阐述的,他认同音乐对于欣赏者们的感情反应是有作用的。这种听到音乐之后与对于音乐做出感情的反应甚至是比其他艺术更加强烈的。但是,他认为这种审美感受是生理的,是非审美性的。

汉斯立克所撰《论音乐的美》作为西方音乐美学著作,涉及领域广阔,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密切。能够把音乐与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具有其积极的历史价值。首先,对情感论的批判有合理的成分。情感论过分强调人类情感因素,认为情感可以决定音乐作品的性质。没有把音乐作品本身带有的情感和思想和听众在听完音乐以后所产生的主观想象这二者区别开来。其次,强调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有其存在的问题。其一,他在音乐内容方面反对音乐可以表达情感,认为形式就是一切。其二,他把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割裂开进行分析。

五、相似点

(一)历史背景

嵇康与汉斯立克提出的自律论美学思想的提出都是在当时被视作不同寻常的一种思想存在,与传统的主流的音乐美学思想是相悖的。在嵇康所生活的三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动荡不安。儒家思想主流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道家思想受到重视。音乐家们对于音乐的本身的形式开始有所研究,追求艺术的自然美。汉斯立克所处在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追求情感的释放,人性的解放,强调情感的重要作用,这正是他律论的主要观点。汉斯立克的自律论观点与当时的主流思想“情感论”相冲突,不被当时的音乐家们所接受。二人都是批判当时具有主流趋势的音乐,倡导积极的强调音乐自身的美。

(二)音乐的本质

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实体,是不能表现人的各种情感的。音乐本身是不具备任何内容的。他认为音乐其实是某种本质的化身。他又进一步阐释音乐的本体是“和”,这种“和”是音乐的形式、表现的手段和美的统一。①汉斯立克认为音乐的本质其实就是指音乐的内容。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他认为音乐美的根源其实是一种幻想力。这种幻想力是作为一种精神内涵存在的。音乐美的标准就是一种不变的客观事实。音乐表达的其实是一种纯音乐性的“观念”。他解释道,这一类观念是可以用一切可以接受音乐的器官的变化的这种固有的方式表现出来。

(三)音乐与情感的关系

嵇康认为音乐是不能表现任何情感的。不可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他认为欣赏者听到音乐后所产生的情感是先在身体里面存在的,听到音乐之后,这种情绪被激发出来,才会感觉到悲伤快乐。所谓“音声无常”,就是指有一定内容的音乐和组成音乐的音响材料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他认为音乐之“体”是自然而非社会的,受天籁而非人为的。它有自身的独立性,既不依附于人的主观情感,也和社会治乱之政无关。虽然音乐不能表达哀乐,但是音乐可以引起人们在情绪上“躁动”和“安静”的变化。通过“和”的方式来引起人们这种“躁动”和“安静”的情感。汉斯立克认为音乐是不能够描述和表现任何情感的音乐。但是他承认情感力度对于人们情绪上的影响。情感的物理方面的属性是可以被音乐表达出来的。例如,强弱、快慢、升降。他们都承认了音乐的力度对人的情感的影响。

六、相似性原因分析

(一)教育背景

嵇康和汉斯立克二人都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嵇康自小聪慧,博览群书,拜官郎中,授中散大夫,被称为“嵇中散”。同时,嵇康擅长弹奏古琴,精通乐理音律,他以一首著名的《广陵散》被人所熟知。对于音乐十分了解。汉斯立克从小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耳濡目染,系统学习了解过与音乐相关的课程。这对于他后来的艺术涵养的积累有着很大的帮助。后来,他在维也纳大学任教,教授音乐史与音乐美学。二人在对音乐的理解方面都是有自己的造诣,在专业方面都具备良好的素养。这种相似的品质对于二人相似的观点有着很大的作用。

(二)文化背景

西方浪漫主义时期,强调个性,突出情感的表现作用。浪漫乐派代表的音乐家把情感视为最重要的东西,他们认为情感可以觉得音乐作品的性质。李斯特在《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一书中,把情感提升到了一个极端的位置。在这一阶段,音乐领域“情感论”盛行。汉斯立克看到音乐家们过分强调情感的作用,忽略了音乐本身形式的美。所以带有批判的目的来提出自己的自律论美学观点。嵇康所处时期儒家思想被排斥,道家思想受到推崇。嵇康十分崇尚老庄的思想,极力反对封建的礼乐制度,摆脱束缚人的礼教。二人生活时期的文化背景具有极高的相似之处,这也是他们提出的自律论美学思想相似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战争背景

汉斯立克所处时期时局动荡不安、战乱四起,欧洲革命轰轰烈烈席卷而来。社会的变动影响了他对于音乐的本身的看法,开始思考音乐在音响结构上的美。嵇康生活的魏晋时期,当时三国争霸,司马氏集团专权,文人志士多愿意选择隐居于山水之间。嵇康也十分羡慕隐居山林的生活,但是无奈卷于政局当中。基于这样的战争背景,嵇康致力于探求艺术本身所存在的美。思考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等问题,批判两汉时期把音乐当作统治的工具。二人在相似的战争背景之下,是造成相似的音乐美学自律论观点的原因之一。

结 语

综上,通过窥探自律论美学在中西方的历史渊源和中西方自律论美学代表人物嵇康和汉斯立克二人的背景及其二人的代表性著作的相似之处,剖析二者观点的相似原因,从而能够更好地探讨音乐美学自律论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和问题。汉斯立克和嵇康的观点都有其局限性。在本篇论文研究中认为,应该把形式和内容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有失偏颇。■

注 释:

① 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38-39.

猜你喜欢

汉斯嵇康自律
魔鬼与天使
你是我的天使
你是我的天使
能自律者为俊杰
自律的力量
嵇康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你是我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