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模式下的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1-11-27安然
安 然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旅游商贸分院,江苏 常州 213001)
一、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征
1.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
职业院校中,许多学生是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就读,他们的家庭背景、知识能力结构及思考问题的角度等均存在差异。有些学生曾经成绩优异,因中考失利或其他原因来到职业学校。这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落差,常常表现出心理不稳定或不能适应新环境,成绩下降很厉害。更有甚者,否定、逃避学习,不愿意上学。还有些成绩一般的学生,非自愿被家长送来学校,他们对专业不感兴趣,无法做出准确定位,往往很难融入学校生活,这部分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存在一定矛盾[1]。
2.独立与依附的矛盾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个体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成熟的基础上,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它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自我意识的发展,职业院校学生独立性意向十分强烈,不少学生十分渴望独立,竭力摆脱父母的管教,力图与过去的自己一刀两断。但事实上他们并未完全长大,常常出现识人不清、经济不独立等情况,还需要求助于家庭和学校[2]。此外,他们在心理道德发展上也尚未成熟,很难正确处理两性关系,轻率地对待恋爱问题,缺乏社会经验,尚需依赖家长和老师的引导。
3.自我防御心理较强
防御性悲观是自我保护的一种策略,目的是保护一个人的能力及随之而发生的自我价值,这种心理在职业院校的学生中普遍存在。正值青春期,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步加强,情感上转向同龄群体,希望得到周围同学的赞扬。与此同时,此阶段的年轻人较为敏感,自我保护意识较强[3]。面对一个新的校园和生活环境,需要学生有一段时间的心理适应期来调节。同高中严格的管理相比,职业院校管理相对宽松,他们有更充裕的时间来交友和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然而,家长的过多干涉造成学生的无奈无助感。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独立生活能力,难以自理自立,内心敏感,更易产生害羞、自卑等负面情绪,从而形成防御性心理。
(二)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情况认识不到位
经调研发现,即便出现心理问题,很少有职业院校学生主动去医院检查或找心理学教师进行咨询。当青年学生出现心理异常时,有人找同龄人诉说,有人发布朋友圈、说说,甚至是憋在心里不说。不少学生对学校开设的心理咨询教室,反而持无所谓态度。当学生情绪不稳定,经常忧郁或没缘由地发脾气时,学校建议其去医院查看心理状况,部分学生还出现逆反心理,不愿去看心理医生。以上情况反映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及自身心理健康状况认识不足,应当引起重视。他们经常无法辨别心理问题,不清楚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更不知如何以正确的方式调整心理状态,需要学校和家庭教育与引导。
(三)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不够,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曾经有家长担心孩子被同学排斥,刻意隐瞒孩子的心理问题发病史,比如抑郁症。在学校出现症状后,联系家长,家长又不承认或持回避的态度。更有甚者,个别家长还推卸责任,认为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学校的责任,学校有教育和引导的义务,应当管理好学生的心理[4]。还有家长采取独裁的方式对待学生,致使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存在畏惧心理,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压抑、拘谨、退缩的性格特征。
另一方面,相比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家长更重视孩子的成绩,认为孩子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业上,从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院校精心设计实训场所等,其校风、学风、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出浓郁的职业文化氛围,能够帮助学生更愉快地学习、更主动地养成职业素养、更顺利地融入职场,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抗压能力等都属于职业素养,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二、家校合作中的工作方法
(一)通过家校合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新生报到前,学校会联系家长登记学生信息,如姓名、专业、民族、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还有家长信息,如父母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从登记的信息中,发现父母在外地或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特别标注[5]。入学后,有心理普查工作,对测评出现异常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回访相关家长了解沟通情况,加强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成立家校互助机构,教师在平时的家校沟通中,也提醒家长将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进行反馈。对在校期间表现出心理问题的学生,尽快联系家长带学生就医。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围绕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坚持“教学为先、德育为重、服务为主”,实现“高效课堂、有效教学、实效德育”,办公平而有温度的教育,探究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6]。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对职业院校学生具体生活充分关注的课程,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气质以及能力等不同方面的心理教育,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相应的心理知识,学习心理调节的技巧和方法,提升自我认知能力[7]。
(三)建立交流平台,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和家长建立QQ群等交流平台,鼓励家长们在群内相互交流、分享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如果某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家长们可共同出谋划策,得到相对全面的解决办法。作为家长,不仅仅是学习如何教育孩子,还要学习如何做到不伤害孩子。经调研发现,有些家长虽然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但不知道准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常常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下,学校负责学生心理问题的部门可以定期开展学生健康教育活动,上传心理学习资料[8]。心理咨询教师在固定时间,集中答疑家长们的问题,帮助家长处理学生棘手的心理问题。与此同时,学校应宣传市相关部门组建的“未成年心理健康服务联盟”,此联盟招募了一批专业心理工作者组成的公益心理服务团队,通过热线电话和一对一面询方式,为市里学生和家长提供相关的心理咨询服务。一旦学生出现心理异常情况,家长能够及时求助到专业人士。
三、家校合作的意义
(一)开展家校合作,转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心理适应能力、行为习惯、社会交往能力等多方面,因此需要学校及家庭的双面引导。当前,家长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事实上,学生的人际交往、性格、心理等状况同样重要。开朗向上的心理状态,严谨的行为习惯,都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左右行为举止,进而影响他们的在校表现。为了让学生的心理更健康,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以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青年学生表现出“问题”行为时,究其原因,无外乎希望得到他人的注意、自暴自弃、追求兴奋刺激、寻求同伴接受等。学校专业的心理教师可以经常同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9]。
(二)开展家校合作,快速发现心理问题学生
首先,家长在学生入校时,除了认真填写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等,还需要登记家长的联系方式。与此同时,学校也应把联系方式告知家长,方便家校沟通。作为家长,努力与学生相处好,让他们有讲话的机会,让他们都有说的可能,耐心听且全面听。一旦学校或家长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异常,及时反馈,避免事态恶化,也让家长了解学生真实情况。其次,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全体学生心理测评工作,筛查出心理异常的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并迅速告知家长,便于开展后续的心理疏导工作。
(三)开展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家校合作,可以根据学生的共性特点及个性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从学校及家庭两方面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学校和家长的沟通有利于学生,特别是新生,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配合家长的人生阅历,相互交流学习,教师可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家长也能够知晓学生在校情况,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青年学生当中,休学学生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群体,这部分学生常因身体或心理等问题休学,在调养的过程中,与同龄人的接触较少,也无法参与学校各项活动,极易引起孤独、情绪波动等情况发生。因此,需要特别抽出精力关注此类学生,加强家校沟通,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后期顺利返校。
总之,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作为社会的青年一代,他们的成长环境越来越复杂,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找寻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究家校合作中的具体方法,解析家校合作的意义,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