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基建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探究

2021-12-06韩春晖

山西青年 2021年23期
关键词:问卷志愿样本

吴 芳 韩春晖

(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一、背景介绍

建设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新基建”,是我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安排。[1]而2020年新冠疫情的防控恰恰加快了数字化新基建的落地。在新基建的社会背景下,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的建设,推动了社会服务的升级,尤其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5G、互联网等也为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尤其是为社会服务中教育领域的服务提供了新的方式。大学生利用新型网络平台来发挥自己在教育、文化、商务、科技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是一种新的趋势,是快速并高效获得所需信息进行工作和学习的重要途径。2020年的疫情突如其来,伴随着线上教学平台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一切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也应运而生。与此同时,线上志愿服务正在蓬勃发展,许多高校大学生不仅加入了线下抗疫志愿者的队伍,还积极参加了许多线上志愿活动。大学生通过网络来发挥自己的社会服务功能对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巩固自身知识水平、服务学习资源匮乏区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那么如何来促进、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如何能让高校大学生在线上线下的社会服务中获益,尤其是在当今疫情下的新基建时代,这仍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热点话题。

二、大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状况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分析方法

本问卷以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目的是了解高校大学生对社会服务的态度和取向,调查他们对新型线上志愿服务的了解程度。本次调查使用问卷星软件进行线上发放问卷的形式,共计回收调查问卷160份,有效调查问卷160份,其基本情况如下。

(二)调查样本基本背景

如表1所示,在160人的总体样本中,性别的频数男同学48人,占比30.0%,女同学160人,占比70.0%。再对所调查样本的年龄层次进行频数分析,得到表2。可发现在所调查的160份样本当中,所占比重最高的是大三的学生,有79人,占比49.48%。其次是大二的学生,有36人,占比22.50%。再次是大四学生,占比9.38%。占比最少的人群是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人数有5人,占比为3.13%。

表1 问卷样本对象性别构成

表2 问卷样本对象年级构成

(三)调查结果分析

首先在所调查的160个高校大学生的样本中,41.3%(69人)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状况不太了解,3.75%(6人)的受访者表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状况完全不了解,这些数据说明了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对社会服务的形式了解甚少,甚至漠不关心。对于大学生社会服务偏好情况进行响应率和普及率的分析,可以发现,响应率和普及率排在前三的是社区、图书馆和学校。可以分析出高校大学生更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进行社会服务,这就导致了孤儿院、敬老院等社会福利场所的志愿者缺失。

根据图1所示,我们发现当社会志愿服务转为线上时,高校大学生的服务倾向更加多元化,孤儿院和医院的响应率有所增加,说明高校大学生对此类服务的意向有所增加。并且通过计算社会服务类型线上与线下的方差得出,选择线下服务类型的方差为29.22,而在线上的服务类型选择中,方差为23.72。说明高校大学生进行线上志愿服务时选择的项目更加平均,且具有多元化分布。证明了线上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服务机会,高校大学生在进行线上志愿服务时,愿意尝试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和进入相对陌生的环境。

图1 社会服务取向转变分析

大学生利用新型网络平台来发挥自己在教育、文化、商务、科技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是一种新的趋势,是快速并高效获得所需信息进行工作和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实际上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的意愿情况和实际情况相矛盾。据调查,85%(136人)的高校大学生有兴趣和意愿来进行社会服务,然而,仅有23.75%(38人)的高校大学生表示自己经常或者一直能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有极大一部分高校大学生仅是偶尔参加社会志愿服务。而在选择线上志愿服务的意愿方面,32.5%(52人)的高校大学生会更倾向于传统的线下社会服务方式,只有15.63%(25人)的人会选择线上志愿服务,而更多的人会依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社会服务方式,表示半数大学生更加趋向于通过环境的不同而进行变通。所以尽管线上服务形式让大学生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但是如何建立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框架体系,将偶尔参加的提升为经常参加,经常参加社会活动的提升为一直参加,对增加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和频率有重要作用。

三、总结与思考

在新基建背景下,大学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依托、相互渗透的协同发展关系。[2]对于大学生而言,进行志愿服务是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线上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传统的线下志愿服务形式,线上志愿服务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获得社会志愿服务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团委,学生会志愿服务社团等依托大学建立起来的信息渠道,响应率为47.84%,而大学生从报纸、电视、电台、网络媒体获得志愿服务信息的普及率仅为36.88%,响应率更是仅为21.22%,这证明社会志愿服务的推广速度并没有赶上时代的发展。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志愿服务存在渠道单一、形式和内容固定化的问题。而且由于大学生缺乏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导致大学生对于社会服务的形式并不了解,从而降低了其参加社会志愿服务的兴趣和次数。

(二)解决方案

1.建立服务—学习有机结合的责任教育

大学生存在对志愿服务方式了解甚少甚至漠不关心的情况,这说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相对较弱,并没有将社会服务切实融入自我的生活和职业生涯规划中。而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主动了解并参加社会志愿服务,能够有效增加其进行社会志愿服务的意向和兴趣,并能够在参加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志愿服务的线上和线下多种形式,达成一个良性循环。高校要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责任教育,将服务—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学习,一方面提高其专业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到社会服务中。

2.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类型,完善社会实践管理体系

高校承担着“新基建”学科专业、科学研究等新课题,同时,服务社会作为高校三大职能之一,其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是要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仅仅依靠高校这一纬度远远不够,要构建高校、政府和社会多方主体协调互动的社会实践管理体系。[3]运用当下新基建时代为社会服务提供的便利条件,不断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类型,以此来保证社会服务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从而推动构建大学生社会资源服务框架体系。[4]

(三)结语

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够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渴望自己能够服务于社会、得到别人的认可、积攒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从社会实践中学到知识与技能。而新基建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参加线上线下社会服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及多种选择。随着新基建时代的不断发展,线上线下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形式也一定会促进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服务的兴趣和意愿。

猜你喜欢

问卷志愿样本
以志愿,致青春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规划·样本
人大专题询问之“方城样本”
“被志愿”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官员写作”的四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