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堂的巧妙结合
2021-12-06张志华
张志华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为当代中职数学教育带来极大的影响,不仅有效降低了中职数学教学难度,提高了其趣味性,也为中职教师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作为新时代教育教学创新的有效发力点,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也能更好地激发和培养中职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其信息化素养,为其学习与就业奠定可靠基础。
一、信息技术在优化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一)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与潜力,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爱为学问之始,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兴趣才会静下心来学习数学,才会主动探索、积极参与、踊跃表现,最终才能攻克难题,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相关数据显示,纯视觉的信息传递教学,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率为83.7%,纯听觉的信息教学,其注意力集中率仅为54.6%。由此可见,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不同,获取量也各不相同。多重感官的融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获取率,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学生注意力,还能激发其兴趣和潜力,使其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不仅如此,相较于传统授课模式,“互联网+数学”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加深记忆。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数列的概念》时,教师利用PPT和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动态展示数列以及其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数列的直观感受,还能强化其记忆,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将知识点理清并记录,完成对知识体系的构建[1]。
(二)利于培养学生发散与创新思维,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中职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打造中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使其成长为优秀的专业人才。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来展示更多的教学内容,不仅能丰富课堂知识面,还能增加学生知识储备,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最终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可靠基础。例如,在学习《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之时,教师可以提前将知识性内容准备好,减少板书时间,然后利用多余的时间来增加一些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相关图形,并根据图形的构建来提问。这样不仅能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参与,还对培养中职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大有好处,使其受益匪浅。
(三)利于拓展中职生学习平台,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
“互联网+数学”的教学模式打破了线下教学的桎梏,也让中职院校在教与学中享受更多更丰富的教学方法,如以手机、平板、电脑为载体,信息网络为纽带的即时互动平台“钉钉”“微课”“云课堂”等,通过视频、图片以及文字等方式来提高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增强教与学的乐趣,使学生“陶陶然乐在其中”。另外,在新时代,中职数学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中职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其思维的开拓极为重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筛选最新、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为中职数学教学发展提供有效助力[2]。
二、信息技术在优化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一)院校方面:硬件设施不足,教育资源不成系统
当前,89%的学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覆盖,但依然有部分学校因经济、资源等问题导致其校园网覆盖率达不到授课要求。不仅如此,还有部分中职院校的数学化教育资源并不完善,不仅面临资源建设周期长、投入过多、收益回报相对较慢等问题,同时教育资源缺乏统一管理、有效规划,资源散乱不成系统,影响信息化教学发展。在中职教师培训方面,部分中职院校的工作并未做到位,不仅内容简单,且涉及知识点应用较少,无法满足当前中职院校数学信息化教学需求。
(二)教师方面:角色转换不到位,信息化素养不足
很多教师已经习惯旧的教学模式,对新信息化教学方法在短期内并不适应,也很难自然处理两者的转化,导致课堂教学模式不伦不类,打击其自信心,影响教学效果,致使很多教师放弃信息化教学。同时,在新课改中,很多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转换认知也未意识到位,其中,有32%的教师认为自己做得很好,60%的教师认为自己做得一般,甚至有8%的教师认为自己做得非常差。这也意味着,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然是课堂的主宰和主要角色,中职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完全发挥,自然就无法达到新课标发展目标。备课方面,有60%的教师依然参考大纲备课,20%的教师会结合实际备课,仅有24%的教师会参考信息技术开展备课活动。这些不能主动依靠现有信息化教学资源来完善教学模式的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对信息的有效管理,自然也无法达到对其创新利用的效果。
(三)学生方面:缺乏信息素养,思维认知能力培养不足
信息化教育考验的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学生。在中职数学课堂上,不仅需要教师输入信息化素养,更需要学生利用自身的信息素养来获取知识、分析判断,继而培养其运用和创造力。但当前的教学中,大部分中职学生很难利用好信息技术,大部分都是以教师为主,真正在数学学习中应用的学生少之又少,而意识到网络资源重要性的中职学生更是凤毛麟角。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不信任,影响其学习效果,导致其数学思维认知能力培养不到位[3]。
三、信息技术在优化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一)巧借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动态展示数学知识体系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体现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方面。中职数学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趣味盎然的情境,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促使其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激发其兴趣和积极性,为数学教学创造一个好的开端。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平面的基本性质》之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例形成对空间的正确认知,初步建立空间概念。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简单情境,利用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继而提高其求知欲,使其乐于学习数学。比如:“为什么自行车有一个脚撑就能站稳?”通过多媒体展示自行车站稳的画面,然后播放一下没有脚撑地自行车动态,通过动态的实物展示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共鸣,继而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样的知识讲解更容易化解数学知识的难度,使其由抽象变为直观形象化、由复杂变为简单化,助力学生学习,提高其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从而构建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二)利用信息技术完善题材,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倡导“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在于教学生学。”由此可见,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非常重要。现在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不仅能很好地丰富课堂教学题材,还能降低数学难度,使其形象化、简单化,促进教学相长。中职学生正处于想象力飞速发展阶段,传统的教材内容极容易限制其思维发散,对其发展不利。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完善教学教材,开拓其视野,使其融合创新,最终帮助师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例如,在讲解《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这节课之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来回答这些实物的形状,然后将其组合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并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类似的物品。期间,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如:“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组合到一起可以形成这样的物体?”“这些形状能组合出几种不同的形状?”通过不断的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其自信心。期间,教师利用多种方法来夯实学生的数学技巧和逻辑思维,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4]。
(三)利用信息技术做好课前、中、后工作,提高教学实效性
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如钉钉、微课、云平台、校园网等将课件上传,供学生下载预习。例如,学习《等比数列》前,教师将准备好的PPT上传并提出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为其学习预热。之后,按照从简到难、由浅入深的步骤一点点地过渡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运用推理方法,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营造情境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共鸣,继而验证其学习情况,提高其自信心。在讲解《等比数列》之时,教师可以一边提问,了解学生的预习和掌握情况,一边用信息技术将等比数列的概念引出来。
师:战国时期,《庄子》曾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大家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吗?
师:观察上面的数列,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等比数列……
通过一个轻松的氛围展开教学活动,放松学生身心,使其乐在其中。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活跃度,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踊跃参加、积极表现,最终促进高效课堂的诞生。在课后,教师可以借助“钉钉”“作业帮”等方式来接收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并反思教学活动,调整教学方案,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合适的教育,为“互联网+数学”教学模式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束语
优化中职院校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它不仅能助力教师讲好每一课,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梳理数学知识脉络,继而达到构建数学知识框架,完善数学知识体系的效果。中职数学教师要积极创新、不断融合,在“互联网+”背景下学会举一反三,将其融合到数学教学中,为达到完美教学效果、提升中职生数学素养和就业能力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