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构
2021-12-06卢伟
卢 伟
(淮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安徽 淮南 234000)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的碎片化,为理性思维的培养提出了挑战
信息碎片化指人们通过新媒体了解、阅读大量的信息,但却没有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得到的知识都只是碎片式的,缺乏深刻性、内在逻辑不完整。人们每天通过微博、微信、搜索引擎、个性化推荐平台、即时通信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释放了更广阔的空间,手机成了人身体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器官,在生活、工作、学习的间隙随时随地生产和消费信息,促使碎片化信息的进一步蔓延。人们的阅读习惯由“慢读模式”(Reed)转换为“快读模式”(Look)[1],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和阅读方式与具有系统性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对立的,长期接受这种缺乏逻辑性的碎片化信息,对高校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将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授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突出问题。
(二)信息传播的海量性,为信息的取舍提出了挑战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为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新媒体时代,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进行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即人人都是传播者,导致了信息传播的海量性,这既给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为信息的取舍造成一定的困难。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信息中心和各种新媒体平台等去获取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以未经过滤的形式传递给个人,使高校学生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可靠性产生怀疑,信息质量的不确定性和数量的日益膨胀对大学生认识、评价信息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没有有效获取、甄别和利用信息所必备的能力,高校学生将无法准备课堂讨论材料和参与课堂讨论。[3]因而,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时代,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海量性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校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艰巨的挑战。
(三)个性化信息推送形成的“信息茧房”导致公共信息偏废
传统媒体以传播者为中心,“一对多”的大众传播模式很难考虑受众的个性特点,而以“个性分析+算法匹配”的新媒体的个性化推荐平台为内容和用户之间的匹配提供了一个新维度,[2]也就是内容与其特定的接收者之间以“算法为媒”进行匹配,新媒体所采用的这种“协同过滤算法”极为有效地实现了推送内容满足用户兴趣的目的。与此同时,个性化信息推送可能会造成“信息茧房”效应,即人们只选择能取悦他们的东西。信息茧房效应会促使用户越来越失去对外界环境的全面感知,沉溺于个人狭小空间里,作茧自缚,失去对公共信息的关心。如何应对“信息茧房”效应的负面影响,是每一个高校教师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构建新型的教师和学生共动的传授关系
传统媒体时代是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传者传播什么,受者就接受什么,受者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传受双方各处于媒介的两端,基本没什么联系,“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传递—接受”式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师生关系与之相似。
新媒体时代完全颠覆了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者和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媒体逐渐认识到受众的重要性,逐步提高与受众互动的能力。从单向到互动,是传授之间关系的第一次变革,从电子邮件、BBS、聊天室到跟帖、博客、微博、微信等,受者与传者之间互动的渠道越来越多,然而,互动只能说明传播双方有交流通道,在互动过程中,传播者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受者依然是信息的接收者和被动的反馈者。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体融合的趋势日渐明显,传播者与受众个体零距离相关,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界线划分正在淡化并消失。传授之间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信息在传受双方的流动,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即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传播方式是单向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当代课堂教学信息接收的主体即学生,大多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接受的是图像化、数字化信息,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丰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更加加速了学生获取信息的及时性、高效性。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播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之间已经造成较大的鸿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应结合融媒体时代的特点,构建一个“师生共动,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打造多种表现形式相融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传统媒体时代,讯息的表现手段大多采用单一形式,报纸使用文字、广播使用语言(口语)、电视表面上使用的是多媒体(文字、图像、声音等),但这些形式都是单独发挥作用,与传统媒体时代相似,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语言、文字),难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只有新媒体时代特别是融媒体,集语言、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多媒体传播。
新媒体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手段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发掘多种表现形式组合的潜力,如文字+图片、文字+视频、声音+图片、音频+视频等,打造一个融语言、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于一体、视听结合的表现形式系统,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图示化、可视化。除此以外,可以采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微信群、微课+二维码等新型的教学方法。[4]
(三)重塑教师和学生达成合意的教学内容
新媒体时代,由于技术发展越来越人性化,获取和生产信息的门槛越来越低,用户不再只是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内容的生产者,真正迈入了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生产者的时代。伴随着新媒体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能够熟练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和生产不同种类的信息,彻底打破了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控制权。因此,新媒体时代,高校课堂的教学内容应当也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产、共同探讨、相互补充,教师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学生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个性化,从而使教学内容不仅弥补了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而且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及时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掌握最新动态,并从中挖掘社会现实案例以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搜索各类资讯和科学知识,开阔文化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自主学习。
(四)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从教学的根本性质上来说,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并非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紧密联系,共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服务。由于传统媒体时代,缺乏相应的环境和条件,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难以实现,新媒体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由于交流渠道的扩大,教师与学生之间完全可以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的共动关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目的需要(教学内容的性质、学生的兴趣等)自由地选择教学内容的最佳表现形式,教学内容既受教师的制约,也受学生的制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产、取长补短的结果。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客体,教学手段和方法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表现形式,四个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共同为课堂教学服务。
“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示意图
三、结论
媒介即环境,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媒介不断涌现,高校课堂教学环境也随之不断变化。新媒体已经经历了Web1.0和Web2.0阶段,必将继续向新的阶段发展,高校课堂教学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要素必将产生新的特点,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也应随之产生相应的变革,我们只是在新媒体发展的现阶段,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做了初步的探索,尝试为高校课堂教学理论体系提供基础性的理论分支,为高校教师提供实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