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理念的实施策略

2021-11-27孟小春

山西青年 2021年23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学管理师生

孟小春

(沈阳城市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在高等教育环境中,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密切相关。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管理作为高校日常教学工作的重点环节,具有其特殊的事务性、系统性以及周期性。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工作应加强对于管理对象的关注,明确目标群体的实际需求,从实际出发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持续创新管理办法和落实应用渠道。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落实到具体措施上,其典型的特征可概括为独特性,创造性和差异性,提升管理过程的人性化,系统化水平,最终使“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管理理念为现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快速发展作出贡献。一直以来,在高等教育的各环节中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高等院校教育理念融合贯彻都是我国现代化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

一、高校教学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与意义

(一)构建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

在系统化的管理流程和严谨的管理逻辑之下,高校中的教学管理工作会将彼此存在关联性的环节重新组合,并将管理工作相关的内容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管理体系。在教学管理工作推进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通过各类制度和措施的方式贯彻在实际的教学管理活动中。从而让基础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也能保障教师和学生双方能够在有序的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共同提升管理效率。在实践过程中还可对教学管理的效果进行实时反馈,根据合理地决策执行计划保证教学管理举措的实际效果。

(二)改善人才创新培养效果

现代化高等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已不单单局限在学术培养的层面,在担负起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重任的同时,高校的教学过程和相关的事务理念都需要进行转变。站在以人为本的出发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传承人文精神,创新人才培养路线的过程中积极引入创新思维教育模式,主动寻求变革与发展。通过主题鲜明且具备独特思维意识的教学管理手段,带领学生和其他教育管理目标对象完成新型培养模式的过渡。长此以往,让学生在自我提升、积极进取的路线中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出顽强不屈的意志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三)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

高校中的教学管理对象主要由学生、教师及其他教务人员构成,这些不同类型的管理对象承担着教学管理具体措施的受用及应用效果反馈作用。对于一系列教学管理举措的落地应用,管理主体的配合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管理措施的执行效率及有效性。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环节来看,教学管理的措施能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通过合理的学习方式和高校的师资力量配备,在保证学生高效学习的同时逐步建立起成熟稳定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进而让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另外,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方式也能够让教师的工作过程变得更加灵活自如,间接激发起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参与感,最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逐步提升。

(四)完整的实现和践行教育使命

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职能在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围绕这一终极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措施都可对高校内的教学方式与管理模式进行持续的转变或升级。首先,在一定程度上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改变了传统的固化教学思想,让教学计划与内容的制定更加贴合实际,在管理者制定教学计划前,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及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执行计划。其次,明确计划的执行方式及关键时间节点应完成的目标,从而确保后续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能按照预定的轨迹有序推进,这也是现代化高等教育与传统教育形式最明显的区别,即将人才培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持续发扬,把教学管理作为教育使命的一种践行方式贯彻到实际应用中。

二、高校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路径

(一)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师营造高效有序的授课、科研环境,回归到教学管理的最原本出发点,管理的意义在于给高校内的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一过程中学校内的环境就是管理服务的发生地,管理举措作用于目标受众群体,让师生的科研发展需求都能得到及时的响应和满足,这也是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理念的一种核心体现方式。使服务受众群体满意,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管理工作,充分利用校内的师资力量,配合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完善的服务流程,才能让高校在激烈的教育资源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在以人为本工作理念的支持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管理服务。[1]与此同时,教学管理人员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仍需要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并注重应用经验的积累,持续提高科研活动相关内容的管理水平,进而为后续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和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2]

(二)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高校的学术科研能力,教学先进水平的发展都需要依赖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不论在任何行业和领域,制度都有制约操作和行为的最有效的途径,高校内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仅能够对师生的行为进行全面的管理和规范,还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科研活动范本为师生的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指明正确的方向。伴随着教学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关于管理体系及其覆盖的内容也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补充,为了将教学管理体制的基本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在各处需要落实应用的授课或学习等环节中起到预期的应用效果,应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师资配备、科研方向和教学目标等,对教学管理制度持续加以完善。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原则的同时,阶段性地对高校的管理体系和制度进行创新或改革,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将管理责任进一步明确划分。[3]在管理过程中,从管理者到被管理者都需要将公平、公开、合理、高效、精准的特征充分体现,同时配合教学管理制度设置与之对应的奖惩激励制度,让全体师生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管理过程中,在民主化的氛围里深刻地感受和认识到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真正价值,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共同为高校的教学水平提升,科研能力的增强贡献力量。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持续创新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教学方式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而同步作出转变。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授课环节中学生的关注度及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享受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教师需要在授课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及学习需求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授课模式。考虑到“95后”“00后”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及兴趣上的差异较大,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时代成长背景、年龄特征、学习习惯等要素制定差异化的培养方式。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为基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增加课上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的占比,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丰富课堂上的授课内容,既能提升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也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如,鉴于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较为有限,为了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到专业技术的核心要领并能够熟练地在日后的工作实践中进行运用,高校教师可着重关注学生的兴趣点,[4-5]结合他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和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四、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教学管理举措具有覆盖面广、影响范围大的特征,可以在对教学活动的管理之余,针对校内的科研和文化环境创建采取一系列的强化措施。所谓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不能只局限于教学环节的应用,如果单纯地对科研和学习过程进行转变和影响,就只能拘泥于教学活动本身。因此,为了让整个校园内的文化气息和学习氛围都得到提升,以校园文化为核心采取发散式的创建思路,塑造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属性,就必须借助教学管理这一行之有效的途径,塑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校内师生在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切身感受到来自文化价值导向及正确行为规范的影响。通过组织文化、教育文化、管理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的共同发扬和普及,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在价值。另一角度来看,师生也可以在健康轻松、积极向上的高校文化环境中获得益于身心的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动力。[6]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高校教学管理在保证先进的管理教学理念的同时,应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础教学观念与实际的管理举措进行融合。根据校内师生的实际科研和学习需求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以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全新教育观、人才观的视角践行新型教学管理路径。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促进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效果提升。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教学管理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