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路径指导
2021-11-27戴天一
韩 超 裘 实 戴天一
(1.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卓越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8;3.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它关系着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发展。随着高校的扩招政策的不断落实,每年毕业生人数呈现正态分布、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其中2019年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了834万人,而2020年则创下了历史新纪录——高达874万人之多,同比增加了40万人。这么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中间有极大部分选择考研、考公,继续深造提高就业竞争力,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学生选择直接就业,有的还存在流动性[1]。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长,就业市场也有波动,相对而来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主要来自社会因素、公司因素、高校因素以及自身因素四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社会市场提供的岗位与求职人数比例失衡,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再加上大学生就业经验不足,就业竞争力大,自身素质匹配不上,导致大学生就业率差强人意。虽说大学生相对来说都有较高的学历,但是他们的素质不尽相同,有的大学生素质高,有的大学生素质就很低,这也是影响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或者创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岗位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当他们面临较大的竞争时,如果找不到心仪的工作,或者创业失败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偏执思想,做出对自己或社会不利的事情,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社会提供更多匹配毕业生的岗位,并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引。
(二)用人单位因素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应届毕业大学生也越来越多,这就给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人才的空间,其出于自身利益及发展的考虑,就会降低新职员薪资待遇,但却提高对新员工的要求,同等条件下,肯定更偏向于选择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这就使得很多自身条件一般的大学生被刷,面临“滞业”的困境。还有对于一些实力强的用人单位,对新职员的要求更高,他们只看学历,只招收名校的大学生,根本不考虑普通高校的学生,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就被拦在了第一道门槛外。就业人数不断上涨,部分用人单位更多的还是倾向于招收一些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希望减少员工培训的费用,因此对应聘者会有更多的要求。而毕业生大部分在校期间都在学习,相关方面的工作经验非常欠缺,还有一部分因为考研考公失利的学生也会抓紧找工作,稳定下来。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用人单位招收新员工的时候学历固然重要,都说学历是第一块敲门砖,但也要综合考虑毕业生的实力,普通高校也有实力强的学生,也要给他们机会,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政策。
(三)高校因素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现在大学教学模式过于古板,教学理念不够新颖,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将课本的内容灌输给学生,不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生不能游刃有余地将上课所学知识用到实际工作中,学校没有培养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甚至有的大学根本不重视就业、创业方面的课程教育,大一时不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没有专门的相关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和方向。大二大三时,学生处于就业迷茫和焦虑状态,学生容易产生职业排斥的情况,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每天就是在混日子,等到毕业随便找个工作,这和高校育人的期望是相违背的。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成功率,高校责任重大,首先学校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要注重学生课程知识的教学,还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路径。
(四)自身因素
当前一部分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消极的一面,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功利和利己主义倾向,将个人得失和经济待遇放在首位,倾向于选择待遇高、轻松的工作,一些同学即使找到工作,但是一与那些工资高的同学比,就沉不下心工作想辞职,工作经验积累得不够,使其找工作难上加难。除此之外,当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难以满足就业期望时,容易产生焦虑甚至自卑等负面情绪,对学生顺利就业有着消极影响。为此,作为大学生,应脚踏实地,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为毕业以后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路径优化措施
(一)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就业指导和服务
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不能临时抱佛脚,要形成长效机制,必须将其贯穿学生的整个四年学习生涯中,从而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升。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开发其潜能,了解目前的就业市场现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个人的职业。高校领导班子应该成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上到各个院系的院长,下到分管就业的辅导员、班主任等都要参与进来,协助学校就业中心做好这项工作[2]。其次,辅导员要鼓励和引导大二的学生参加相关实践活动,推动校企合作,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环境,从而使学生提前了解激烈的就业竞争,对自身职业规划进行不断完善和更新。最后,辅导员要引导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提前适应工作岗位,也能明确相关职业是否符合自身发展需要。
(二)高校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在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工作中,教育方法的多元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成效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重视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而发挥出课堂在就业价值观教育中的中坚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贴近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优化教学过程。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现状及他们的学习兴趣,选择学生更倾向的教学方式,进而对教育内容适时调整。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自身情况作出全面客观地评价,认识到任何职业都是平等的,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工作无贵贱之分,只要能够凭借一己之力为社会作出贡献,就值得肯定与推崇。这种就业价值观的树立与强化,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出现“有业不就”以及“无业可就”的问题,同时也能够确保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心态。
(三)高校完善就业指导队伍体系
高校应该在学生大一的时候就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其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促进就业活动的有效展开。同时要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首先,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团队,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由专人负责,同时邀请专业人士参与指导,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就业指导中心要实时了解就业市场变化,收集各类信息,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使其在就业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明白自己适合的工作有哪些,明确就业目标,就会避免走弯路。其次,就业指导教师要落实咨询工作,拓宽信息渠道,不仅要在课程中帮助学生解决疑惑,而且还要通过互联网等第三方平台收集信息,与学生实时互动,帮助其解决就业困惑,同时要向学生推荐合适的岗位[3];当面对始料未及的就业变化时,辅导员也要及时作出工作调整,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于就业辅导员来说,大大增加了工作压力,要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对于有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好心理疏解工作,发挥好育人功能。最后,保证就业信息畅通和全面,加强推动校企合作,及时了解各个地区用人单位的招聘动态,并通过不同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学生。
(四)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拓宽就业视角
传统的就业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基本是按照自我摸索—职业选择—落实工作—灵活调整地找工作思路进行的,但是目前就业市场越来越充满不确定性,当外界充满不确定性时,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思路来就业很容易被市场所抛弃。比如,今年的疫情导致很多业绩很好、技术很先进的企业,面临暂时性业务下滑的困境,这时候是否还应该选择这样的企业去赌一把?这时候就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它正是以培养大学生在面临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整合资源,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力[4]。创业经历会大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即使创业存在失败的风险,但是他们经过创业历程会越挫越勇。与此同时,创业使高校毕业生不单纯是一个应聘者的角色,还担任工作岗位的提供者角色;不仅能解决个人就业问题,还能带动一批人就业。即使可能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在毕业时候选择直接创业,但是其各方面的能力以及面对不确定时的环境适应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抗压能力,具备了较强的创业能力[5]。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应该通过开设专业课程,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助于创造就业岗位,还能发挥其自身的特长,以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不但需要政策的扶持,还更多地需要高校创新路径,主动承担起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转变就业理念。同时开设就业创业课程,为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利用自身优势联合专业对口的企业,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就业人才的输送,加大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