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段美术欣赏学习视知觉能力提高方法
2021-11-27马博
马 博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吉林 长春 130000)
视知觉能力是一种持久的知觉活动,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开始,更是思维活动的基础。视知觉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未来的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认为,不断提高学生的视知觉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利用美术欣赏课作为平台,从低年段做起,提高学生的视知觉能力。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划分,低年段指的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在6—8岁之间[2]。这一学段欣赏课的目标是:观赏自然界和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的形状与色彩,能用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欣赏的重点是对形与色的感受能力的培养,主要以直观的视觉感受为主,感受自然美和美术品的造型与色彩,培养他们对欣赏活动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1]从课程标准的目标来看,我们不难看出视觉感受能力是欣赏活动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经过欣赏活动的训练,学生的眼光就会变得更加敏锐,视知觉能力也就有了提高。
由于低年段的小学生比较好动,认识事物不是很深入,所以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寻视知觉能力提高的方法,教师就要不断探索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美术欣赏课。
一、低年段学生的视知觉训练方法
低年级的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一节课一般只能保证半节课的注意力,接下来的时间就比较好动,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的视觉思维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一)“故事”引趣
在儿童的世界里,故事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孩子们最喜欢听的就是故事,故事对于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多么喧闹的课堂,一个小故事就能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当然,故事也可以由学生来讲,但时间不要太长,故事的内容应与欣赏的图片作品有关。
案例片段:
教师:课前,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春天来了,小蜜蜂们都忙着采花粉酿蜜呢!勤劳的它们一刻都不能停歇,采来的蜜家里都放不下了,密封妈妈犯了愁,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帮蜜蜂妈妈吗?
学生1:可以送给其他人。
学生2:可以卖掉。
教师:可是怎样来运输呢?
学生:用一些瓶子、罐子等容器。
教师:别说,我这还真准备了一些瓶瓶罐罐,你们帮我选一选,看哪个适合送给蜜蜂妈妈?为什么?
出示课件: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如何选择。
案例分析:
学生带着对故事的情节去观察老师出示的艺术品,他会自动作出比较,总结出哪种罐子最适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视觉思维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二)“悬念”激趣
好奇心可以引发人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好奇心是学生对于新奇事物探索的反应。课堂上教师合理的悬念语言或设置悬念环节,更易于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从而形成强烈的学习心理激发发散性思维的创新活动。
案例片段:
教师:有位新朋友,“她”很害羞,“她”告诉大家,只许摸不许看。
学生有秩序的蒙着眼睛摸瓶子的外形,猜猜自己摸的是什么。
分析:本课设计能够根据低年段学生的好奇心理,设计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来先摸一摸所要欣赏的瓶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用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了所要欣赏的瓶子的外形、质地、花纹等,这些触觉的体验让学生在看到瓶子的那一瞬间,验证了自己的感觉,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锻炼了视知觉能力。
(三)“情境”求趣
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好玩,课堂中营造合理的情景,增添活动游戏性,寓教于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便于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克服单一性的知识传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摒弃过分追求游戏性放羊式的形式主义。
案例片段:
课前,教师将美术教室用各种各样的剪纸布置好。
教师:今天,感觉我们的美术教师有什么不同?
学生:感觉像过节了,非常喜庆。
教师:喜欢老师的布置吗?可以在教室里欣赏一下,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剪纸作品介绍给我们。
案例分析:
学生置身于剪纸的世界,想不观察都很难。在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来鉴赏这些剪纸作品的一个过程。
(四)“媒体”观趣
现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的采用,直观生动、知识容量大,合理的引用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教学中,学生能够花很少的时间,从媒体中观察到各种艺术品的真正容颜,这种视觉冲击往往让学生情绪高涨。
案例片段:
教师:想不想看一看中国古代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播放课件,将中国古代建筑制作成三维动画,动感的课件吸引着学生的视觉注意,学生从每个角度都能观察到中国古代建筑,充分了解这些建筑的美感。
案例分析:
这节课的多媒体运用,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给学生带来了一个全方位的视觉盛宴。
二、教师为视知觉能力的培养提供的平台
好奇、喜欢摆弄是低年段学生的特点,这种天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探索就是玩,而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大多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拆一拆等行为来进行探究。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征,为学生提供思考与探索的平台。
(一)创设探究情境
情境是教师根据美术课的需要为学生创设的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爱上学习。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教师要为其创设他乐于接受的情境,如游戏情境、故事情境等。而且要注意创设情境的新颖、多变,这样才能引发出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达到教学设计的目的。
(二)尝试多次探究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为学生创设一个环节,让其对某一学习任务经过几次错误的尝试后,然后找到答案,更能够锻炼学生的视觉思维。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学习中含有试误的成分。学生在经历过“失败”后的学习,往往会印象更加深刻,每一次失败的背后,都能够促使学生再一次的观察、分析。
三、促进学生视知觉的有效提高的思维方式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当然教师的提问是通过为学生设置的教学后开始的,尤其是图像呈现的形态内容涉及问题的开放性。将一些作品分解后图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路径,学生从对图像形态的质疑和问题中发现活动条件与问题的关系,赢得解释问题的答案或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问题设置,不仅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另类思考,还可以促进学生由视觉图像的联想建构起新的思维模式。
案例片段:
播放电影——原始人祭祀的片段
教师:他们在做什么?
学生1:驱鬼。
学生2:祭祀。
学生3:祈祷。
教师:他们脸上为什么要画上图案或戴着面具?
学生1:吓唬人。
学生2:驱鬼。
教师:很久以前人们对自然现象不理解,利用面具驱鬼辟邪,祈求祝福。你还在哪里见过面具?
学生1:公园里扮演唐老鸭的人。
学生2:万圣节的时候。
教师:面具在我们生活很常见,但是,你知道吗这么常见的面具其实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播放PPT课件,学生认真欣赏。
案例分析:
由影片中的面具欣赏导入,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式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而教师对于师生间作出的某种反应,在肯定、讨论、修正、补充学生的回答中,使教学不断进行,使问题探讨更深入,使发现与探索活动趋向更完整与准确。此环节证明,课堂上师生问答的思考与探究过程,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知识与本教学主题内容发生连接。
四、促进学生课堂学习向视知觉能力培养的目标迁移
在研究课中,师生问答形式的取向与最终教学结束后的测验结果目标一致,在设计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迁移到视知觉能力培养的目标中,可以说,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影响着最后的结果。
案例片段:
大屏幕呈现马格里特作品《巫师“自画像”》,学生对这幅作品的知觉过程是由教师的解析图构方式而来的。老师提问:“看到这幅画,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人是否可以有四只手?”
学生:我觉得这个人在表演双簧,因为他有四只手。
教师:你的想法真奇特,谁愿意来演一演双簧?
(两名学生即兴表演,这是一个临时生成的教学环节。)
教师:这两名同学表演得非常好,同学们注意,这位同学的想法还真是很有创意,他认为画面上出现四只手是演双簧,他认为有一个人藏在他的背后,替他往嘴里塞东西!下面请同学们瞪大眼睛仔细看,你还可以怎样理解这幅作品?人能不能有四只手?
(学生热烈讨论)
教师:不可能吗?好,请大家认真看这是怎么回事?(展示作品分解图)
学生1:手缩进去了!(看到第一幅分解图的反应)
学生2:这是动作的片段,然后每个顶点再组合在一起!(看到后两幅分解图的反应)
教师:好,这是动作的片段停在那里。
(一个学生手举的很高,抢先发言)
学生3:我知道了,这就是把图分解来欣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案例分析:
用图解的方式制作课件引导学生展开发现探究式美术欣赏学习,是教师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诠释,以结构性的课程教学展现给学生,通过对学生视知觉的反复刺激,伴随着有针对性的问题,冲击与改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这些看法直接改变着学生的视觉思维。
总之,充分培养学生的视知觉能力,让学生视觉思维得到锻炼,会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丰富,对美的体验更全面,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美育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