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阈下中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2021-11-27王亚琪
王亚琪
(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中小学生的思想发展尚未成熟,可塑性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其具有良好的法治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近年来的现实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受侵害的案例呈上升趋势。究其根本原因来看,还是由于部分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流于知识层面,对宪法及主要法律知识认识不全,没有明确自身权利及义务之间的关系,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会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中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中学生的法治教育,不仅是全面落实新课改中提高中学生法治意识的要求,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体现。
一、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现状
(一)观念淡薄,缺乏引导
从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校园欺凌案件、未成年人遭遇性骚扰案件可以看出,由于其没有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守法意识、维权意识,法治教育仍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学法、用法的能力不足,权利意识堪忧。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单纯地用争吵、拳头等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不仅没有做到以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更没有做到事后正确及时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于中学生主要的实践范围在学校及家庭中,正因为教师和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法治意识的重要性,缺乏对中小学生法治行为的正确引导,从而导致其产生法治知识匮乏、缺乏法治行为以及对法律知识运用不当的问题。
(二)认识不足,理念滞后
经过调查发现,当前开展法治教育主要还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及专业思想政治教师进行的。然而,受应试教育客观大环境的影响,思想政治教师在对相关法治知识的教学知识只是点到为止,为考试是瞻。过于追求升学率,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到知识之间的纵向整合,更没有设置专门培养法治素养的实践课,导致中小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局限在课本中的一框一目中,无法全面、多角度的分析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致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与中小学生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
(三)师资匮乏,模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思想政治教师都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法律的相关知识停留在基础性知识的学习上,自身法律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科学的法治逻辑思维,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中不免存在不重视、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现象,对于相对枯燥的法律知识也不能做到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往往知识一笔带过,局限于理论讲述,缺乏实践锻炼。
二、加强中学生法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青年有责任担当,国家未来才有希望。作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青少年不仅要学习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自身责任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法治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体现,也能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
(一)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
加强法治教学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授,更要以法律教学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宪法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与规则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在《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最重要的方式之一。”[2]通过提高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帮助其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把课堂中形成的法治意识自觉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提高自己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合理处置矛盾冲突,用法治知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个发展更全面的人。
(二)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学科发展,加快学科建设步伐
当今科技发展日益迅猛,国际竞争的空前激烈推动了各个国家对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了对教育制度、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思想政治学科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次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人才竞争的新的时代条件下,必定也要通过引入新观念,扩宽知识范围,从而对该学科进行完善和发展。“法治意识”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新核心素养的提出,就证明了加强中学生法治教育,提高中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广大一线思政教师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以教育部所颁布的相关法律条文为依据,把握新观念,充分提高中学生法治意识,不仅对提高其核心素养,促进其学习探究、终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不断的改革实践中,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思想政治学科才能够越走越远,开拓前进。
(三)有利于推进法治教育实效,建立法治国家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3]中学生法治教育是否能够落到实效,决定了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与否。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加强对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法治中国大目标的实现。基于现实生活中,高中生受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仍呈上升趋势,这表现出目前高中生仍然无法做到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广大思想政治教师,要做到使法治意识成为一种价值引领,在思想政治课堂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中学生将“知法、用法、受法”的小目标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目标相结合,达到不仅推动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更不断推动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的效果。
三、提高中小学生法治意识的路径分析
(一)学校教育为主,提高法治教育实效
1.改进教学形式,深化教育效果
杜威曾说:“教学形式应多样化,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自主发展。”[4]学校的法治教育并不是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局限在书本和老师的口中。针对目前法治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应用型不强的问题上,学校及教师应充分重视改进自身的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等新型教学工具,将复杂的书本知识生活化,利用身边事,结合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课堂知识,达到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积极开发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充分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实践作用。如邀请专家、警察等开展法制讲座,以真实案例普及法律知识。在校园生活中设置法律原地,普及法律常识、开展模拟法庭,旁听审判活动等,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学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高对法律的认识,提高自身权利与义务意识,明确自身责任,在实践生活中增强法治意识。
2.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经过分析教材发现,法治知识在高中教材分布范围很广,因此在开展法治教学时,教师要提前将知识进行整合,在讲课过程中也要结合当下热点,理论结合实际,学会用课本知识分析真实案例,使其真正领会到法治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紧跟时代潮流,而且做到了把课本基础知识与时事热点相结合,不仅增加其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加强课本知识的权威性,而且增加了课堂活力,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进专业人才,建设法治校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自身必须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学校根据国家法律、规章制度依法办校,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为了提高校园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治理水平,首先,学校要建立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既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又符合学生心理阶段发展特点的管理制度是建设法治校园的前提。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在民主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充分保障学生民主治校的权利,改变以往教学过程的不规范问题,保障党的相关政策规定在学校环境的有效实施。切实保证学生的权益。
(二)家庭教育为辅,提高法治教育效果
1.家长提高法治认识,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营造民主的教育氛围,尝试成为中学生心灵的倾听者和陪伴者,围绕某一家庭事件通过民主决策的方式进行讨论。家庭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民主的氛围中,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法治教育的内涵,提高法治教育的效果。
2.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使法治思想入脑入心
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其教育效果不亚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此,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开展法治教学实践活动,例如:模拟法庭、旁听审判现场等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审判过程,熟悉我国的相关法律章程,提高自身的守法意识。这种教育活动区别于学校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提高自身辨别能力,帮助学生今后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潜移默化中,不仅普及了法律知识,而且也增强了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端正自身法制思想,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加强法治宣传,营造法治教育氛围
为了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围,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大法治教育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公民的守法意识,提高全社会的法治素养,引导公民积极参与法治社会的建设,参与到国家管理的过程中来,通过法治宣传,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使公民能有法可依,能够依法保障自己的权益。
其次,还要加强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在校充分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定期组织学校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利用七一建党纪念日等活动开展普法活动,定期让专家人员到校开展案例、知识宣讲等。真正做到法治进校园,提高全体公民法治素养。
四、结语
中学生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都较为特殊的阶段,提高中学生法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但我希望通过本篇文章,可以提高中学生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法治意识,为开展法治意识教育提供较为实用性建议。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提高人们对于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高中生的法治意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