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2021-11-27国智丹
国智丹
(澳门城市大学社会学院,澳门 999078)
当今社会充满了紧张的竞争。大学生往往会同时面对着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学业压力等诸多压力,如果不能及时正确的排解情绪,便容易走入误区。而我国的高校教育现阶段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相对于文化知识教育来说,投入的精力和师资力量都比较薄弱,不成规模。这种情况进一步导致了许多学生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甚至无法自我认识到问题所在。
一、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类型
大学阶段是由青少年步入社会的过渡期间,在这个阶段,学生们的思维逐渐独立,产生其特有的世界观。开始向内心深处认识自己,也开始向外接触社会。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情感充沛,却难以很好控制情绪。也正因如此,许多心理层面的问题油然而生了。
总体来看,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可以分成两种。第一种情况是属于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此种问题相对比较普遍,总的来说程度不是很严重。可能来源于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压力。或者因为情感打击、精神上的紧绷等导致问题的出现。而大学期间又是学生们步入社会的第一步,由少年趋向成年,从高中的高度集体生活中解脱出来,面对着更多选择,遇到的问题和身上要承担起来的责任也更多。环境适应能力薄弱,难以处理人际管理,产生恋爱困扰,沉迷虚拟网络世界,就业和升学压力大……这种情况是很普遍性地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之中的,约占我国大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的同学都有不同程度上的一般性成长心理问题[1]。
另一种相对来说更严重一些,约占我国大学生总数的十二分之一。这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也可能出现了相当程度上的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有可能是情感受挫,家庭教育出现问题,过于自我中心,或者自尊被严重打压,环境适应能力差,使得学生们产生了孤单、焦虑、自卑、抑郁、交际困难等倾向。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一)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在现今的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机构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基本机构之一。但往往有些高校的心理教育机构设置不够健全,人员较少,组织活动频次较低。心理健康指导不够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并不能设身处地为大学生们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甚至会有形同虚设的状况出现。
因此,应该要逐步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并且要增强机构的活性,多组织切实有效的活动。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针对大学生遇到的求职问题、恋爱问题、生活压力和家庭责任问题等等,可以组织出不同的符合当前实际状态的主题[2]。
也可以定期分发传单,在学校网站上更新大学校园心理健康中心的公众号文章,定期推广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们能更好察觉到自己的情绪问题,注重起心理健康。能够在出现一般性问题的时候及时去咨询处理,避免情绪恶化,制造出种种悲剧。
除了多多铺设活动之外,大学校园里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必须保证人员的专业性。老师需要认真负责且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能力,有能力去帮助同学们解决心理问题,而不是让来咨询的学生们更加失望,扫兴而归。
(二)设置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大学期间的心理健康课程应该更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推展。可以依据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的教材为蓝本,再结合校园生活进行一些改编。这样既不会加重大学生的课业压力,又可以普及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让同学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既可以解决一些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也可以和同学互相倾诉增进友谊[3]。
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除了简单的科普知识之外,还可以多频次展开一些有趣的活动课。比如可以匿名写出纸条写下自己最大的压力来源,收集进入小罐子里,每个人随机抽取出一张来大声的喊出来,折成纸飞机在操场上将所有的不愉快放飞,再统一回收进入碎纸机。也可以组织一堂倾听反思课,让同学们回忆人生中最美好的三段记忆,将这些记忆用照片、视频或者文字的形式写出来,放进时间胶囊。等四年毕业之后再挖出来回忆一下最初的自己,同时可以重新写下一份美好清单和感恩清单,总结这四年的学习生活,将这份属于母校的美好永远埋藏在这里等等。
有趣且有意义的课程既可以舒缓压力,又可以有效地调节大多数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寓教于乐,有利于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机制
合理的心理健康测评机制可以提供给教育者一个全面的反馈,可以统计调查出隐形潜藏的,处于心理亚健康或者心理危机状态中的学生,及时加以引导、关怀和纾解。作为老师,未必能够面面俱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是在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引发事故之后身边的人才会引起重视,有的同学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无法释放求救信号,有的同学则是陷入低迷状态不愿意向周围人求助,往往会将自己封闭起来。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定期的心理健康测评机制来保证掌控校园内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问题去解决,而不是空留遗憾。
比如,学院每个学期定期组织同学们进行一次心理测评,此项要求计入考勤。心理测评结果将完全保密,请心理专家通过调查结果来圈定产生心理障碍或者有心理疾病的同学,联系他们进行反馈对话。另外在访问之后如果学生的状态有所好转也不能就此放心,要做到多回访,常关注,不放弃每一个同学,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第一优先[4]。
(四)朋辈间组建“心理互助小组”
心理互助小组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相比更具有官方色彩的学院活动,更能使学生们卸下心防。互助小组可以和心理测评机制相结合,相辅相成地搭建起一套由学生自主组建的互助心理机构来。既可以消化校园心理咨询中心人员短缺,时间安排过满的问题,又能够做到真正的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更贴近了学生的日常生活,遇到问题的时候反馈速度更快更及时。
当然,互助小组也有其劣势,即专业度不足。当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困扰时需要小组成员提高警觉度和风险意识,及时汇报给学校心理咨询的老师,交给他们来解决处理。这种心理互助小组既可以作为一个过渡预警机制存在,又的确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且受限较少,可以保证长期持续存在,并不断地向外发散辐射。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引起学生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加强学生们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即便以后远离校园,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终身受益。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教育和疏导是需要进行实时跟踪的,因为人的心理问题是充满活性的,随时会因为内部变化或者外部的刺激而改变形态。这就给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工作增添了难度。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学生们可能会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但是如果没有后续跟踪和实际应用,就会逐渐被抛诸脑后。在实际面临具体问题和挫折的时候,往往不能恰如其分应用,并不能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因此,师资队伍建设也需要多层次,分职能的来进行设置。不仅要负责传道受业解惑,还要负责后续的跟进和关心。
在第一个层次中,需要一批专业能力极强的心理健康专家来承担学科教学的任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每个学生学期里的必修课程,负责传播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们掌握基本理论,了解心理学的基础,并且从多角度来帮助大学生来认识自己,剖析心理问题,帮助学生们掌握基础的心理调节能力,提高环境适应力,增强对自我的管理和规划,提升抗挫折能力等等。
而在第二层次中,需要一批负责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心理辅导员,作为观察和解决倾向性问题的第一道防线。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更深了解和接触同学,提早发现心理健康问题的苗头,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有利于对于严重心理疾病的预防。心理辅导员要求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可以结合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互助训练。
第三层次即上面提及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咨询师和心理医生,除了常设心理咨询师之外,也应该和校外医院进行合作,邀请心理治疗专家来进行培训升级。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应该常备精神科药物和资料辅助仪器,以备不时之需。
大学校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持续,多层,环环相扣为标准,层层递进,三位一体地给予学生心理健康一个全面的保障。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肩负使命,高度负责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懈努力,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筑起一道温暖的安全防线。
(六)体育锻炼和音乐辅助治疗
大学生对于音乐的接受度普遍较高,获取音乐的途径也十分方便。音乐旋律能够影响听者的情绪,节奏可以引发人体组织细胞的共鸣。对于消除不良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都有正向的功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根据不同的情感需求,可以选用不同调式的音乐来进行辅助性的情绪治疗。聆听节奏欢快的音乐可以使人心胸开阔明快,缓解抑郁情绪,聆听舒缓清新的音乐可以起到镇定舒缓的效用,而聆听慷慨激昂的有力旋律时能向学生内心灌注能量,激发大学生内心的勇气,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对于纾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培养人格,提升自尊自信心和自我安全感。通过调查实践分析,证明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球类、武术类、舞蹈类等诸多运动都可以有效缓解沮丧情绪,在消除疲劳的同时可以消解心理焦虑感,调节神经系统,释放压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们有效的抵抗抵御。
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可以结合多种有益的形式,让教育和治疗变得更加轻松、直观、有效,体育和音乐就是能够辅助心理健康的最好的朋友。鼓励学生们多进行体育锻炼,聆听音乐,不仅可以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更有助于改善心理问题,保证心理健康。
总而言之,要更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问题的解决也绝非是一日之功,每一个心理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保持耐心和韧性,从一点一滴做起。设置好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多多开展有益心理健康的教育课程,并且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机制,既从朋辈间建立心理互助小组,又要构筑三层式教职员工体系,也可以结合体育锻炼和音乐治疗方式来进行辅助教育,争取通过努力来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状况,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乐观向上,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能够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