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古今字定义

2021-11-27

山西青年 2021年3期
关键词:异体字历时本义

陈 坤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古今字从东汉到清末,研究层出不穷,成果也十分丰硕。但古今字定义向来以特征描述型居多,其格式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一组字就是古今字”,特点的概括性描述典型性不足的话,这就会导致了古今字与一部分假借字、通假字、同源字、异体字会发生混淆。如今我们需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文字学,建设这个学科,就需要对古今字这个概念进行一个清晰的界定,这个过程中既不能拘泥于古代学者的划分结果,也不能为了精准区分而丢弃古今字最本质的特征。本文将从内在界定和外在界定两个方面进一步梳理古今字的定义,希望能够在这个问题上为读者提供一些帮助。

在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认为古今字是一个汉字在历时发展中出现的多个形体的情况中的一种,是一种用字的现象,除此以外还有异体字和繁简字。并提出了古今字的历时性特征,但并没有给出古今字一个完整的定义,而是着重分析了古今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今字判定难的原因。[1]在郭锡良的《古代汉语》中,也没有提及古今字概念。[2]那么古今字作为汉字学中重要的概念应该如何进行界定的呢?笔者认为,对古今字概念进行界定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是古今字的内在界定,需要揭示古今字的普遍性质和最突出的典型性特征,第二是利用普遍性和典型性概括出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即古今字的外部界定。

卢烈红指出对古今字的界定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立足古籍阅读,依据历代学者使用这个术语的实际进行认定。这样的处理会将一部分通假字、异体字纳入古今字范围。一种是立足揭示汉字发展规律,从学科术语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出发,以历代学者使用的实际为基础加以改造,给出符合现代要求的界定。这种处理方法将古今字限定为一种与通假字、异体字有别的文字发展现象。[3]这两种思路带来了两种的古今字的内在界定以及两种相对应的和其他概念区别的思路。但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思路,都需要面对古今字和相关概念的区别问题。第二种思路是一种理想状态,是研究的目标所在。

一、古今字内在界定

一种是继承段玉裁的看法,认为古今字是历时状态下用字的不同。王力先生虽然没有对古今字直接进行定义,但他将古今字与异体字和繁简字并列,可以得出他的看法,即古今字是历时状态下某字使用形体的变化。另一种是把古今字当成是文字孳乳的现象,将古今字看作是本字与区别字。裘锡圭先生就是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近代讲文字学的人,有时从说明文字孳乳情况的角度来使用‘古今字’这个名称,把它主要用来称呼母字和分化字。”[3]两个内在界定的途径对应历时的文献参考和共时的学科规范。可以得出古今字在是一种历时现象且意义上具有某种关系。

卢烈红认为“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字现象。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成古今字。”[4]这个定义秉承的是传统的研究成果,以词义为切入点,代表某一词的字历时发生的变化,称为古今字。所以对于“一个词”的准确定义是十分有必要的。实际上古今字中的今字并非全部直接和古字存在结构、语音和意义上的联系。刘忠华认为“古今字是同一个词先后用了不同的字,古字和今字通行时间上有先后或古今的不同,古字的通行时间在先,今字的通行时间在后,古今字是历时用字的不同。”[5]这个定义也是立足于词义,强调同一个词在历时上存在不同的字。但后面的描述性内容强调了古今字在历时上的流通情况,将古今字的历时性进行一个圈定,关键就在于“流通”这个概念。

卢烈红在《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中对古今字进行定义,提到“由文字假借形成的古今字不是同源字。因为情况下形成的古今字是本义与假借义的关系,假借义只是‘假借’,与本义没有必然的联系。”[4]这里就暴露了对古今字考察过程中历时角度的缺失。而刘忠华对古今字的认知更倾向于从字的流通状况,引入通行正字的概念,进行历时考察,对古今字的历时发展的多阶段性有一个完整的认识。[6]从以上的观点可以得出在古今字定义中以词义为切入点进行历时考察是一个共识,但附带的限制条件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太一样。

二、古今字外在界定

古今字的外在界定是古今字与其他类型用字的区分方法,古今字定义的非典型性导致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等存在有许多争议的地方。

(一)成因分类

从古今字成因角度对古今字范围进行界定,主要是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找到古今字的形成原因及分类条件,然后进一步梳理分析,与其他文字现象进行区分以达到对古今字的精准界定。

胡培俊就是采用了黄侃先生“相蒙而变、同字异书”的理论方法,从古今字的来源和意义两方面进行外部分析界定。首先从古今字结构关系和意义关系两方面对古今字进行大的分类。然后又从结构方面和字义方面,以今字为切入点,分为今字是另造字和今字是借用旧字两大类,三级的分类主要是围绕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展开的分析。[7]作者详细地说明了“意义相通”“形体相承”两个概念,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框架,但在研究视角上拘泥于对已有材料的分类,并不能为古今字的判定提供一个较好的依托。

卢烈红采用的则是清代的学者王筠《说文释例》的论述“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而别之者也;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对古今字的成因进行分类分析。第一个原因是文字的假借,第二个原因是词义引申,通过对本义、假借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对古今字进行分类。然后依据这个详细的分类,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以及异体字进行概念上的对比分析,罗列出重叠的小类,强调不同之处。卢洪烈在古今字意义分类方面有承袭胡培俊的痕迹,但他也深刻意识到了根据本义、假借义和引申义分析古今字的弊端所在,第一是作为参考的本义可能存在不同认定。第二是对于两个字之间意义关系的判定也存在问题,究竟是引申还是假借,是存在争议的。第三是对词的先后关系存在不同看法,作者认为区分假借字和古今字需要先排除词义引申的存在,然后从历时角度再进行区分。[4]虽然作者在开篇表明希望能够提供一个科学规范的古今字概念,但在整体思路上依旧拘泥于前人的分类,并没有为古今字提供一个具体而科学区分方法。

从成因对古今字进行分类是一种承袭前人的做法,在思路上还是将重点放到了传统的几个术语概念的讨论。从胡培俊1988年的论文到卢烈红2007年的论文,其分类论述的思路是一致的。

(二)特点分类

从特点的角度对古今字进行探索,其内在是在承袭前人对古今字“意义相通”和“形体相承”的进一步分类。阳名强通过形体、语音和意义三个方面,对古今字的特点进行分析。对这三个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分类描述。但是在语音分析方面,利用中古音进行字音关系的判断论述十分薄弱,近似于简单罗列。而在意义分析上还停留在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上,不够深入。与同源字的对比也是从对应的罗列分类进行总结,最终又归为基本概念的对比。对古今字的概念没有完善的界定就从特点方面与同源字进行对比分析,是难以得出深层次的规律的。

(三)概念分类

概念分类是最难突破的环节,因为多数研究者对古今字的定义中历时因素进行考察时,往往是将古字和今字进行割裂式的分析,没有从更深层次和更广阔的视角进行思考。

刘忠华则是在通过对古今字的概念进行历时性的完善分析为基础,然后与通假字进行对比分析。对古今字的分析,首先引入通行正字概念,可以在共时层面上确定一个词的流通意义,然后抓住古今字基本特征构拟出古今字发展阶段的模型,最后得出一套科学而完整的判定方法。古今字的古字必定在一定时期是当时的常规用字,然后今字出现,经历古字和今字并存的过渡阶段,最后今字成为新时期的常规用字,古今字正式生成。对不同的发展阶段特点进行相应的分析,真正做到了对古今字概念的界定。在过渡阶段存的并存现象是职务的混用,并非通假字。这样的概念突破有效地将古今字从混乱的情况中抽离出来,也能够从初始定义上与通假等概念有了区分的根据[5]。

通过外在界定古今字定义,是古今字研究的传统,尤其是成因和特点角度的分类,但导致的却是对古今字概念不明确就空谈起源和特点,在论述过程中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说法。然而通过发展阶段对概念进行界定,是从根源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只有明晰了具体概念,才不会在细致的分类过程中丢失古今字的典型特征。

三、结论

古今字的定义、判别方法以及和假借字、通假字、同源字、异体字的区别,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无论是前人认知还是后人研究,无论是内部界定还是外部界定,都不能再拘泥于古代汉语的传统视角了,应该从更宽阔的人类语言的角度出发,坚持历时与共时相结合。通过规范界定术语,才能更好地推进学科发展。

猜你喜欢

异体字历时本义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量词“只”的形成及其历时演变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对《红楼梦》中“不好死了”与“……好的”的历时考察
古今字“兑”“说”“悦”“敚”历时考察
常用隶书异体字表(二)
《音同》中的异体字与讹体字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