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变迁”与“文化自觉”视角思考我国的音乐教育

2021-11-27

黄河之声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化变迁变迁民族音乐

白 皓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中光辉灿烂的宏大乐章,缤纷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诠释和展现了生生不息、独特强大的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乐记》有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的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中国的音乐教育同样拥有着悠久的历史。

近代以降,西方音乐文化传入中国,“这种自己文化内部的发展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引起的改变,已构成了‘文化变迁’”。①在“文化变迁”“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音乐教育要到哪里去?“音乐教育在民族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中能做什么?”②当今音乐教育研究可以拓展哪些新的视角?如何在前人基础上更好发展中国的音乐教育?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在当今要更好发展中国的音乐教育,一方面需要了解近代中西音乐的交流和音乐教育发展情况以及“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达到以史为鉴、鉴古知今的目的;另一方面正因为有了“文化变迁”,所以更需要“文化自觉”,音乐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文化变迁”和“文化自觉”为视角,对近代中西音乐的交流和音乐教育发展情况进行简要回顾,阐述分析了“文化变迁”中音乐教育“文化自觉”尚待加强的主要原因和我国当今音乐教育发展现状,提出在未来音乐教育中更好走向“文化自觉”的发展路径。

一、近代我国的“文化变迁”以及变迁中的音乐教育

追溯西乐和我国交流的最早历史可至唐朝的“景教”圣咏演唱,之后历代也有零星接触,但难以对我国产生深远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坚船利炮打开,伴随着侵略战争,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开始了从军事技术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浪潮。西方音乐文化通过教会的宗教歌咏、新式军乐队的军乐传播、学堂唱歌课的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音乐教育方面,康有为于1898 年上书光绪帝,请开班新式学校,音乐课从1903 年开始被列为普通学校的教学科目,新学堂的课程设置包含了乐歌课。学堂乐歌最初的形式为选曲填词,之后出现了新创作的歌曲,歌词主要为宣传富国强兵、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学习新文化、树立新风尚等内容。学堂乐歌运动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端,它不仅把西方的音乐形式和相关音乐知识、乐器等带到中国,更是“中国音乐走向现代性的第一预示性标志”③。1912 年许多留学归国的音乐家开始投入到编创音乐教科书当中,其中影响较大的为《重编学校唱歌集》。从1907 年曾志忞开始举办夏季音乐讲习会,后在贫儿院中附设音乐部到1919 年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大同乐会等的成立,社会音乐教育初步发展,同时专业音乐教育在少数外国基督教会所办的学校中进行。

20 年代赵元任、萧友梅、黄自等音乐家们偏重按照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兼收并蓄”方针,一方面学习西方音乐的体裁形式、创作技法等,同时在音乐风格上力求具有中国风味,希望创作出类似“俄罗斯民族乐派”那样的“新音乐”作品。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的宗旨是:“研究古今中外之音乐,评其得失,考其同异,截长补短,冶中西于一炉,更发挥而光大之”④。另以刘天华、王光祈为代表的“国乐改进”派则主张立足传统,借鉴西乐,最终目的是创造新的国乐。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供中小学音乐课所需要的学校歌曲以及艺术歌曲、抒情性的独唱歌曲等。此时的音乐教育有了较大发展:1922 年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成立,1927 年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成立。这类机构的学制和课程设置均仿效欧美音乐院校而定,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师范音乐教育机构相继成立。

30 年代后留学归国的音乐家们继续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等方面推动我国音乐的发展。此时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无产阶级音乐活动开始逐步登上历史舞台。1930 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1933 年“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成立,1935 年左翼音乐工作者组织了“业余合唱团”,1936 年初“左联”等八个左翼文化组织宣告自动解散并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和“新音乐运动”口号,音乐“作为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表现、反映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更负担起唤醒、教育、组织大众的使命”⑤。40 年代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产生了新歌剧。30 年代后学校音乐教育和音乐师范教育进一步发展,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典型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日益扩大。同时多所音乐院校相继成立:1938 年成立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1939 年成立晋察冀华北联合大学文艺部音乐系,1940年成立国立音乐院等。很多大学的音乐教学和社团活动活跃,各地的音乐社团和群众音乐组织迅速发展,以多种形式开展抗日救亡歌咏等活动。30—40 年共有6 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设立了音乐系科,部分省立高、中等师范学校设有规模不大的音乐系,模仿西欧与日本进行办学体制、教学方法、课程等的设置。

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近代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是以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为基础建立的,不论是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音乐技术理论课,还是音乐表演等方面,体现了西方的音乐思维、音乐模式、音乐价值观。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这样的“文化变迁”和学习西乐是历史地、必然地选择:首先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本的封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文化既不能解决社会新出现的问题,也不能适应巨大变革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它急迫的需要改革。因此中国的文化在近代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是近代“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其次在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的近代,人们不得不“师夷长技以制夷”地借用西方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音乐技术理论、创作手法等手段,让音乐成为武器和号角,达到民族解放、救国救民的目标,那么中国的音乐文化一定要和新的政治经济制度、新的群众需求、新的生活风尚相适应匹配,对于建立新音乐文化的群众心理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学习西乐和效仿西方的音乐教育模式成为了人们的选择。“文化变迁”和学习西乐对当时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已成为中国音乐发展历史长河中不可替代的事实。

二、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的思考

当今的中国音乐教育成绩斐然,全国各中小学校均设立了专门的音乐课程。2001 年颁布了《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新一轮音乐课程的改革。2011 年音乐课程标准(正式版)颁布,这对我国音乐教育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更具科学性的指导。此外随着国外柯达伊、奥尔夫等教学法的引入,国际音乐教育的学术交流与日俱增;在专业音乐教育方面更是为国家在音乐表演、理论、创作等方面培养了众多的音乐艺术人才,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层次、规模方式等得到极大拓展;社会音乐教育繁荣热烈,对加强国民整体音乐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也要从近代“文化变迁”和学习西乐的历史事实中看到,我们的音乐教育是以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模式为基础建立至今的,虽然2001 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弘扬民族音乐”,但民族音乐的内容在音乐教育中尚不是主导与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不是主导与核心的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较为零乱,尚未形成体系,师资培养和普及方面也仍需加强,教学安排和系统性方面显得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足,民族音乐的内容在教材中占比较少。例如在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一贯制音乐教科书中,民族音乐内容大约占比百分之三十。此外,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意义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尚不完备,尚未形成各方面的多维度联动规划。因此,从近代“文化变迁”到当代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观照我国的音乐教育,“文化自觉”方面尚待加强。

三、在音乐教育中走向“文化自觉”的发展路径

在“文化变迁”的今天,放眼当代国际局势,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特征,以国家形象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竞争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凸显;纵观国内发展,中华民族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跨界对话的交流并置、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给当今中国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的音乐教育也要随之不断适应和调整,树立“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的意思是“超越其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或者说‘自然的人化’”⑥。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观点。“每一个民族、国家对自己文化的来源、历史发展、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以及发展趋势要有自觉的了解”。⑦费先生对此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⑧研究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要做到“自觉的了解。”⑨“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⑩同时教育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教育是文化习得的主要途径,音乐教育是树立“文化自觉”,从而达到“文化自信”,提升国民整体音乐文化素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正因为有了“文化变迁”带来的多样性,所以更需要有“文化自觉”。在音乐教育中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把民族音乐的多样性更好保持下去,做好文化传承工作,是我国音乐教育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与重要责任。

鉴于此,要在音乐教育中自觉树立“文化自觉”意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展。

宏观层面:

首先要确立民族音乐教育内容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和世界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育是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方式。1995 年召开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为主题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要让民族音乐在推动中国文化复兴、树立文化大国形象中更好发挥作用,充分展现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在世界音乐文化之林中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音乐之花。

其次要提高认识,对在音乐教育中树立“文化自觉”意识高度重视。需要相关部门、各大高校、师范院校、中小学校、社区等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从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音乐教育中共同努力,做好自身定位,用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建设发展。

在音乐教育中自觉树立“文化自觉”意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沈洽先生曾提到“多元——本位”的音乐教育概念,这启示我们首先要承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世界上的各种文化是多元共存的,而不是二元对立的。在音乐教育中自觉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时不能陷入“欧洲中心论”和“文化(民族)中心主义”论中,要用“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看待世界上多样的音乐文化。对各种文化进行了解,采取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才能在这个多元文化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化自觉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不可“全盘西化”,忽略中国音乐的主体基础;也不可不接触和拒绝吸收外来音乐的长处,做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罗荣渠先生曾说:“传统性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生生不息的‘连续体’,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⑪因此需要“适度原则”。

第三,借鉴民族音乐学方法论观念和当代国际音乐教育发展动向,要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以及音乐教育作为艺术的、审美的教育,著名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也不能脱离音乐艺术的本质而用数理化、模式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不能只重教师的讲授,而轻学生的参与体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其核心是满足人类的听觉审美需要,因而在音乐教育中音乐的本体艺术价值和聆听感受不能忽略。

微观层面:

第一,需要建立民族音乐教育体系。要把现有的教学经验进行梳理,使经验上升为理论,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建立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相关部门对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等要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的指导和宏观计划,要建立完备的从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意义和教学评价的体系,从而发挥巨大作用。

第二,我们的音乐传承方式、表演创作、音乐构成还有记谱法、曲牌研究等内容不论在学校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还是社会音乐教育中都要加大教育力度,尤其要在幼儿音乐教育阶段融入相关内容。同时还要大力提升教授民族音乐的师资力量,扩充师资队伍。

第三,不断加强教材建设。要建立一套严谨、系统、完善又贴近大众的系列民族音乐教材,编著注重普及性、系统性、逻辑性、趣味性,这将会对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建设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把中国的民歌、戏曲、说唱、民族器乐等曲目进行整理,编成教材供学生和老师使用,最终可建成出版发行也可在大数据平台上下载共享的民族音乐教育数据中心。

第四,需要形成从理论、教学、出版、实践、宣传、传播、推广等各方面的多维度联动规划。加强媒体对相关教育的宣传:网络、新媒体、电视台、电台、报社要及时对相关活动进行宣传报道。

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指出,我国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新的时代对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的凸现要求越发强烈,呼唤着我们的音乐教育更加需要具有“文化自觉”意识。我们要用“民族的根基、世界的眼光、音乐的耳朵、文化的头脑”⑫,在“文化变迁”的今天,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从而更好地建立“文化自信”,开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更加繁花似锦的明天!■

注释:

①② 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③ 冯长春,李明辉.近代中国新音乐文化发展中的美学进程[J].音乐艺术,2015,(04).

④ 冯文慈.近代音乐交流中的“全盘西化”问题——对于批评“欧洲中心论”、“高扬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认识[J].中国音乐学,1997,(02).

⑤ 吕骥.中国新音乐的展望,1936.

⑥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⑦⑧⑨⑩ 费孝通.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⑪ 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M].黄山书社,2008.

⑫ 引用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教授的授课讲义

猜你喜欢

文化变迁变迁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小渔村的变迁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一纸婚书见变迁
清潩河的变迁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传统与重构:一个水族村寨端节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