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孕育下的云冈石窟造像模式探讨
2021-11-27姝娜
姝 娜
云冈石窟是佛教圣地,是佛教东传的重要遗迹,云冈石窟的造像模式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很多都坚持以佛教信仰为旨归。云冈石窟形成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皇家的一处规模巨大、气势恢宏的工程,云冈石窟很多造像都或多或少的蕴含着北魏皇家的文化取向、思想和意识。在多元文化的孕育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下,石窟的造像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征。
一、“笑——慈善”的表情模式
佛教强调“慈悲为怀、心生善念”,受这一教义的影响,石窟造像即神圣,又笑意频现,他们意图通过这种形式来宣传文化教义,展现佛教对世俗人们的“善意、悲悯情怀”。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云冈石窟大多数的造像呈现出“笑——慈善”模式,且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第20 窟露天大佛面含笑意;第8 窟里面供养着的菩萨则是露齿微笑;第6 窟里面有一个菩萨是嘴眼含笑……
“笑”是云冈石窟造像的特点,其在北魏其他地区的石窟造像中也有体现。例如,北魏洛阳石窟中的释迦摩尼造像就是微露笑意;甘肃麦积山石窟当中也有很多面含微笑的佛像造像,如第133 窟里面的小沙弥造像被称为“东方微笑”。
“笑——慈善”的表情模式不仅影响着北魏、西魏等的石窟佛像造像,还对东魏、北齐、唐宋等的佛像造像产生着大的影响。受当时文化的影响,佛像造像的“笑”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北魏佛像造像的“笑”形态生动且丰富,在这些笑容中可以看出佛教的慈善、世俗生活的影子等;唐宋时期的佛像造像的“笑”,很多都延续了北魏时期的文化、世俗和政治等元素,很多佛像的笑相对来说比较凝重、僵硬,其形态也没那么生动、自然、丰富。
云冈石窟“笑——慈善”模式的形成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既体现着佛教的教义文化、佛教精神寄托;也是广大民众对脱离苦难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同时,也受到了北魏独特的政治、文化、历史、社会等的影响。例如,北魏时期盛行大乘佛教,使得佛像造像体现出悲天悯人、慈悲为怀的一面;北魏时期政治内斗不断,游牧文化对汉族封建文化造成了大的冲击,民众渴望平和、渴望赶紧脱落困难,统治者将民众的诉求和期望融入到佛像造像中,通过文化、理念等的渗透,以达到统治人民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云冈石窟的造像模式很大程度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思想解放、文化、价值观念的体现,同时也迎合了民众信佛获福报的世俗心理。
二、乐舞献佛的表演模式
古代中国长期以来都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社会形态、人们的思想意识等深受传统的礼乐文化的影响;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与之相比,大多比较开放,这也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喜好,其更重视乐舞娱乐;佛教则重视天乐娱佛。在这些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下,云岗石窟的乐舞文化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形式,充分的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特点。
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之下,云冈石窟的造像乐舞献佛表演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例如,第12 窟里面很多舞蹈的场面都十分的恢弘壮丽,很多情景表达的内容都是庆祝成佛成道;第6 窟里面的“太子射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太子射艺超凡的暗示;很多佛像和菩萨两侧的飞天、舞蹈,大多体现的是乐舞供养佛的文化理念;窟顶莲花、飞天很多情况下也表达了一种自由欢乐的情感诉求。
云冈石窟里面的飞天、乐伎、乐舞等艺术的展现,很多都受到了鲜卑、西域、印度等多个地区、多元文化的影响和渗透。这使得云岗石窟的造像很多都比较的古朴、健硕、率真、自然、充满着力量感,形态上相比较而言相对笨拙僵硬。之后,随着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的实施,其文化上面逐渐的趋向于汉化,在这些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下,云冈石窟的造像审美风格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也慢慢的呈现出飘逸、柔和、灵动的形态。总体上来说,云冈石窟的造像不同时期的形态和呈现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胡汉文化交融、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逐渐的走向融合、中西文化交流渗透的背景下,云冈石窟的造像也呈现出更多的形态,或古朴刚健,或灵动柔美。
此外,云冈石窟的造像蕴含着中西文化、宫廷和民间乐舞文化的元素。例如,第12 窟里面有很多演奏琴、筝、排箫、钟磬汉族流行乐器和腰鼓、琵琶、五弦等西域乐器的场面;云冈石窟造像的很多舞蹈动作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民间武术、秧歌等文化元素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使得云冈石窟的造像体现着鲜明的世俗、宗教、历史、社会、时代、开放包容的特征。
三、雅丽至正的礼仪模式
儒家文化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和文化,当时的社会也深受传统的礼乐文化的影响。在北魏的时候,传统的儒家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当时的文化环境也更开放,尚儒崇佛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受文化环境和时代的影响,云冈石窟的造像也同时兼顾儒佛文化的相关诉求。在云冈石窟造像的乐舞当中浸透着传统的礼乐文化;同时也体现着佛教之律;然后通过世俗生活将其更好的呈现出来。在此影响下,石窟的飞天、舞乐等造像虽然千姿百态,但是其造像模式仍然没有脱离雅丽、神圣庄严的风格和封建文化、封建礼教的规范。
尤其是云冈石窟是北魏的皇家工程,石窟的造像很多程度上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因此,造像模式、形态特征等或多或少都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和特征,这也是云冈石窟造像大多数都比较的“雅丽精致、至正大气”的主要因素之一。前期的时候,云冈石窟的很多造像都比较的高大、至正、庄严,显得非常的神圣;也有很多的造像服饰上袒右肩。中期的时候,受冯太后掌权的影响,云冈石窟的造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石窟造像的汉化特征更加的明显,形态上更加的丰富,大多数造像都讲求小而精,使得很多造像更加的飘逸、柔美,服饰上也大多是通肩、褒衣博带,更好的凸显了封建礼仪文化的规范、至正。
云冈石窟造像的形态、造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和佛教文化圆融思想,以及传统的封建礼乐文化的影响。造像模式是儒佛文化和谐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例如,早期石窟造像的“文质彬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神写照”等等。而且,云冈石窟的造像整体上讲求轴对称、中心对称,里面蕴含着大量的诸如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等对称图形。如佛像造像上面的莲花装饰;供养人呈长方形排列;中分发际等等,将雅丽至正很好的凸显了出来。
结 语
综上所述,文化是一个时期经济、社会的产物,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云冈石窟是北魏的皇家工程,云冈石窟造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长期以来多元文化的影响、渗透和融合。云冈石窟造像即有丝路文化的痕迹,也吸收了游牧文化、传统的封建文化、佛教文化,这使得云冈石窟造像的形态生动、多变。云冈石窟的造像模式是儒佛文化交融、胡汉文化交融的重要体现,是佛教东传的重要见证,是时代、历史、文化等的艺术表达,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