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教师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角色定位反思

2021-11-27唐时顺

山西青年 2021年15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教师

唐时顺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重庆 401120)

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等通知文件,各部委、各省市也陆续颁布多项措施,要求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创新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各高校也根据相关文件精神,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建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双创基地发展众创空间、探索校企协同孵化等形式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经过多年的探索,学生创新创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文法类院校的推进效果要明显低于理工类院校,这跟学科专业有一定关系,也跟指导教师工作开展情况有一定关系。所以,明确指导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出实效的重要保障。

一、厘清教师角色定位的必要性

本文所指的传媒教师指大传媒类学科的专业课教师,不包括专职辅导员、GYB课程教师和其他公共课教师。本文所限定的大传媒类专业包含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等新闻传播学大类专业,以及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动画、影视摄影与制作等戏剧与影视学大类专业。

相较于中文类学科专业,大传媒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等学科属性要更强一些,再加上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促使业界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及要求也在连续迭代,使其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受业界变革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当前媒介环境为传媒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平台,在众媒时代以及智媒时代语境下,公众号、头条号、百家号、企鹅号、抖音、快手、微视、微博等互联网开放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文字、图片、图文、音频、视频、融媒体等多形态内容输出渠道,和多元化(广告、带货、直播、众包、奖励等)、多模式(UGC、PGC、PUGC、OGC等)变现通道。

学校所开设的GYB课程更多的是点对面的教育,多用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想法;但SYB阶段就需要专业教师的深度介入,需要点对点地从内容、平台和技术等层面进行指导,甚至是提供资源和业务。这几年我们在传媒类专业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探索,但效果不甚理想,遇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中途放弃现象较为普遍、教师指导工作开展不得力等等。就教师层面而言,角色定位不清楚导致角色困惑,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持续性是最显著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率和变现率,“对高校创业师资所承担的角色进行新的解读是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1]

二、明确专业课教师的六大角色定位

只有传媒教师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并配之以相应的策略方法,创业导师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才能有所产出,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才能真正实现。王少浪在《创业指导教师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定位和作用》[2]一文中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角色身份归纳为“陪伴者和服务者,学习者和共同成长者,激励者、挖掘者、提醒者或参谋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这四大类角色。我们根据实践探索后的总结及反思认为,将这四大类角色根据工作线条逻辑依次简化为思考者、学习者、发现者、引导着、指导者和实践者这六大角色。

(一)思考者

教师首先应该是思考者和研究者,要厘清和处理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问题。要清楚日常教学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等基本素养,创新创业教育是在专业教学基础上的高阶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并不是矛盾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递进关系。

教师要思考如何有效地将创新创业理念嵌入专业课教学,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要思考探索传媒实务课教学模式改革。就人才培养目标而言,绝大多数学生最终还是就业型人才,教学重心应该放在传媒理念和传媒技能教育教学,不能本末倒置过度强化创业教育和实践。当具备较为扎实的传媒理念、传媒技能和业界资历后,学生会更愿意考虑去创业。

在专业课教学尤其是传媒实务课教学过程中,基于互联网开放平台的媒体号运营和内容生产实践是可以充分融入课程教学的,这些实践能培养和选拔出一批具备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学生。教师必须结合课程教学、学生素质和实践实训情况不断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思考教育教学改革,不断选拔、训练和培养双创人才。

前文所论及的关系问题、方式方法问题、策略手段问题都是教师作为思考者需要去不断反思和探讨的课题,并需要根据课程教学、传媒实践和学生创新创业最新进展进行实时评估和更新。

(二)学习者

作为双创导师的传媒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并不一定具有丰富的从业经历,理论水平和知识体系也并不一定很全面,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二次学习再充电,所以教师还必须是个学习者。教师要通过培训进修、自主学习和阅读请教等方式提高思维水平,更新产业理念,提升专业能力,了解行业趋势,准确把握有关众创空间、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各项政策,还得掌握经管知识,最终提高自身的指导水平。只有这样,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才能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和系统性,学生的成长速度和项目的推进速度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发现者

教师还必须是个发现者,在以就业为主的学生群体里发现具备创新创业素质或潜在素质的个人或团队,在“以面为主”的日常教学基础上要探索以“点为主的”的双创人才挖掘模式。教师可以直接发掘已具备基本素质的学生或团队重点指导培养,也可以通过专业实践培养其传媒技能以便于后续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和判断力,最大限度地发掘现有人才或潜在人才。

以笔者曾参与前期项目评估的一个成功案例为例:学生的意愿极为强烈,他个人希望以在校园开展电脑维修业务为切入点开展计算机培训和电脑销售业务,个人建议他可从“互联网+”“传媒+”角度入手,以自媒体内容(彼时自媒体刚刚兴起)吸引粉丝后以计算机培训来变现。学生后续按照这种思路开展创业实践,依靠平台内容奖励、在线课程售卖、广告收入和培训收入,实现年均纯收益约10万元。

(四)引导者

教师还应该是个引导者,基于课程教学和日常交流的双创人才引导者。教师可通过产业案例的分析、开放平台分析和自身经历分享,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传媒创新创业实践。教师要给学生讲解透彻学生阶段传媒创业的成本问题,要告诉学生无论是摄影摄像类的线下尝试还是媒体号运营的线上尝试,都是可以做到低成本的。教师要给学生强调,这些实践更多的是增强学生的传媒实务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成功了皆大欢喜,即便没成功也会积累丰富的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尝试和实践,意愿不是很强烈的可通过不断引导强化其意愿,暂无意愿的可结合课程实训激发学生的意愿。

以笔者参与项目评估和指导工作的真实案例为例:在为学校与某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校企共建的双创工作站进行项目团队选拔推介工作中,跟一名学生聊天得知其家人在经营连锁酒店且初具规模,但网络营销推广一直是其业务痛点。学生创业的个人意愿不是太强烈,主要原因是比较迷茫,不清楚商业模式是什么,通过给学生详细讲解业务模式和商业逻辑,最终学生组建团队作为重点孵化项目入驻园区。

(五)指导者

作为已进入创新创业实践的项目团队的指导老师,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且具有较高的指导水平。作为初次尝试创新创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理想很丰满,执行很骨干”的问题,教师的指导工作就必须要保障项目团队的策划构想能切实有效地推进,并最终实现相应目标。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办是指导老师要帮学生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产品定位、业务模式、发展阶段、商业变现还是产品创作,都需要指导教师花费不小的精力和心思。

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团队的过程监督,准确把握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甚至还需要为学生缔结商业关系和引入业务资源。同时,教师要“以赛养创、以创促赛”,积极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营销策划大赛、设计创意大赛等专业竞赛,将比赛和创新创业实践结合起来。

以笔者曾参与指导工作的学生团队为例:项目团队立足于创意设计领域,但学生市场业务难以拓展,指导教师团队便先后为学生介绍了某公司的VI视觉设计、某模特团队的短视频拍摄、某公司的宣传片拍摄分包等业务。在设计比赛领域,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广赛)国家级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省部级等级奖20余项,获得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平面设计类金奖1项、策划类铜奖1项、平面类铜奖1项,等等。

(六)实践者

教师最好也是创业者且企业有一定规模,或在文化传媒类、文化创意类企业从事管理工作,这一点也可以通过“从业界聘请传媒导师、挖掘校友资源”[3]等方式来实现。具备这样的业界背景和资源,教师的创新创业工作开展才会更有效,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甚至能直接为学生提供业务帮助和业界资源。这样的师资力量,无论是传媒创新创业指导,还是日常传媒实务实训教学,都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这也是大传媒学科的专业属性。

对以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就业型人才、更直接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民办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工作中厘清角色定位,明确角色功能对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作为应用型高校里的应用型学科大传媒专业,传媒专业课教师在致力于定向培养高阶型创业人才的同时,就业型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将得到更为扎实的训练。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