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身认知理论在当今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启示

2021-11-27李雅君

山西青年 2021年15期
关键词:学习者理论身体

李雅君

(昌吉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具身认知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相较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传统认知心理学所强调的以计算机信息加工过程为基础的认知理念,具身认知更加看重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在人们认知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们认知过程的影响,这就使得研究者研究人的认知过程会更加“人性化”。因此,研究者也把具身认知称为“第二代认知科学”[1]。

一、具身认知的概念与起源

由于早期计算机的发明与兴起,第一代认知科学把计算机的运行过程应用到人的认知过程当中,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大脑对外界信息进行符号加工操作的过程,简单地把人比作计算机,但是这个过程只强调大脑对信息符号的加工而忽略了人的身体以及外界环境,将身体与认知分离开来[2]。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这一概念最早由现象学家Merleau-Ponty提出,并在哲学界产生一定影响,他认为人的身体存在于世界,而人又是通过身体来认识世界的,所以人类认知活动的主体应该是身体[3]。这一思想的提出,就使人的身体由原先的“客体”变为“主体”,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对之后人的认知过程研究产生相当大的影响。1999年心理学家Lakoff和Johnson通过实验系统地论证了“人的心智是具身的”这一理论,强调身体无时无刻不在参与着我们的认知过程,我们不能把心智和身体分离开来,同时强调人的意识不能时时刻刻控制思维,而身体活动却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一直对人类思维产生影响[1]。我国学者在对embodied cognition进行概念引进的时候翻译为具身认知,也有学者翻译为涉身认知。目前我国研究中引用最多的是叶浩生对于该概念的三点解释:一、身体当前的物理属性及状态对认知过程起着重要影响。二、身体当前的行为与状态通过特殊感觉——运动通道传送至大脑形成认知内容。三、认知是具身的,但是身体是处于外部环境之中的,认知、身体与环境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系统[4]。

具身认知理论在强调身体是认识世界的主体的同时也强调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环境对身体的影响[5-6],这为很多研究领域都提供了新的角度,同时被更多的学者所关注。近几年已出现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也有着越来越多的交叉研究,有关具身认知的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也越来越多,并且呈现出从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发展的趋势,但是就内容来说还需要更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二、具身认知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注重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使得知识和个体是分离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基本没有感情的融入,学生更像是知识的储存器,把知识储存进大脑,同时确保在考试的时候能提取出来。这种状态下的学习只需要头部尤其是大脑的参与,忽略了整个身体。而在具身认知理论观点下的学习,更加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身体活动以及身体与环境的信息交流,就这个角度来说,该理论更符合教育学中所强调的“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同时使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重视教学活动设计,相比较传统教学具有更强的包容性、丰富性和扩充性。对此笔者对具身认知理论在不同教学阶段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相关梳理,以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学前教育相关研究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使儿童身心获得正常发展,开发儿童智力和潜能,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其中3—6岁是幼儿的语言发展关键期,故事教学活动对推动儿童的语言水平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郑孝梅将具身认知理论和幼儿故事教学活动相结合,用新的视角去设计教学,以幼儿为中心,让幼儿亲身参与到故事情节中,并提供故事情境使幼儿体验故事,引导幼儿与各种教育因素互动,从而提高幼儿语言水平[7]。除对幼儿进行教育外,还有学者从幼儿教师和幼儿家庭教育方面入手,通过具身认知理论改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使用参与式、体验式和实践式教学策略改进传统教学状况[8]。刘淑颖、茹荣芳以学前教育实习为切入点,提出当前实习现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用具身认知的观点强调在实习过程中构建具身化的学习环境,将所学的抽象化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的行动过程,在制订实习计划时关注行动性实习活动,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多去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身体力行地积累相关经验,从而提高实习效果[9]。

(二)中小学教育相关研究

在小学教学研究中,把具身认知理论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小学语文与小学数学两个学科。

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有学者通过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例举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具身认知理论融入教学目标与方法,通过改善阅读方式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10];有学者使用国外较为盛行的“戏剧教学法”,使用表演、想象、游戏等形式来增加学生身体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与参与度,使学生最终达到培养兴趣、提高水平、获得知识、快乐成长的目的[11];还有学者使用行动研究法验证了具身认知理论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识字教学的教学效果[12],例如在教授“吼”字的时候,为学生播放狮子吼叫的视频,同时让全班同学模仿这个动作,用身体行动去理解感受。

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学者魏芳通过研究发现,可用具身认知理论融入数学教学,通过用身体来表现数学概念,让身体成为数学抽象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13];潘旭东和丁秀红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了由具身认知理论指导开发的小学数学“游园课程”,选择实境化的学习内容与户外活动拓展相结合,如“模拟超市”“跳棋园”“巧手园”等课程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14]。

在初中及高中教学研究领域中,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使用了具身认知理论,如:语文、地理、生物、音乐等学科,并且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为其他更多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高等教育相关研究

在高校有关具身认知的研究中,早期是以理论性研究为主体,近两年实证性研究开始增多,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泛。在高校教育教学领域里,体育专业的相关课程都以身体运动为主,有学者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到体操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使用了对照实验的方式验证了新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5];在法学专业中,由于具身认知理论所强调的“身”“心”与“环境”的交流融合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置真实的环境及网上模拟实践教学软件来强化该专业的实践性[16]。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具身认知理论启示教师要全身心投入,在进入课堂后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并提倡教师首先要全身心参与课堂才能带领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17]。由于高校课程多样,内容广泛,以及OBE教学理念的指导,具身认知理论的融入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具身认知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目前,我国课堂教学大多属于“传统教学”,教师进行知识“输出”,学生进行知识“接收”,教学过程中学生只需要大脑参与而缺乏身体参与,教师甚至要求学生不能在课堂中乱动,并且要“坐好”“坐整齐”,这就使得整个课堂呈现“身体缺失”状态。这种状态的弊端在于教师的教学脱离真实的教学场景,使得教学过程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而学生学到的也是表层的知识内容,难以深入理解,更缺乏思考与探究。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下面学生整整齐齐坐着,但是有的学生在听,有的学生已经昏昏欲睡,还有的同学脑子里已经在想和课堂没有任何关系的内容;也有学生表示老师讲的我都听懂了,但是一做作业或者一考试就又不会了;还有的学生知识点都懂,题也会做,却无法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等等。

具身认知理论有着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从具身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强调身体、认知、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同时也为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了新的角度,推动课堂教学不断创新与发展。

(一)丰富教学活动设计

人类每天所处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存在大量的信息源,传统教学只是让学习者处在一个被动的角度接收信息,像一个单纯的信息接收器,这也就使得学习过程受到场地的限制,同时存在很多缺点与弊端。为保证教学活动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身体、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外界信息都是通过感受器传入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所以身体作为人们用来感知世界的起点,学习者也就由原先的被动转向了主动,学习不再是事先设定好的学习一成不变的指定内容,而是学习者在与外界环境信息交流过程中产生困惑以及探索的整个过程。

教学设计可以从应用性强的课程内容入手,由学习者的身体活动、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创设等角度出发,为教学的方法及形式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性格特征与人格特性,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找到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身体”参与,如演讲、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与互动率。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参与,将肢体语言和感官运动作为辅助教学,以自己为例带动学生,达到轻松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效果。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学生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学习,在开拓自己视野的同时也提升了能力与个人的发展。

(二)教育技术提供更多可能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5G时代的到来也给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AI、VR、大数据联通、云计算等技术也日趋广泛地被应用于课堂教学。现在的课堂大多数都能使用投影仪、电脑、音响等设备,这种媒体设备的扩展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个体本身的感知能力,由2D到3D再到沉浸式,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提高了个体接受外界信息的数量。教育技术中所强调的“媒体是人类器官的延生”,也就是说数字化信息网络时代为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越来越多的设备支持触控和人体感知,通过这一技术支持学习者能更方便地在课堂中进行身心交互作用。

互联网使学习者受到的现实束缚也越来越少,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也增加了更多与其他人沟通的机会。例如,使用网络资源形成微课、案例教学、模拟情境等,再利用VR技术使学生进行完全沉浸式学习,增加了课程的真实性和实践性,让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具身化。

(三)创设丰富教学环境

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实现生成性学习。生成性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过程,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强调以往经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原有知识经验和新环境的信息交流生成新经验的过程,有效地进行情境创设并设置启发性问题是开展生成性学习的关键。这与具身认知中强调的认知是身体的体验过程,而这个体验过程是在环境下进行的,环境对个体认知产生影响的观点不谋而合。

教师可以构建教学场景,将知识融入环境之中,通过激发学习者的身体运动、加强现场教学的身体表现来引发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不但要求教师设置有关情境,同时还要求教师的灵活应对,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传输者”与“接受者”,而是互为“合作者”,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主动探索求知,当学生开始主动探索求知,就会对内容掌握得更深入。

(四)完善个体发展

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教师的目标是帮助个体完善成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造的能力等。具身认知理念强调个体为中心,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及反应来进行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造,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育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人。在开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完善个体发展,是将具身认知理论融入教育教学的核心意义。

四、总结

本文梳理了具身认知相关概念以及近几年有关具身认知理论在不同阶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并阐述了该理论对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及意义。具身认知理论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为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与契机,也为各学科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着力点。但人的认知过程以及教育教学过程本来就是复杂多变的,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该理论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传统理论的不足,并且更具有包容性与扩充性,但仍然需要不断梳理与反思,教学方法与手段也需要跟随时代的进步不断修改与完善。就具身认知理论本身而言,也并不是一味地强调身体运动,而要强调环境、感官、情绪的综合体验,虽然该理论不能解决一切教育教学中的困难与问题,但是研究者可以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所教学科属性总结出一套解决某类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教学范式,为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教师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指导方案。

猜你喜欢

学习者理论身体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