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角下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的传承研究

2021-11-27王思童

黄河之声 2021年17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民间物质

王思童

燕赵大地,历史悠久,因而为这个区域的民间艺术形式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所以,河北省是一个历史底蕴丰富的省份,多元的文化融合形成了各种文化类型,形成了富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被收录到国家非物质文化名录中。在前三批的国家非物质文化名录中,河北地区共有132项得到了认定,彰显了独具特色的燕赵文化之魅力。在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音乐项目是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不仅艺术性突出,而且还体现了丰富的民族性色彩。河北地境环抱首都,毗邻海岸港口,文化自由、民众热情,有极好的文化交融氛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更是充满了朝气。因而,在国家和省市地区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文化视域中,必须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根基,全面的拓展民间音乐文化发展渠道,开辟民间音乐项目创新改革新路径,为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打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传统传承方式分析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的传承中,要把握非遗文化之脉搏,从根源上进行深层次的文脉传承。河北地区的非遗文化音乐项目能够源远流长的发展下来,至今散发出令人啧啧称奇的艺术魅力,有它独有的文化力量。也是正是因为一代代的传承人心怀热爱和使命、责任,在音乐文化不断的发展中进行创新和完善,对民间音乐进行传承和发扬,不停的发挥非遗文化的自身能量,才使非遗文化民间音乐在悠悠历史星河中持续发光发热,引得各国人民都赞叹民族音乐文化之璀璨。所以,对民间音乐文化根脉的传承,才能真正的守住民间音乐的灵魂,才能不改变民间音乐文化的本质特色。

过去,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的传承工作主要靠民众自发完成,主要是基于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自然传承方式,未将文化传承纳入规范和系统之中。即以拜师学艺的师承关系,家族式的近亲传承,形成的是师徒关系的文化传承链。河北地区的音乐非遗传承也主要依赖着这种自然传承方式,通过口口相承和人工传播方式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是,随着文化发展的不断变革,传统的师承关系已经不再符合当前文化传承发展的需求,单一的师承文化传播局限了民间音乐的文化发展,需要更多丰富的文化传承渠道来拓展民间音乐项目的创新发展。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有人承、有人传,才能持续的发展下去。非遗文化在过去发展中,多依靠民间意识的传承力量,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多是以农民为主,所以难以留下文字性的东西。再加上信息技术不发达,书面、影像、音频等记载材料匮乏。通过人人相承、师徒相继的民间音乐,却也保留了质朴的原生态,在漫长的文化流变中,保持了传统文化精髓。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兼具一体化和多能性,必须传播出去才能被大众认知,所以重点是怎样“传”。音乐非遗文化经历了民众认知的接受、艺术补充和创造、完善。不断的形成稳定的发挥在那状态。在自然文化传承中,为了生存和延续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优秀的音乐继承者不但会为了热爱,为了养家糊口去传播民间音乐,更是秉承了一种信念和民族责任感去推动民间音乐。他们会不断革新发展传统音乐的内容,保留古典气韵又适应社会文化发展,为不同时期的民间音乐发展注入了动力。

在河北民间音乐非遗项目的文化传承过程中,自然、传统的文化传承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提供了大量的音乐传承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环境、文化形态的变化,物质能力的提升,传统传承方式也显露出了单一的弊端。师徒继承、家族性传承的力量是微小的,也难以作为民间音乐表演者获得生计的主要途径。因为,民间音乐的文化市场在逐渐的萎缩,从业者获得的报酬很难养家糊口,只能另谋生路。随着当代社会文化市场的转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虽掌握了音乐表演技能,但无法以此致富谋生,反而要投入更多的经济和气力来自发的推广民间,所以生存尚难何谈发扬继承。这种单一的传承方式既不利于音乐文化发展,也不利于非遗文化继承,所以需要更多丰富的渠道为民间音乐文化发展拓展道路,确保民间音乐文化发展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现代传承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改观了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但是就系统的音乐文化发展而言,依然存在传承人才断层、民间音乐生存空间缩小等现实性问题,这些主要的制约性因素,对河北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民间音乐传承人才断层

21世纪以来,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尤其是青年人接触的音乐类型更加丰富。在多元文化发展下,电子乐、摇滚乐等多种音乐形式冲击着民间音乐,使民间音乐逐渐的失去了欣赏人群,成为老年人的专属品。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逐渐被冷落,年轻人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去琢磨、研究、体会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他们认为民间音乐是陈旧的、历史的声音,难以体会民间音乐内在的情感和魅力。同时,民间音乐赖以生存的土壤缩小,民间集会、民俗活动中民间音乐的表演减少,成为各种小吃、工艺品的天下,民间音乐浓厚的文化环境不复存在,民间艺人的文化传承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所以,民间音乐传承人才断代、生存空间缩小成为了当前河北省许多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共同面临的难题,尤其是传播区域小、从事人员少的非遗音乐遗存存在着无人承继的风险,处于消亡的边缘。

(二)民间音乐生存空间缩小

过去百年间,在历史更迭、社会动荡、战争爆发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河北省的民间音乐文化在重重困境中保留了下来,并没有断代,在民间艺人的走街串巷中得以传播。很多民间音乐不仅是艺术形式,也是生存工具,艺人通过民间音乐表演贴补家用,将民间音乐传播作为一生的事业。民间艺人多数都通过民间集市、节日庆典、班社表演等形式获得收益,成为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推动者。随着文明城市的建设,国家政策的改变以及民间音乐活动的减少,民间音乐赖以生存的文化市场逐渐的缩小了。现代的文化活动更倾向现代流行音乐、西洋乐器等表演形式,逐渐压制了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弘扬。显然,快餐式生活逐渐替代了精雕细琢的传统演绎,这种恶性循环主要源于民间音乐无法突破创新,始终固步自封,无法适应不断前进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所以,民间音乐没有创新创造的渠道,生存空间缩小,成为了自身文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当前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河北民间音乐传承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全面的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的推广普及、保护发展工作非常的重要。河北省各地区要积极的发挥自身作用,认真贯彻“保执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的进行非遗音乐项目的传承保护工作,将非遗音乐传承工作规范、系统的进行。通过学习其他地区非遗保护工作的成功经验,结合河北省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发展情况,就全面的开展保护传承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非遗政策保护,联动合力加强监管

非遗音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文化资源,因而做好保护传承策略,才能确保稀缺文化资源的完整呈现。只是浅层次的进行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长期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通过全面的政策制定和法规保护,才能建立科学规范文化生态发展圈。一方面,相关文化部门要帮助大众建立正确的文化保护意识,以树立法规和制度为民间音乐发展护航,还要做好监管的工作。河北地区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全面开展,涉及到各个方面,需要不同的社会力量来合力解决民间音乐发展困境问题。文化、旅游、音乐、教育等多个部门要强强联手,加强对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推动,打造一体化的文化监管机制。各个部门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管理工作,形成合力,使各项民间音乐发展工作顺利实施。当前,河北省政府也出台了各种帮扶和指导政策,对各个部门的文化职责进一步的进行了明确,为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确保相关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法规有效实施。

(二)加强传承人才和生存空间的拓展

非遗音乐有赖于人的传承发扬和创新,优质继承者是最重要的文化发展推动力,也是民间音乐文化生存发展的活态载体。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地球村的信息共享,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许多非遗音乐正面临巨大挑战,年轻人更喜欢新鲜感、现代感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缺少了沉静思考的社会氛围,无法感受传统音乐的文化魅力。所以,加强民间音乐的全民普及,渗透民间音乐的文化魅力,使更多的人认识民间音乐,爱上民间音乐,成为民间音乐文化传播者,拓展民间音乐的文化实践平台,发挥其在文化市场中优势作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当前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人存在断层风险,继承者的缺失使民间音乐面临巨大的风险,因而从青年群体中培养年轻的传承力量是缓解人才压力的最好办法。一方面,要加强民间音乐传承人才主体地位的保护,为从事非遗音乐保护传承的优秀个人和团体给予鼓励和扶持。另一方面,为民间音乐传承人才创设空间,创造平台,给予他们更多展示民间音乐文化特色的平台,使民间音乐在动态传承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文化教育普及的效能

如何最大化的承继、发扬民间音乐文化魅力,高效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这是当前河北地区非遗项目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目前民间音乐的文化传播和传承现状来看,文化教育俨然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从娃娃抓起,将不同的非遗音乐资源引入到河北省的教育体系中,加强民间音乐文化的校园渗透,借助丰富的教育途径进行民间音乐的文化传播,实现民间音乐艺术形式的专业化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民间音乐传承人才的培养工作。从文化传承角度、教育创新角度、民族文化树立角度来看,这种方式无疑是促进非遗音乐文化传承和对青少年个人文化视野培养,建立民族荣誉感,树立文化自信心最有利的途径。

民间音乐进校园活动,实现了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联动,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丰富的功能。让当代少年从小认识到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知道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感受传统音乐的无限魅力,从思想和情感上热爱民间音乐艺术。同时,也要将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渗透到高校校园中,对喜欢民间音乐的优秀人才和承继者加大培养力度,将民间音乐纳入到传统音乐文化普及的内容之中,建立完善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制度,充分发挥教育平台的传承效果。可以通过与民间艺人合作,共同打造校园民间音乐文化氛围,组织校园民间音乐文化传播活动等形式,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平台,使民间音乐文化魅力深入学生心田。

结 语

总而言之,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对于其进行合理的保护和传承,才能持久的留存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民间音乐的发展面临不同的趋势,我们的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工作也要结合现状进行合理的部署和建设,持续的推动河北民间音乐的文化创新发展。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要加强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和塑造工作,制定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总体目标,积极的创建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平台,激活民间音乐文化创新动力,展现出自身卓越的文化艺术价值。我们也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河北省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社会各界力量的融合下,共同促进河北民间音乐的文化发展,使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科学的保护和传承,获得满意的业绩。■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民间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